作为商朝开国之君,商汤留下了很多传奇,但也留下了很多谜团,其中之一就是商汤为何叫“汤”?
传统史书对此没有解释,只是说商汤生卒年不详,子姓、名履,又称武汤、天乙、成汤。
但所谓“汤”,本义是指热水,又特指温泉,《说文解字》“汤(湯),热水也”。西周金文汤字,由“水”与“昜(yáng,后简化为“”)”构成,“昜”意为阳光,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故而汤会意热水。那么,作为商朝开国之君,商汤为何又以“热水”为名?
殷墟甲骨文、尤其是周原甲骨文出土之后,改写了传统认知,原来“商汤”本来不叫“汤”,而是另有其称,大概是后世以讹传讹,最终就变成了“汤”。
商朝没有汤字?如今可见的最早汤字,出自西周金文,但由于甲骨文属于祭祀文书,具有特殊性,上面没有出现的文字,不代表商朝没有。
去年底,又一个甲骨文被破解,就是“臺”(台,代表奴隶)字。被破解的起因,是因为史书上有很多“仆、臣、臺”的记载,但考古却只发现西周的四例,如此就显得比较“诡异”,因此学者周忠兵判断甲骨文中的“臺”可能没被考证出来。以此来看,是不是“汤”早已有之,只是没能考证出来呢?
但问题是,商汤是商朝开国之君,地位非常崇高,而商朝重鬼神、重祭祀,因此商汤必然会被后世商王隆重祭祀,出现在“周祭谱”(周期性祭祀的祀谱)上,既然如此“汤”为何没有出现在祀谱上?
事实上,周祭谱上的确有“天乙”、“大乙”等记载,与史书记载一致,但唯独没有“汤”。据此可见,商朝要么没有“汤”字,要么“商汤”之称有误,要么两者兼而有之。
商汤本是商唐甲骨文上虽然没有“汤”字,却有意外的发现,即在甲骨文祀谱上发现了“唐”字!
《合集》1241记载:贞上甲、唐、大丁、大(甲)。
商朝祭祀重要的先公、先王,其中的“唐”应该是指“商汤”。
《合集》22159记载:庚辰卜,酒自上甲一牛,(至)示癸一牛,自大乙九示一牢,椸示一牛。
所谓“自大乙九示一牢”,即大乙之后的九位先王享祭太牢一付,这里的“大乙”就是“商汤”。同时可以看到,“上甲”在商人眼里地位也很崇高,“示癸”应是商汤之父。
陕西宝鸡周原的商末周初甲骨文记载:癸巳,彝文武帝乙宗,贞:王其刀祭成唐 ,御报口母,其彝盟,口三豚三 ,囟佑正?其中,“口”为不确定的字。
殷墟甲骨文上的单一个“唐”,或许还不能确定为“商汤”,但周原甲骨上的“成唐”,则必然是“成汤”。
至于甲骨文上的“成”,上是一把宽口长柄大斧“戌”,下是一竖。因为甲骨文中的“十”,写成一竖,即成由“戌”与“十”构成。因此,成字就是数始于一而终于十,表示“已毕其功”之意。商汤灭夏成功,故而曰“成”。
由此,商汤本叫“商唐”,只是不知为何变成了“商汤”。笔者猜测,大概是因为“唐”与“汤”音同,周人可能因此错写,当然其中是不是故意为之,这就不太清楚了。
余论商人称呼商汤为“唐”,如此又带来一个问题,即:商汤为何叫“唐”?
甲骨文中的“唐”,上“庚”下“口”,其中“庚”是一种钟铃类乐器。下面的“口”,到底代表嘴巴,还是庚的基座,或本身就是一种乐器等,反正现在说不清楚。但总体来看,唐字本义应与浩大的声音有关。
而商朝的“商”字,学者唐际根发现商墓考古发现乐器石磬的磬架(上图),与“商”字高度一致,因此指出“商字的下半部,确实可能是磬架的象形”。也就是说,具有神性的“辛”字头,加上磬架的象形,构成了“商”字。
如果“商”是一种乐器,那么作为声音的“唐”,与之就有了某种联系。或许,商汤灭夏之后,掌握了最高权力,所说的话是“浩大的声音”,各个诸侯国或部落都要听从,因而称为“唐”。
甲骨文还有三分之二没有破译,不要随意下结论,但是天干地支完全破译,商整个传世基本上按照史记记载从成汤到帝辛没有太大出入,至于所记载的历史,我们还得找出规律,逐渐破译,特别在大数据时代,希望有所帮助。
太乙贞人,居然在《封神榜》中站到了周人一边。
———“周人可能因此错写”。周:说谁是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