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为何会走上天台?传统家庭模式如何转变?

童行书院育儿 2024-07-13 15:23:09

写在前面:

在年少时期有不少人都曾写过日记,因为不被理解。

电影《年少日记》正是以一本年少时的日记拉开了回忆的序幕,让我们看到,少年是如何最终走向“天台”。

或许此类极端事件很少,但是影片中的不少场景却经常在生活中发生。

东亚家庭的悲剧直击我们每个人柔软的心底,透过电影,观照自我,一方面让曾经的自己找到共鸣;另一方面试着避免这样的悲剧。

以电影为切入口,让我们看一看传统家庭模式如何转变。

东亚家庭悲剧的来源

电影《年少日记》无疑是2024最引人瞩目的华语片之一。它以极其深沉的笔触和细腻的拍摄手法揭开了传统家庭教育的丑陋面貌,被网友们称为“东亚家庭的悲剧”。

影片讲述了一个常年在父母吵架、家暴下成长的孩子不断地遭受打压式教育、唯成绩论,最终走向了“天台”,毫不犹豫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深入人心的精神内核,不少人观影后台坦言:“这就是我的童年真实写照,是我童年的影子。”

是啊,这是千千万万个中式家庭的缩影!

电影艺术的魅力正是在于个体映射集体,聚焦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

“东亚式家庭”是东亚文化语境中一种独特的家庭结构模式,受儒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影响表现为“父权”和“夫权”至上,恰与西方“放养”的教育模式相反,实行的是过分关注和控制。

像影片中郑有杰母亲每天的关注点都是在他成绩上面,喜欢漫画却被父亲认为影响成绩扔进垃圾桶。

那你能说中式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当然不能。

他们的爱是深厚含蓄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内心对孩子的爱超过了一切。

如果不爱,郑有杰父母不会把自己快逼疯了也关注他的成绩,更不会努力挣钱,给他们提供好的生活。

那是什么造就了悲剧呢?

是血脉里传统守旧儒学传统思想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不匹配所造成的,那作为21世纪这个传统与现代观念过渡期的我们应该怎样转变呢?

过分寄希望于孩子

不如回归自己

这样的话,你可能并不陌生: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不和他过了!”

“我这么累,还不都是为了你”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别不识好歹!”

虽然文字中并不带语气,可是在读的时候我们甚至能脑补出具体的场景,可谓“刻骨铭心”。身为孩子无法经济独立,于是只能任凭家长指责。

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是把孩子当成了“替罪羊”。

通过打压孩子逃避现实中自身的不足,满足自己的内心,获得平衡。

孩子背锅后所产生的“负罪感”才是最致命的。

让孩子窒息的同时,又让孩子觉得父母内心还是是爱自己的。

这种矛盾,就像冬天里给了你一件湿了的棉袄,穿上和脱下都很冷。

就像电影中的母亲,自己忍受侮辱家暴,却没有能力离开丈夫,把自己的无能软弱和丈夫对自己的嫌弃,怪在了孩子身上,让孩子承担她的痛苦,从而将自己的缺点与难堪隐藏起来维持内心的平衡。

人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家庭血缘等使其拉扯在一起,偶尔还是要回归自己,保持人格的独立。

学会关照自己的心里状况,把生活的重心适当的转移给自己一部分,从某种方面来说,养育孩子也是为了养育自己。

多放下脚步,直视自己的内心,不如意的时候,从自身出发,究源于自己,孩子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当很多问题回归自己之后,才能究其源头真正的改变现况,情况才会得到改善。

断开风筝线,风筝也会飞

在快时代发展的今天,早已与过去的几十年大不相同,孩子们在学校接受的是新时代自由平等的教育思想,会愈发追求尊重和理解,父母如果保持传统的教育理念,过分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冲突和矛盾就会出现。

为什么现在有了“叛逆期”这个词的引入呢?

就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当青少年发现自己接受和追求新思想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逆反心理。

可能很多人会说:都是生活太好了惯的,我们那时候可没什么叛逆期。

那是因为,几十年前教育资源匮乏,吃饱穿暖已是全部。

现在人们的美好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教育观念就会追求更高的层次,这就是原因。

郑有杰喜欢漫画,这是他的兴趣爱好,当那些漫画书出现在垃圾桶里时,多像是他被折断的翅膀。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文化知识很重要,如果有天赋,获得很多知识与文化的储备自然很好。

可现实是,哪能个个都成才。

只要尽心尽力了,过程做好了,结果就交给天意。

只是做错了题,又不是做错了人。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天赋过人,那就上交国家,如果资质平庸,那就承欢膝下。

放下唯成绩论,给孩子更多自由飞翔的空间。

发掘孩子的天赋,做好护航人,自由于孩子,就如阳光空气和水于生物,不可或缺。

天高任鸟飞,你所给予的自由会产生相反作用力还给你,放手孩子也是放手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这个问题好多人都注意到了。

逃避心理问题

是更大的问题

在“精神病”被污名化的今天,很多人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是逃避的。

人们可以接受身体上的病痛,类似感冒发烧,但对于精神上的疾病却表现得非常抗拒。

郑有杰在提出自己想去看看心理医生,被妈妈指责说那是疯子才去的地方。

妈妈说:你是疯子吗?,这是下意识地把心理问题与疯子划等号。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是一个轻易能得的病,甚至离自己身边很远。

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高中生抑郁率达到40%,初中30%,连小学都有10%。

令人震惊的数据背后更是令人心痛的青少年自残自杀现象。

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总要出现那么一两个因心理问题放弃生命的案例,例如二二年的江西上饶胡鑫宇事件和近期的胖猫事件。

2022年轰动全国的江西上饶胡鑫宇事件,是胡鑫宇开学后曾多次打电话表示不想上了,想回家,却遭到了父母的批评指责,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说到这里,我是幸运的,同样的情况,我父母毫不犹豫的带我回来了,表示:只要我开心不后悔,学可以不上。

后面在一个老师的指点下,我的父母意识到我的精神问题,去医院进行了治疗。

当你的孩子表现厌学了,不要指责,不要唯成绩论。

可能你的指责会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心理问题,有效的沟通是一剂良药,我们要摒弃“棍棒下出孝子”的极端模式,推行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法。

这里的“非暴力”并不单指肉体殴打,还有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等的精神暴力,后者可能伤害更大。

为什么往往受到最大的伤害是来自最亲的人,或许就是因为关系太过亲密,让我们太肆无忌惮,没有考虑很多,而忽略了彼此的感受。

家庭成员之间适当的“保持距离”,交流时像对待普通人一样“客气点”,或许结果会好很多。

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多多去关注自己。

身在同一个家庭,心理情况会相互影响。

如果自己一肚子怨气,那么家庭环境难免窒息,发生悲剧的可能会大大提高。

不要像郑有杰父亲一样,等到悲剧无可逆转的时候再后悔。这就于事无补。

写在最后的话:

豆瓣的热门短评首位写的是“看完电影更加坚定自己不要孩子的决心,自己都还没活明白怎么能教育好孩子,那可是一条生命啊,生出来就没有后悔药了。”

世界上很多事都需要考试,但是成为父母这件事并不需要。

可当父母并不容易。

如果还没有为人父母,需要先打理好自己的人生。

这里所说的并不只是经济,而是包含心智的成熟。

倘若已经为人父母,需要好好思考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这相当不容易,但很值得。

在历史的转型期,我们经历了不少阵痛。

从铁屋子醒来会让我们痛苦,但只有先醒来,才有打破铁屋子的可能。

过往的一切,如果父母并没有觉察到不适,不是因为事情合理,而是因为身处昏迷。

好在随着九零后逐渐为人父母,情况有所好转。

用一代人的痛苦,换后代的幸福。

只是请不要让孩子成为下一个郑有杰。

孩子的心理状况需要关注,但不要忘了,父母自己的精神状况、家庭的整体氛围,才是决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

怎样成为更健康的父母,怎样带领孩子活出更快乐富足的人生,怎样营造更融洽的家庭氛围……

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你就可以得到这些专业的指导和交流沟通。

欢迎1元体验!

作者 | 佳梦

陪心中的孩子成长,还他一场佳梦。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读完了本文,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厌学、抑郁、空心症……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幸福?听小爱老师怎么说“空心病”提出者徐凯文: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就两点,既简单又很难家里没矿的孩子,就不配拥有“没用”的爱好吗?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0 阅读:0

童行书院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