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走出内阁首辅,聊斋志异的放牛娃,一生耿介撑起大明官场清流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3-09-22 01:54:00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姊妹易嫁》开篇即讲道,“掖县相国毛公,家素微,其父常为人牧牛”,这位相国毛公,说的就是莱州名士,明代嘉靖初年曾任内阁首辅大臣的毛纪。

放牛娃的传说由来

蒲松龄《聊斋志异》在齐鲁大地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姊妹易嫁》一篇流传着关于毛纪发迹前在乡间的趣事,作为奇谈怪事写进小说集。

大概意思如下,毛纪幼年时家境贫寒,父亲毛公为地主放牛维持生计。某日暴雨,毛公在荒坟躲雨不幸遇难,当地富户张氏见毛纪聪颖好学,将其收留培养成人,还把女儿素花许配为妻。但是素花嫌贫爱富,抱怨自己命运不济嫁了牛倌儿,婚姻当日大闹华堂,最后素梅替姐姐出嫁毛纪,后来毛纪夫妇琴瑟和谐,毛纪高中进士官居内阁要职,而姐姐素花与当地浪荡子结婚后,家境很快败落。

对于毛纪的诸多际遇,蒲松龄还不忘在小说末了感慨一番,“彼苍者天,久不可问,何至毛公,其应如响?”

天道昭昭已经许久不曾响应,为何在毛公的生活里如此灵验?

从《姊妹易嫁》到《错姻缘》

据考证,蒲氏故事的来源,还参考了宋代真宗时翰林学士钱易的《南部新书》中关于唐朝武周时期宰相吉顼的一则旧事,说他的父亲曾任冀州长史,当时与南宫县丞崔敬联姻,结果却被崔家拒婚,花椒临门时,崔氏女躺在床上拒不出嫁,结果小女儿自愿替姐姐结亲,登上花轿。后来吉顼入阁拜相,崔氏小女成为一品夫人。

蒲松龄先生将原本唐代的传奇,改造成山东本地故事,崔氏小女换作张氏富户的小女儿,同时在开篇,以“荒坟待主” 的情节增加了宿命论色彩,极大丰富了可读性和戏剧性。

《姊妹易嫁》曾于清光绪年间被江苏戏剧家、学者陈烺改编成戏曲《错姻缘》。据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俞樾《错姻缘·序》,记载了这部戏剧的缘起,“蒲留仙《聊斋志异·姊妹易嫁》一节,相传实有其事。潜翁吏隐西湖,雅善度曲,乃取其事,谱成传奇,名曰《错姻缘》”。而俞樾以为这段故事“实有其事”,并非是蒲松龄的臆测杜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地方曾将《姊妹易嫁》改编成胶东地方戏吕剧演出,其中的浓厚宿命论色彩替换为颇有讽刺意味的喜剧,描述张氏素花与毛纪是娃娃亲,后嫌弃毛家贫穷悔婚,妹妹素梅从中斡旋,发现毛纪人品端正真诚,便自愿代姐出嫁,毛张二家完婚时,张家才知道毛纪已中状元。全局起伏转折,反转冲突,宣教社会道德标准的同时,颇有可观性和嘲讽性。不久剧目拍摄为彩色戏剧片,传播更加广泛,1979年国庆三十年献礼展演荣获一等奖。

“东莱崇儒毛氏”诗礼传家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假掺半”,最能令人信服。真实的毛氏一族,以及明代一品首辅毛纪的情况,却与此有不少出入。

毛纪的先祖系元朝时从淮泗地区逃避元末明初兵祸,迁移胶东莱州地区,号称“东莱崇儒毛氏”,毛纪是这个家族定居掖县后的第五代子孙。

毛纪的父亲毛敏,并非是蒲氏文中放牛淹死的可怜农户。他家学渊源,精通经史,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中乡试举人。经乡党举荐,任掖县(今莱州)教谕一职,相当于掖县的文化教育负责人,后因功升任杭州府教授。

毛敏极为尊崇儒学,以儒家思想为做事准则,并将自己堂号命名为“崇儒”,子嗣受其耳濡目染,多为文质彬彬的君子。毛纪是毛敏的幼子,生于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七月十七日,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深得父亲喜爱。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毛纪中乡试解元,时年二十四岁,次年春闱又中进士,得授翰林院庶吉士。

《明史·毛纪传》的记述是这样的,“毛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末,举乡试第一,登进士,选庶吉士。”毛纪出生于掖县,毛氏第五代,成化末年进士,入选庶吉士,弘治初年进入东宫侍读,后因编撰出现失误,曾经受到降级处分。后来正德五年进学士,升迁户部右侍郎,正德十年,拜礼部尚书,参与国家重要事务的决策,成为庙堂高级别官员。

固执己见最终赢得明世宗尊重

此后处理“乌思藏入贡”事务时,对使者的“活佛能知吉凶祸福”和超规格接待等事宜提出异议,认为靡费太过,“困竭之余,重加此累,恐生意外变”,多次上疏,均被内阁梁储、靳贵、杨一清等人拦阻。武宗听不进反对意见,毛纪再三上疏剖陈,终于阻止了迎佛闹剧。

正德十五年,武宗病重且没有皇统继承人。毛纪主持礼部,与杨廷和、梁储、蒋冕等大臣商议,打算拥立朱厚熜继位。这时候,平虏伯江彬聚众造反,他手握重兵,眼看就要闹出乱子。危难之际,毛纪再与杨廷和、蒋冕等人合谋,以皇太后懿旨设计诛杀逆首江彬,成功阻止了一场宫庭政变,世宗朱厚熜顺利继位,赐封毛纪为伯爵,他坚决辞谢不受。

嘉靖初年,以是否应当拥护“明世宗生身父亲为皇考”,朝廷爆发“大礼仪”之争。朝中张璁等一批年轻官员,与毛纪、杨廷和、蒋冕、毛澄等人针锋相对。这场争辩历时几载,受牵连134人入狱坐牢,造成廷杖打死10余人,杨廷和、蒋冕等一干老臣相继免职丢官。在这种形势下,毛纪临危受命宰相。

毛纪身为首辅,一方面坚决反对“皇考”之论,一方面千方百计营救因谏争而下狱的无辜官员,明世宗低声下气找他谈话,希望他同意,但是毛纪坚持己见,明世宗大怒指责毛纪“要结朋奸,背君报私”,毛纪回答说,这八个字是我平生最痛恨的,有这样的罪过,何止罢官免职。陛下这样评价我,我也没有脸继续待下去,请让我辞职回乡。

“夫要结朋奸,背君报私,正臣平日所痛愤而深疾者。有一于此,罪何止罢黜!今陛下以之疑臣,尚可一日靦颜朝宁间哉。乞赐骸骨归乡里,以全终始。”

虽然毛纪耿介固执如初,明世宗还是答应了他的辞职请求,并且没有降低他的待遇。就这样,毛纪仅仅在宰相位置上做了三个月。嘉靖二十一年(1542),毛纪80岁大寿的时候,世宗还亲派大臣到乡里慰问。

嘉靖二十四年(1545),毛纪在家乡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明世宗闻之,赠赐为太保,谥号文简。毛纪死后,被家人埋葬于莱州城西西山张村附近山岗,陵园规模宏大,至今仍留有石兽、石马,皇帝谕祭石碑等遗迹。

毛纪学识渊博,曾主持篡修历史上首部《莱州府志》八卷,此外还倡导改进莱州当地的滑石雕刻工艺,使莱州玉雕有了较大的发展,“毛公石”因以得名。

毛纪的仕途始终不离庙堂,有贤相之风,《明史》称赞他与杨廷和、蒋冕等老臣“皆正色立朝,并为天下所倚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