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十五不嫁,家人要连坐,真是坑爹娘啊!

迎曼溪学 2024-07-14 10:00:46

我有几个朋友已经过了三十五了,还单身。家里的父母特别着急,到处物色人选,介绍给她们认识。但是,她们自身一点都不急,扬言“宁缺毋滥”,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宁愿单身一辈子。

朋友们,你们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吗?

关于女子婚嫁这件事,古书《幼学琼林》是这样描述的:“桃夭谓婚姻之及时,摽梅谓婚期之已过”。

我们如何理解这话呢?可以这样理解。

“桃夭谓婚姻之及时,摽梅谓婚期之已过”中的“桃夭”出自《诗经》“桃之夭夭”名篇。歌颂女子出嫁,后来则用它来描写女子出嫁及时,也泛指男女青年及时娶嫁。

“摽”是落下的意思,也指梅子成熟以后落下来。《诗经》中也有“摽有梅,其实七兮”的句子.

后来,“摽梅”成为了形容女子年龄已大、婚期已过的委婉说法。

“桃夭谓婚姻之及时,摽梅谓婚期之已过” 意思是盛开的桃花,姿容是少见的美好,色泽鲜明,男女成婚,正合仲春的时令;梅树上的梅子都已落了下来,只剩下了三个,未婚的女子感叹,已过了出嫁的吉期。

这两句话分别通过“桃夭”和“摽梅”两个生动的意象,传达了古代社会对婚姻时机的重视和关注。前者强调婚姻应当及时,后者则警示人们不要错过婚姻的良机。

古代人是什么时候结婚?

各位朋友们 ,你们想不想知道古代人是什么时候结婚吗?想知道朋友,要认真倾听我的分享哦。

从历史资料来看,古人结婚的最佳年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规定和习俗都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古代女性的结婚年龄大致在13至20岁之间。

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缓慢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普遍倾向于早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结婚年龄逐渐趋于合理和稳定。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出嫁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男子娶亲年龄也相近。晋元帝和晋安帝都是在十五岁完婚的。

到明太祖时期,朝廷规定适婚年龄为男十六、女十四,清朝在制度上多沿袭明朝,适婚年龄也相近。

在古代社会,女子的婚姻年龄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过了一定的年龄还未出嫁,就会受到社会的压力。

古代年龄大的女子未出嫁,是不是被人非议呢?是的。

比如汉朝时期就规定女子超过一定年龄未嫁要加倍征收税收;南北朝时期甚至有“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的连坐法。这些法律制度的实施,无疑增加了年龄大未出嫁女子的社会压力。

这个跟我们现在说的“剩女”碰到的情况一个样。

在现代社会,结婚年龄有了硬性规定。男生得等到22岁,女生也得满20岁才能结婚。

这可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法律、文化、经济等综合考虑的结果。

为啥这么做呢?主要是想保护婚姻家庭的稳定,让大家都幸福,还能促进人口健康发展。

0 阅读:0

迎曼溪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