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赞美赤脚医生,赞美读书不用出村,都掩饰不了一个字“穷”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9-03 10:48:51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有些人津津乐道那时的赤脚医生制度如何如何好,省钱、方便、看病不用出村;又说那时村村有小学,公社有高中,农民的孩子不用出村就能上小学,就近就能上高中。

其实说这些不是目的,目的就是转过头来攻击、抹黑国家的包产到户政策,把包产到户说的一无是处,把农民出外打工、做生意说成是“背井离乡、离妻别子”,把农村说成到处良田撂荒,村子里空宅无数,一片荒凉。

最近我才悟出,那位所谓的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可能就是有意歪曲事实,迎合这类人 ,才被这类人吹捧为“著名”的。

不然温铁军一贯的曲解、歪曲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无法解释。

温铁军被一些人吹捧为敢说真话的人,他反映的问题可能是真实的,但他分析的原因几乎都是曲解的,看看下面截图中温铁军的言论。

温铁军说:“乡村小学,几乎都倒闭了”。

这是事实,六七十年代几乎村村有小学,现在每个乡镇就保留了几处中心小学,并不像一些人说的没有学校,无处上学。

下面是我们县一个乡镇学校拥有教学资源,这个乡镇低处两县交界处,公办学校:初中两所、小学六所,幼儿园两所。

其实这些人赞美之中,透露出农民的贫穷、落后和无奈,而他们的抹黑恰恰可以看出包产到户后农村的进步和富足。

咱们就拿农村的学校谈谈我的看法。

那个时代是几乎村村都有学校,但要看为什么要村村办学校,我想主要的原因还是那个时候穷,交通不方便,一个村自行车没有几辆,学生出村上学要步行,而且那个时候,大人要在生产队出工干活,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

再一个就是不重视教学质量,因为那个时候随着废除高考,农村孩子升级、升学都不考试,如果上初中、高中有名额限制,那么按照家庭出身(成分)推荐的方式决定。

那个时候绝大多数村根本没有办学条件,教育也是运动式、大跃进式搞起来的,没有教室就用大户的祠堂、家庙,没有老师就瘸子里面拔将军,找个识字的先代课,我们村和我父母年龄相仿的一些识字的长辈,那个时代几乎都当过代课老师。

那时,很多没有课桌,用的都是土台子、很多都是一至五年级在一个教室的复试班、很多都是1~2名教师,所有课程一个老师承担,说的不好听,那时真的谈不上什么学校,真的和识字、扫盲班差不多。

反观现在的小学,几乎都是以前公社管理区所在地初中改建的,几乎都是教学楼,夏天有电扇,冬天有暖气,师资力量也很强,本科毕业的已经占一半以上。

为什么村办小学停办?

招生困难!

招不起来学生的原因,一是通过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孩子少了,再一个就是农民选择多了,农民富了,都舍得在孩子教育上花钱,可行花钱选择条件好学校上学。

孩子少了,学校合并就成了必然,而且如今也有条件了,因为现在交通发达,交通工具多样化,从以上一个乡镇保留的重点小学来看,一般离学校也就1~3公里,和城里孩子上学距离差不多,骑电瓶车送孩子上学也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而且现在包产到户,农民的时间自己可以支配,年轻人出外打工,现在六十岁左右的老人骑电动三轮接送孩子也很轻松。

关键是现在选择多了,条件好的可以通过在城里买楼定居在城里上学,也可以选择寄宿的私立学校,条件差一点的,可以就近上学,一个乡镇才几万人,六七所小学,两所初中,完全能够满足农村孩子上学的需要。

温铁军,“。。。实际上是迫使你进城买房,帮助城市消化过剩的房地产”,完全是有意曲解的胡说八道!

下面截图是一位教师的评论,是符合现在农村教育的实情的,没有谁迫使农民把孩子弄到城里,那些说农村现在没有学校,孩子没法上学,和散步农村大面良田撂荒一样,都是别有用心的谎言!

其实赞美那个时候村村有小学,和赞美那个时候的赤脚医生制度一样,你再怎么赞美,也是反映了一个问题,那时候“穷,条件差”!

试想,那时的赤脚医生真的有现在的村里的诊所水平高吗?

肯定不如!

那为什么现在农村人有病都往城里大医院跑了?

主要的原因还是交通、通讯发达了,试想六七十年代,就是有钱可以去城里大医院,怎么去,急病来得及吗?

那时村里的交通工具自行车都很少,一般都是毛驴拉的地排车送医院,那个时代,只有公社才有电话,还是人工接线的,打个电话有时等半天,有病根本来不及打电话。

再说也没有钱,有病只能到赤脚医生那个那个药片、打个针,很多人只能用不花钱的草药偏方。

所以拿原来上学、看病不出村,来否定包产到户农村的变化,真的适得其反,只能说明那时太穷了,只能表明现在富裕了,农民可以有多种选择了!

1 阅读:2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