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有一篇课文《不会叫的狗》,刚读完,妞就说“这只狗真悲哀,都不知道狗叫是什么样子。”
我不禁一震,真是一只悲哀的狗。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有一只狗,周围除了自己再也没有一只狗。所以,他不知道狗的叫声。
刚学叫时,周围小动物都嘲笑他,说他会上新闻的。
它听到后很沮丧,一只小公鸡很同情他,教他公鸡叫。
学习第二语言,很艰难。但它不灰心,每天躲起来坚持练习。
终于,他和公鸡叫声一样,惟妙惟肖。
一只狐狸听到后,准备好刀叉,准备饱餐一顿。结果,发现是只狗不是美味小公鸡。
被狐狸教训后,狗很苦恼,很困惑。狗叫到底是什么样子?
随后,他又遇到一只杜鹃。
知道狗的苦恼后,杜鹃开始教他学习杜鹃叫声。
这次学习,比第一次轻松,狗很快和杜鹃叫声一模一样。
但是,危险来了,猎人听到后,瞄准了它。
它又跑啊跑啊……
故事到此结束。
在很多人眼里,觉得他只是个童话故事。可是,细想后,就会发现这只狗,就是低配版的小弗朗士。
不同的是,小弗朗士身边有韩麦尔先生,一群同类人,在教他学习法语。
而狗身边,自从娘胎里出来,没见过一个狗兄弟,没有听到过一只狗叫,自然不会狗的语言。
要不是偶尔蹦出来的小动物提醒,可能它都不知道自己是一只狗。
相同的是,两篇文章创作背景大径相同。
《最后一课》背景是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惨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普鲁士。法语课上,小弗朗士得知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感到非常震惊,为之前的不认真学习感到后悔。
而《不会叫的狗》背景更玄乎,可能是物种灭绝后,世界变了样,狗的语言成了绝响。
这只狗听不到自己的“母语”,自然也不知道自己的“母语”是什么?有绝望,无奈,迷失。
它努力去学习身边动物的语言,希望得到认可。
这手法和台湾日据期类似。
1895年,清朝签订《马关条约》,让台湾落入日本殖民统治。
正如龚自珍所说:欲亡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先灭其文化。
日本目标是把台湾同日化,除了经济制裁,还从文化入手。日本隔绝、阻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硬生生地把日式宗教河文化往当地人心里塞。让他们忘记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根又在哪里。
当时,岛上不管是机构还是学校、医院,统统得说日语。汉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焚烧一切与汉语有关的文献。
要是不会日语,不仅就业困难,还有经济处罚。更绝的是,1937年,日本搞了个“皇民化运动”,逼着岛中居民取一个日本名字。
孩子有日本名字,可以进日本人才能进的学校。连待遇都连升几级,享受日本人同等待遇。要知道,当时普通岛内人的物资,连日本人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再瞧瞧学校,教科书中汉语是不存在的。全换成日文,教的全是日本那一套:日本字怎么写、日语对话、日语作文、日本历史地理,还有怎么为天皇效忠。
就说李登辉吧,他小时候读的淡水公学,学的就是这些玩意儿。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被严重洗脑,心里还有岳飞抗金,大好河山吗?
他们脑子里恐怕就剩天照大神、武士道,还有日本人想让他们知道的一切。
我们再回到《不会叫的狗》,这只狗是幸运的,他还可以跑,有孩子无限的想象。
而在日据时期的台湾同胞,他们反抗只有日本武装的屠刀。
所以,你还会觉得“母语”不重要吗?忘了母语,就当了奴隶。
而中文,我们的母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精确,最明白。它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如果是你,怎么续写《不会叫的狗》,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