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分列式上,出现的轻机枪只有两型,即捷克ZB26轻机枪和英国BREN轻机枪。这是一对嫡亲的兄弟轻机枪,我军在战斗中曾大量缴获并装备。两枪先后出场,在中国革命的战争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是同根生捷克ZB26轻机枪在中国被简称作捷克轻机枪或捷克式,是捷克枪械设计师霍利克和他的团队于1923年研发成功,1926年定型量产。口径7.92毫米,发射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射速500发/分钟,有效射程550米,20发直形弹匣供弹。该枪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不借助任何工具快速更换枪管,这对于维持枪管寿命太有意义了。
英国BREN轻机枪在旧中国曾被译作勃伦、勃朗、比林等,当下则多译作布伦(以下也称作布伦)。该枪是捷克根据英国的招标,在ZB26原枪的基础上稍加改进而成,成功后又把产权卖给英国的,所以说两枪是嫡亲的兄弟关系。
布伦轻机枪于1935年被英国列为制式装备,1938年正式投产。其原理及结构与捷克式基本相同,主要改进是:1.口径7.7毫米,发射7.7×56mmR标准步枪弹;2.采用30发弧形弹匣供弹;3.取消了枪管上的散热片;4.增加了气体调节器;5.导气孔偏后,因而导气管也短了很多。
捷克轻机枪是1928年的下半年进入到中国的。最先购进的是张学良的奉军/东北军,于这年的8月购进1000挺。之后又陆续购进,到九一八事变前,总计购进4483挺。
北伐战争消灭了旧军阀后,又滋生了更多的新军阀,开始了新一轮的军阀混战。各路军阀纷纷利用各种合法的和走私的渠道,向国外购进轻机枪。有资料显示,截止到1939年,光是蒋介石中央军,便从国外购进捷克式轻机枪30249挺。
旧中国出现的捷克轻机枪,主要还不是来自外购,更多则是国内克隆。最先仿制此枪的是奉张控制下的天津大沽造船所,于1927年即仿制成功并开始量产。之后,四川军阀刘湘、山西军阀阎锡山、广东军阀陈济棠、广西军阀李宗仁等也先后仿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兵工署第11、21、31、40、41、51、53兵工厂、西北制造厂城固分厂、广元分厂等,都生产捷克式。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灭亡,总计出品应不少于7万挺。
布伦轻机枪进入到中国要晚得多。二战中,为使中国能拖住日本以减轻对英美及在东亚殖民地的压力,依照租借法案,1941年,美国开始提供军火给中国。轻机枪一项,最初考虑的是美式M1918A2自动步枪(轻机枪)。但经国军方面论证认为,该枪对于中国士兵来说很生疏,适应需时,而与捷克式一母同胞的布伦轻机枪则更容易很快适应,于是在双方协商下,决定向中国提供布伦轻机枪。到1943年5月,总计18135挺布伦轻机枪交付给了中国军队。
因为此时的英国正遭受德军轰炸,受创严重,无暇他顾,所以向中国提供的这批英式轻机枪,是在还没有卷入战争的加拿大生产的,所以该枪进入到中国后,又被俗称作加拿大机枪。
这1.8万多挺布伦轻机枪是英国步机枪制式的7.7毫米口径,而中国当时的步机枪制式是7.92毫米毛瑟子弹,这便造成了补给的不便。对此,中方提出要求把口径改为7.92毫米,并使弹匣能与捷克式通用。美英方接受了这一要求,在这之后继续由加拿大生产并输入到中国的该型轻机枪,就都是7.92毫米口径、20发直弹匣的了。
因为是专门为中国定制的,该枪机匣右侧有打刻的八个汉字“七九勃然 加拿大造”,因此7.92毫米口径的布伦轻机枪也被称作“勃然机枪”。
缴获•装备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通过缴获武装自己,敌人手中有什么,我们手中很快就会有什么,而若敌人手中没有的,我军也不大可能有。一直到1930年代初,国民党军队中的轻机枪还是凤毛麟角,因而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红军中也鲜有轻机枪。那时只要说到机枪,都是重机枪。
据曾在国民党第18军任营长的覃道善回忆,1931年,该军解赣州之围时,所辖两个师,“第十一师有部分是汉阳造步枪,有部分是日本三八式步枪; 第十四师整个是汉阳造,但均无轻机枪装备。”
作为嫡系的国民党第18军,到这时尚没有轻机枪,红军此时也不大可能有轻机枪。黄克诚大将在回忆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时就曾说:“在这次战斗以前,我军只有重机枪,没有轻机枪。”
国民党军的轻机枪,是在发动对中央红军的第四次围剿时陡然增多起来的。据曾任国民党中央军第四师连长的刘炽回忆 ,“第三次围剿失败后,为了在装备上战胜红军,政府不惜重金往德、 法、 捷等国购买大量新式枪炮”。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捷克轻机枪。有了这些斥重资购买的洋货,轻机枪在国民党军中迅速地充实起来,“使每一步兵连都有轻机枪 6挺至 9 挺。”
时任红32团政委的杨成武回忆,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之役,“我们和兄弟部队一起,全歼敌人的两个师,并活捉第59师师长陈大麻子。还缴获三十多挺捷克式轻机枪,这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装备呀。全团十几个连,每连都配上一挺,还有十几挺支援了兄弟部队。”这差不多是中央红军第一次缴获轻机枪。
1932年10月8日,红四方面军河口战斗中,击溃敌胡宗南部第1师,缴获其刚刚装备的自动步枪100多挺。自动步枪,就是当年对初涉战场的轻机枪的称法。当然,这倒未必一定是捷克式,而更大可能是启拉利轻机枪。
1934年,蒋介石政权又购进5000挺捷克轻机枪。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包座战役中,又一次击败胡宗南部,缴获轻机枪50多挺,就全部是这批新购的捷克式。
长征中,在与国民党追剿军的作战中,因屡屡缴获,红军主力装备的机枪有时很是强大。红一团强渡大渡河战斗中,曾经集中轻重机枪数十挺;红四团在飞夺泸定桥战斗中,加上配属的军团教导营和红六团一部,曾集中轻重机枪一百余挺。这已经超过了一般国民党军的装备水平。
红25军在与围剿的东北军作战中,曾有大量缴获捷克轻机枪的纪录。先是1934年7月17日,打垮其115师,取得长岭岗大捷,缴获捷克轻机枪60挺。之后在11月初,于光山县斛山寨突破敌合围,从第107、117师手中缴获捷克式100余挺。长征抵达陕北后不久,又先后于崂山和榆林桥战役中,分别在110师和107师手中缴获捷克式162挺和108挺。因为不断的缴获,红25军有不少连队装备捷克轻机枪达9挺之多。
因为流动作战,全靠在战斗中缴获补给,长征中红军的装备十分不稳定,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部队中,轻机枪每连9挺,或者每连1挺,或者一个连一挺也没有的情况,都存在。
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中的轻机枪并非捷克式一枝独秀,而是哈其开斯、麦得森、勃郎宁、刘易斯、启拉利和捷克式等异彩纷呈。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红军缴获并装备的轻机枪也很庞杂,捷克式并不占多数。
2.抗日战争时期
全面抗战开始后,情况有所不同了。此时国民党军轻机枪的制式,在经过了法国哈其开斯和丹麦麦得森的一波三折后,最后确定为捷克式。从1940年开始,国民党军中轻机枪的装备,也渐渐统一为捷克式。
抗战之初,我八路军、新四军中的轻机枪很少。1938年春,曾在韦岗伏击战中首战奏捷的新四军先遣支队,只有捷克式轻机枪两挺。冀中第九军分区33团于1938年5月建成时,每个连只有捷克式轻机枪1挺。而到了1939年,皖南的新四军还没有轻机枪。
抗战中,我军的装备除主要从侵华日军手中缴获外,也从频繁制造摩擦的顽固派军队中缴获,也从日寇的帮凶伪军中缴获。顽军中的轻机枪固然以捷克式为主,而由于敌后的伪军多系原国民党军投降所产生,其装备的轻机枪同样以捷克式为主。1940年夏郭村保卫战中,敌鲁苏皖游击总指挥部第2纵队由我党控制的王澄大队起义,起义部队就缴获了该纵队捷克式轻机枪20余挺。
反摩擦的黄桥战役中,我歼灭顽固派韩德勤89军,缴获捷克轻机枪达135挺之多。这135挺捷克式被缴获时,都还是新枪,用我三纵参谋长张藩的话说,“枪上的火漆没退一点,照得见人脸。”
抗战胜利之前,加拿大造布伦轻机枪输入到中国的已达4万挺之多,但由于国民党政权对中共武装的限制和打压,这大量的布伦轻机枪并没有进入到我军中。
总的来说,抗战时期我军装备的轻机枪不多。即便到了抗战后期,能达到每个连2~3挺的,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除了数量少,型号也并不一律,仍然是捷克式、歪把子等五花八门。
3.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初期
解放战争开始后,轻机枪在敌我两军中的装备情况,是种类逐步减少,数量渐渐增多。这时的国民党军,按装备的枪炮类型分作国械、日械、美械三种。国械部队的轻机枪以捷克式为主,日械部队的轻机枪以日式六五轻机枪为主,美械部队的轻机枪以七九勃然为主。那些在1930年代购进的杂牌轻机枪,经长期战争的消耗,到此时已大为减少,这个时候国共两军装备的轻机枪,主要就是捷克、勃然和日式六五轻机枪三种。
由于不断扩大生产,国民党军中的捷克式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每连9挺的装备标准。而由于美援的源源到来,勃然轻机枪也进一步增多起来。以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为例,该军第11师,装备七九勃然机枪330挺,而覆灭于孟良崮的国民党整编74师,装备的同型机枪则多达992挺。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我军装备的轻机枪也由原来的每连3挺,逐渐增加到每连6挺,到建国初期,少数部队接近或达到了每连9挺。以38、39、50、20、26、27军为例,该6个军在入朝作战之前,分别有轻机枪864挺、1075挺、1069挺、914挺、932挺、1210挺,即大致显现了轻机枪接近每连9挺的实力。因为按当时我军的编制,轻机枪以每连9挺计,则每团约90挺,每师近300挺,每军刚好在1000挺上下。
在苏式转盘机枪尚未大规模到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曾经在解放战争初期占比还比较大的日式六五轻机枪,由于只有消耗没有补充,为数已经不多,捷克和勃然却仍然是我军一线最主要的轻机枪。据1951年1月6日的统计,志愿军中的轻机枪共计10363挺,其中日6.5轻机枪198挺,苏7.62轻机枪60挺,美7.62轻机枪672挺,日7.7轻机枪170挺,英7.7轻机枪693挺,7.9轻机枪8570挺。英7.7轻机枪即原产的布伦,7.9轻机枪则包括了捷克和勃然两种。总计志愿军中的轻机枪,捷克与布伦(含七九勃然)占到了9成之多。
应用范例
那时轻机枪的射击,从技术上说,有单发射击、点放、扫放三种。
单发射击,就是半自动射击。不过轻机枪很少用半自动射击。
点放,就是我军军语中所说的点射,是轻机枪用得最多的一种射击方式。当年,对轻机枪的点放是有具体要求的,即目标500至600米,约七发;200至400米,约五发;200米以内,约三发。因当时的步兵射击多发生在400米以内,故轻机枪点放一般不超过五发。
1942年,新四军《盐阜报》出版了一本名曰《机枪射手——杜江海》的小册子,书中的杜江海,是一名1933年参加红军的老战士,扛了差不多10年的捷克式,“他在打仗的时候,机枪都是打点放,很少打连发。”
1947年6月13日《大众日报》报道,孟良崮战役曹埠庄战斗中荣立大功的机枪手包中青,发射150发子弹,毙敌40余,用的全是三发点放。
太原战役中,率领南城突破二梯队的65军579团1连副指导员刘子威,在回忆解放战士、机枪手吴子敬时写道:“很快,他的捷克式响了,还是人们熟悉的短点射,嗒、嗒嗒!射击依然那么准,枪响处,不是人倒就是枪哑。”这说的也是轻机枪的短点射。
轻机枪的点射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不然则无法发挥其威力。在这方面,很多解放战士具备比较明显的优势。解放战争时期的枣庄战斗中,华野4纵30团的排长张毓从牺牲了的机枪手手中拿过加拿大机枪向敌射击,但因射击技术不佳,压制效果并不太好。这时一名刚刚入伍的解放战士从他手中接过机枪,说道:“排长,看我的。”然后一个短点射,就将敌一个火力点打哑,接着调整射击位置,又是一个短点射,敌又一个火力点被打哑,然后又是第三个……可就在同志们正在为其叫好时,这名解放战士中弹牺牲了。直到这时,大家还不知道他的名字。
解放天津战斗中,曾荣获民权门登城第一名的机枪手、战斗英雄李和,也是一名解放战士,在弹药手的配合下,用280发子弹毙敌70余人,用的也全是短点射。
用轻机枪长点射的情况远少于短点射,但也有。我115师陆房突围战斗中,686团特务连用捷克轻机枪在七八百米的距离上,对着几个正在举着望远镜瞭望的敌军用长点射射击,将包括敌联队长(有争议)在内的数敌击毙。这是捷克式长点射最成功的范例。
扫放,就是扫射,这是新拍影视中最爱表现的射击方式。实际上作为只有20~30发弹容量的轻机枪来说,这种射击方式极少使用。
轻机枪有一个战术运用,叫做冲锋射击,即像操纵突击步枪那样在冲击中以火力压制敌人。这需要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940年3月26日,半塔集保卫战中,挺进纵队与顽军独立第6旅遭遇,为先发制敌,1团参谋长廖正国和6连连长汤万益亲率十多名机枪手,每人手持一挺捷克式一边射击一边向敌冲击。敌独6旅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打了个稀里哗拉。
据当年《大众日报》战地通讯载,1949年1月9日,某部3营9连冲进陈官庄,机枪班的7名战士各持一挺刚刚缴获的加拿大机枪边冲边打,打得敌警卫分队六十多人乖乖做了俘虏。紧接着又冲进一个还在嘀嗒作响的掩蔽部,将正在进行通信联络的男兵女兵全部俘虏,邱清泉兵团就此被全歼。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捷克与布伦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战绩。42军战士关崇贵,就是用一挺7.92毫米的加拿大造勃然机枪,首开纪录,打下了一架敌机。之后在全军兴起的步兵打飞机运动中,63军188师曾创下用步兵轻武器一天击落敌机5架的纪录。步兵轻武器打飞机,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派不上用场,栓动步枪射速受限,真能发挥作用的,主要是轻重机枪,而轻机枪,主要就是捷克与布伦。
最后的余晖
由于口径纷杂造成战场补给的压力太甚,随着苏式装备的到位,我军中各杂式武器开始逐渐退出现役,转到民兵手中。
大量的杂式枪械转到民兵手中,同样有一个弹药与我军制式不一致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各军分区开始自行改造旧杂式枪械,以使用当时我军的制式弹药。1973年3月,总参、总后在郑州召开旧枪改制现场会,肯定了这一做法。从此,旧杂式枪械的改造普及开来。
改造后的各式轻机枪,一律发射五六式7.62毫米步枪弹,用五六式冲锋枪弹匣,并重新命名。捷克轻机枪经改造后,被命名为“改五六式7.62毫米捷克轻机枪”,两种口径的布伦轻机枪经改造后,分别被命名为“改五六式7.62毫米英勃伦轻机枪”和“改五六式7.62毫米加勃然轻机枪”。近些年拍摄的《铁血江桥》《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剧中那种使用五六式冲锋枪弹匣的怪枪,就是这一改造之下的产物。
进入1980年代以后, 民兵开始换装国产五六式轻机枪,捷克与布伦这对兄弟轻机枪,在历经了几十年腥风血雨,书写了数不尽的精彩传奇后,完成了历史使命,彻底退出中国的军事斗争舞台。
好文!
日式65轻机枪应该是鬼子的96式轻机枪,发射6.5毫米步枪弹,俗称拐把子
口径弹匣最大区别
zb-26有效射程1000米,国产的有效射程是700米以上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