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杠——关于三八大盖不如中正式的问题

荣迪看历史 2023-06-06 13:38:00

前几天发了一篇我人民军队中使用三八大盖的小文,一如既往地,又招来很多人的反对,说三八大盖根本就不如中正式。

我这人也是爱抬杠,今天就来接招抬这一杠。

说三八式不如中正式,主要的理由就是三八式的威力低于中正式。好吧,那就来说说这个威力的问题。

在上个世纪初流行的第一代栓动步枪中,德7.92毫米毛瑟步枪的枪口动能是3647焦耳,法8毫米贝蒂埃步枪的枪口动能是3362焦耳,英7.7毫米李恩菲尔德步枪的枪口动能是3127焦耳,苏7.62毫米莫辛纳干步枪的枪口动能是3627焦耳,美7.62毫米春田步枪的枪口动能是3607焦耳,日6.5毫米有坂三八步枪的枪口动能是2617焦耳。由此对比可见,三八式步枪的威力的确低于和它同时代的步枪。

中正式是照仿的毛瑟标准型,其枪口动能与毛瑟步枪相差不大。这也就是说,三八式步枪的威力是不如中正式步枪的,这无需争论。

但是,威力不如,枪就一定不如吗?

杠一,三八大盖的威力够不够用的问题

讨论这个问题,又要看在什么战场了。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也就是第一代栓动步枪问世之初的那些年,步兵几乎就是清一色的步枪兵,没有步兵炮,没有迫击炮,没有或鲜有机枪,更没有二战爆发后流行起来的直瞄支援火器,因而,步枪几乎要承担各个不同的战斗阶段、不同的作战距离上的全部射击任务。也就是说,不仅后来由轻机枪承担的400米以上的支援任务是由步枪来承担,就是由重机枪承担的800米以上的压制任务也仍然是由步枪来承担。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那时要求步枪的射程越远越好,威力越大越好。

在各列强同时代几款栓动步枪中,三八大盖发射的6.5毫米有坂步枪弹,装药最少,弹头质量最轻,初速最低,400米以上弹头存速最低,在特别讲求远距离杀伤力的当年,三八式步枪的威力的确是该枪的一个短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可问题是——请注意,看400米以上杀伤力,是一战前的标准,是步兵直接支援火器还基本没有应用于战场时的标准。今天恶评三八式差劲的,有几个是站在一战前的视角说话的呢?几乎没有。相反,说这话的、嚼着别人的口水复制这些话的,全是拿它与中正式相比。中正式走红是啥时候的事?在这个时候再说这话还合适不合适呢?我们接着往下说:

到了一战中后期,机枪加入了,迫击炮和步兵炮加入了,步兵支援火器加强了,400米以上的支援与压制任务不再由步枪承担了。打这个时候起,关于步枪威力无需过大、射程无需过远,应适当降低威力以减轻单兵负荷并增大携弹量的呼声出现了。只是此时的呼声还不够大,还不足以促使各国政府淘汰旧枪旧弹,因而尽管有了这样的呼声,却并没能改变步枪的威力。

到二战爆发时,除了一战时走红的重机枪,又有普遍列装的轻机枪了,除了迫击炮和步兵炮,又有直瞄的平射炮、火箭筒了,步兵的直接支援火器更强,步枪应用射击的距离更短。据一项外国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研究统计,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期间的历次主要战争中,步枪开火的频度,100米以内的占30%,100米至200米之间的占42%,200米至300米之间的占16%,300米至400米之间的占9%,400以上的仅占3%。看到没有,占97%的实战射击都发生在400米以内。对主要在这一距离之内应用射击的步枪来说,当时——二战时期——的主流步枪弹,威力不是嫌它小了,而是嫌它大了。

因为威力大,必然导致枪械的尺寸大、质量大、后坐力大、消耗大、携弹量低等诸多不利。不要说毛瑟步枪弹、莫辛纳甘步枪弹等威力过大,就是三八式使用的六五步枪弹,其2600多焦耳的威力也不是嫌它小了,而是嫌它大了。

这一反转意味着啥呢?这就意味着枪的质量最轻、弹的质量最轻、后坐力最柔和、装药最经济的三八式枪和弹,虽然也嫌过大,但在与同时代其它栓动步枪的对比中,原先的短板已经不再是短板,不仅不再是短板,而且引领了步枪发展的方向。

有人说了,说既然早在一战后期便已经意识到那种全威力步枪弹威力过剩,为什么到了二战时普遍装备的还是这种全威力步枪弹呢?

这一来是因为这种全威力步枪弹还没到非换不可的地步,二来则是换弹太难了。这个难,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想改变一颗装备量特别巨大的步枪子弹,远比改变一支步枪要难十倍,因为这样的改变对兵工企业、乃至对整个国防工业的影响,太巨大了。一枚步枪弹,往往要对应几种步枪和机枪,一枚步枪弹的撤装,必将造成全军现役的和库存的所有步枪、机枪被淘汰,造成相应的军工生产线被改变,这个量太大了,再有钱的军队也不是轻易说换就换的。

另一方面,要研发一枚新的步枪弹,时间特别漫长。德制7.92X33毫米弹和苏制7.62X39毫米弹,虽然诞生于二战的后期和战后,但它们可都并不是基于二战的情况,而是基于一战的情况,分别于二战前的1934年和1939年就开始立项研发了的。之所以到了上世纪的四十年代中后期才出现,不是它们不适用二战的战场,只是没能追上战争的脚步罢了。

这两枚中间威力步枪弹,枪口动能都不到2000焦耳,却很少听到有谁怪它们威力不行,因为在当时,这样的威力已经足够。而且还不仅仅对于战后的战场足够,就是对于二战的战场,也已经足够。而既然足够,就不宜再用威力大小决臧否。这就好比你要拉300斤的大米,用载重1吨的皮卡,比用载重10吨的重货,也没什么不好。

既然毛瑟步枪短弹和M43弹的威力在当时来说都已经足够,比它们的威力大出许多的有坂步枪弹,你说够还是不够呢?

杠二,中间威力步枪弹在射入人体后能不能很快发生翻滚的问题

又有人说了,说这两枚中间威力弹枪口动能虽小,但子弹射入人体后会立马失稳翻滚,能加大杀伤力。

呵呵,胡扯!利用子弹在射入人体后的翻滚加大杀伤力是多久才有的事?

终点弹道学、特别是创伤弹道学是二战后才逐渐成熟起来的,小口径步枪弹射入人体后发生翻滚能增大杀伤力的道理,也是到了1950年代末或1960年代初,才形成的普遍认识。二战时的全威力步枪弹,除了英国的7.7X53R毫米步枪弹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能在击中人体后失稳,其他如德、美、苏、法、日等国的现役步枪弹,全赖子弹的高速度产生的动能给目标以杀伤。

因为解决不了如何既要让子弹飞行稳定又要在射入人体后立马翻滚这对矛盾,更主要的还是缺乏这个认识,所以那时的步枪,都采用比极限缠距(保证子弹飞行稳定的最大缠距)小很多的实际缠距,为的就是通过子弹飞行的高速旋转,以求得弹道的稳定,而不是射入人体后的失稳和翻滚。还不要说那些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步枪弹了,就是晚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开发的德、苏那两枚中间威力步枪弹,同样也不主要指望其射入人体后的失稳和翻滚。

以苏7.62毫米M1943弹为例,其极限缠距401毫米,实际缠距只有240毫米。比这更晚开发的北约7.62X51毫米步枪弹,极限缠距和实际缠距分别是462毫米和305毫米。如此之大的缠距差值,使得弹头在飞行过程中超级稳定,哪那么容易就发生翻滚。

杠三,三八大盖射穿人体还能不能继续冲锋的问题

前些年,不知哪个创作者发明了一个新鲜说法,说中正式发射的毛瑟7.92毫米步枪弹,由于生产加工的误差,致使飞行欠稳定,击中人体后子弹会很快发生翻滚,故而杀伤力超大,而有坂6.5毫米步枪弹由于飞行稳定,近距离内击中人体后,进口多大出口也多大,被该弹击中几枪身体打出几个小洞后,仍能继续冲杀,而且还说是老兵说的。此说甫一出现,立马为一大波职业自媒体写手提供了抄袭的模板,于是呼啦呼啦被几十遍几百遍地洗文复制,形成中正式强于三八式的一大法宝。

我禁不住想问一句:既然中正式射出的子弹还没有击中目标就失稳,那它是如何保证射击精度的呢?精度是发挥子弹效能的第一指标,精度不行的话,威力如何体现呢?

说子弹近距离打中人体后入口出口一般大的,建议找一找被五六式步枪弹执行死刑后罪犯面部的创口看看,看看哪一个不是小苹果那么大?这是该步枪弹发生翻滚的效果吗?当然不是。五六式步枪弹就是苏M1943弹的中国版,它远远没那么容易翻滚。

和有的军迷聊天,有这么一个印象,即好像子弹射入人体后不翻滚就打不死人似的,真的服了你们了。需知作为动能弹,其杀伤力的体现除了子弹本身,还有一个叫做冲击波的东东。这个冲击波,能在人体中形成比弹径大20多倍的瞬时空腔,对附近的骨骼、脏器,有极强的破坏力。而这个冲击波,是与射入人体时子弹的存速成正比的,子弹存速越高,冲击波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而且即使子弹失稳甚至翻滚(那时还不讲这个),那也是发生在存速高的时候,而不是存速低的时候。

说身上打穿几个洞后仍然能冲杀的人,估计都非血肉之躯,而是钢铁侠转世。需知人是有机体,和铁板木板不一样。一块和人体大小差不多的铁板或木板,钻上几个6.5毫米的小洞,对其抗力的确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可你用一个直径6.5毫米的钢钻在自己的身上钻几个洞试试,还甭往头部和胸腹部等要害处钻,就在胳膊或大腿处钻几个洞试试,试试还能不能继续冲锋。

杠四,六五子弹打中人的要害而不致死的概率到底有多少的问题

的确,抗战中有被三八式击中而不致死的说法。由抗日老战士刘流创作的小说《烈火金钢》中,就有史更新被一颗六五子弹从眼窝下打入,从后脑穿出,其人仍然可以坚持战斗的情节。当然那是小说了,不过现实中也有,忻口战役中,国军第21师师长李仙洲也曾被一颗子弹(没说是什么弹,因系对日作战,可能也是六五弹)从前胸打入,从后背穿出,仍没有马上倒下。说明被六五子弹击中而不死的说法所传不虚。

但是,这样的例子能有多少呢?我隐隐感觉这一说法被有意无意地炒作了,放大了。一百个人被六五子弹打中要害,死了九十九个人,谁也不会感觉有什么奇怪,要是出现了像史更新、李仙洲那样的情况,则往往被一传十十传百添油加醋地扩大传播。这就像狗咬人一百次不算新闻而人咬狗一次必算新闻一样的道理。

实际上,小说中的史更新和历史上的李仙洲,是看似被击中要害,实则在毫发之间躲过了要害。这样的情况,六五子弹发生过,其他子弹也同样发生过。2004年黑龙江一名扫黑警察就遇到了像小说中的史更新一模一样的情况,也是被一颗子弹(7.62X25毫米手枪弹)从眼窝下打入,从后脑穿出,在治疗了半年后没留下任何后遗症而康复。李宗仁当连长时,也曾被一颗七九步枪弹贯穿头部,人家不是照样活的好好的。还有蒋百里,还有东条英机,都是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开枪,也是天意使子弹恰好在毫发间避开了要害,从而自杀而不死。

甭管什么枪,出现这样的情况,子弹存速肯定都不高,或者是远距离飞来的步枪流弹,或者是枪口初速本来就不高的自卫手枪弹。若在300米之内被任何一枚步枪弹击中,子弹只要贴近要害,冲击波就够他受的,他不可能在毫发之间躲过一劫。

像李宗仁、李仙洲和黑龙江那警察等遭遇到的这种情况,可遇而不可求,只能说他们祖上积了德,命大。能遇到这种事儿,比中千万元彩票大奖的概率高不到哪儿去。

杠五,战争中打伤一个人使其丧失抵抗能力,比打死一个人给对方造成的危害是大是小的问题

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是放在今天的美军中,亡一个人所造成的危害肯定比伤一个人更大,死一个人的保险赔付高,生命以外的其他成本也高。但要放在上世纪前半页的中国,情况却未必如此。在当时的中国,许多情况下,阵亡士兵的抚恤并没有落实到位,战死者往往就地掩埋,家属也不会到政府前示威或静坐施压。好一点的单位,可能会在战后购一具薄板棺材重新装敛,差一点的单位,埋完了也就算完事了,可能连一床白布、一领草席的钱都省下来进了当官的腰包了,缺额的士兵,可以再廉价而源源不断地填充进来。

但战伤的士兵却不那么简单了。

在今天,进攻战斗中产生了伤员,是无需战斗兵去管的,你继续冲杀就是了,因为今天有完善的战地卫勤保障,而且已经做得很靠前。可旧中国那时不行,很多时候,特别是大纵深进攻作战或小分队独立作战的时候,有了伤员你得用战斗兵背着他或抬着他,你得安排人掩护背他或抬他的人,而这,又要造成进一步的减员。有外国人做过这样的调研,一个远离后方独立实施渗透作战的12人编制的步兵班,如果有三名士兵阵亡,其战斗力不会降低太大,但若有三人重伤的话,那这个班的进攻能力也就丧失殆尽了。

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即那时的战伤救活率极低,好多受伤的士兵,虽然仅仅是打断了胳膊或打断了腿,因为不像今天这样有大量的青霉素消炎,却由于伤口感染而慢慢地死去。这笔费用、这项功夫就远远不是一领草席几锹黄土所能比了。像前边举的李仙洲和那名扫黑警察那样的例子,尽管命大,事后不也得躺几个月才能重新站起来吗?

看神剧中的打仗,就跟在电脑上打游戏似的,十分的好玩。而在实战中,由于受伤者因疼痛而发出和哭嚎叫喊挣扎翻滚,对同一战壕的战友们所产生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可远远不像神剧中那般轻松。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战场,打伤一个人使其丧失抵抗力给敌方造成的负担及危害远比打死一个人更大更严重。其实就是到了战后,这一公式也没有完全过时。美军在越南、苏军在阿富汗大量撒布的“蝴蝶雷”,追求的就是这个效果。

基于以上考虑,退一步讲,即使真的像有人所说的三八枪击中人体不能马上死去,从而就认定该枪不行的标准也很值得商榷。

杠六,作为战争最大耗材的步枪子弹的经济性问题

量化几个数字:

如果每名步兵都携弹5千克,中正式是189发,而三八式是237发,能多带48发;

如果每名步兵都携弹200发,毛瑟七九步弹是5.28公斤,而有坂六五步弹是4.22公斤,能减轻1.06公斤。

在当年的战争中,步枪子弹无疑是最大的耗材。在保证足够杀伤力的前提下,能够尽量地降低成本,以更大限度地维持长期战争的消耗,就是到了今天,也是轻武器研究者们往往以百分之一克百分之一毫米的加以计较的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有坂六五步枪弹堪称节约的典范。在二战各主要参战国的制式步枪弹中,其装药量最少,质量最轻。而同样的数据,中正式使用的毛瑟七九步枪弹却几乎占据了另一个极端。

要动员几十万上百万的兵力进行一场持续几个月到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战争,经济帐你是不能不算的。就像我们在讨论汤姆逊冲锋枪与斯登冲锋枪孰优孰劣时,生产一支汤姆逊的成本可以生产二十多支斯登式的经济账,你是无论如何不能忽略不计的。

小日本资源少,干什么都节约,6.5毫米步枪弹也体现了这个意识,我看这不是坏事儿。

总之我认为,单从威力上说,中正式使用的毛瑟七九步枪弹是大于三八式使用的有坂六五步枪弹的,这并无疑问,但一味地强调步枪的威力越大越好,就不能苟同了,因为这是一战前的观点,到了上世纪的四十年代,仍然用这一观点来评价一支步枪的优劣,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要是那样,那毛瑟七九短弹和M43弹也就不会应运而生,第一代栓动步枪使用的全威力步枪弹也就不会从步枪和轻机枪的弹膛里被替换出局了。

1 阅读:384
评论列表
  • 2023-06-07 08:03

    6.5友坂步枪弹,是减装药的弹药,可能是枪管生产制造技术久缺点,如果技术到位,初速提高,动能会随之增大的,归根到底是设计理念跟不上科技速度。正如,现在米国的6.5MM系列(6.5MMX47MM,或6.5MMX39MM)弹药,弹壳直径及长度远小于小日子的6.5友坂弹药(6.5MMX50MM),但是它的有效射程及威力却大于前者,这就是科技加持的效应。

  • 2023-06-06 19:03

    作者是不是不知道有个马克沁机枪啊,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杀人利器

  • 304 1
    2023-06-06 15:58

    主流栓式步枪有什么好坏之分

荣迪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