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瑎,浙江绍兴人,生于道光年间。汪家以耕读传家,其父汪统书自幼聪慧,熟读《论语》、《孟子》,先后考中秀才、举人。汪瑎天资鲁钝,博览群书却不求甚解,科举之路颇为艰辛。俗话说,无绍不成衙,汪瑎蒙父亲指点,入城当了一名师爷,辗转于浙江、广东、光绪初年,汪瑎随县令迁至三水。
三水隶属于佛山市,东接花都区,西临高要市,水路交通尤为发达。明朝永乐年间,朝廷派遣郑和凿通海上丝绸之路,三水百姓参与其中,足迹遍布爪哇、苏门答腊。至清朝末年,三水成为著名侨乡,华人、华侨遍及欧美。汪瑎担任刑名师爷,主管刑狱之事。有一次,汪瑎前往广州,参加朝廷举办的秋决大典,路遇一个衣衫褴褛的姑娘。汪瑎见其年轻貌美,连忙询问其姓名、家世。
原来,这名女子姓吴,广东南海人。家乡遭遇水灾,吴氏随父母逃荒至广州。后来,父母感染霍乱去世,吴氏侥幸活了下来,只得沿街乞讨,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汪瑎同情其遭遇,将她带至府中,做了一名丫鬟。吴氏为人机敏,与太夫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一次,两人闲聊易理,太夫人偶然说起自己足底有一个痦子。吴氏笑着答道,自己足底有两个痦子。太夫人大惊,认为对方有大富大贵之命,将其提升为通房丫鬟。
吴氏伺候汪瑎的饮食起居,为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汪兆铭。儿子出生后,汪家家道中落,汪瑎因工作疏忽丢了饭碗。吴氏带着儿子投亲靠友,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几年后,吴氏忧郁成疾,感染肺结核去世。汪兆铭由叔父抚养,养成自卑、敏感的性格。叔父将侄子送至学堂读书,期盼其继承家族衣钵。汪兆铭天资聪慧,三岁能诗九岁能文,是远近闻名的神童。1901年,汪兆铭参加童子试,成功考取秀才。消息传来,叔父十分高兴,筹措银元、饭食,打算将侄子送至广州参加乡试。
汪兆铭并未参加乡试,选择东赴日本,就读于法政专门学校。留日期间,汪兆铭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志士,积极参加同盟会组织的活动。孙中山赏识其文笔,将其提升为《民报》主笔,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展开论战。汪兆铭改名为汪精卫,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同盟会先后组织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清廷统治岌岌可危。为了给清廷致命一击,汪精卫与喻培伦、陈璧君只身赴京,刺杀摄政王载沣。他们开设一家真理照相馆,暗中制作炸药。由于计划不周,其行踪被清廷捕快探知,汪精卫被捕入狱。
肃亲王善耆主审此案,力劝汪精卫投降。汪精卫痛斥清廷腐败无能,革命军必将取胜。陈璧君夜探刑部大牢,向汪精卫求婚,后者允诺。一年后,武汉起义爆发,摄政王载沣命令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军,南下征讨革命军。谁知。北洋军均为袁世凯之旧部,皆不服从荫昌的号令。无奈之下,清廷只得重新起用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任命其为内阁总理大臣。但是,袁世凯并不满足,与革命军达成秘密协定。作为谈判筹码,汪精卫被释放出狱,袁世凯胁迫清廷退位。
出狱后,汪精卫与陈璧君在上海结婚,而后赴法国留学。在此期间,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先后制造二次革命、护国战争。1916年,蔡锷在云南督师,急召汪精卫回国。汪精卫返回上海,加入革命的洪流。其后数年,汪精卫先后参与府院之争、护法运动,与陈炯明、胡汉民多次合力北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多次行动均以失败告终,汪精卫的性格逐渐转向懦弱。尽管如此,汪精卫仍然备受重用。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去世,汪精卫出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
此时,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觊觎汪的位置,蓄意制造事端。1926年3月,蒋介石命令李之龙调动中山舰赶往广州。而后,蒋介石诬蔑李之龙谋反,派兵包围汪精卫的住所。汪精卫负气出走欧洲,蒋介石跻身国民党一号人物。一年后,汪精卫经苏联返回上海,吴稚晖劝其退位。汪不肯答应,与蒋介石明争暗斗。但是,蒋介石手握重兵,汪拉拢陈公博、周佛海等人与之争斗,均以失败告终。汪精卫心灰意冷,打算了却残生。
其妻陈璧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暗中怂恿梅思平寻求外部力量支持。抗战爆发后,梅思平多次前往香港,与今井武夫达成秘密协定。今井武夫保举汪精卫为国民政府主席,前提是对方公开降日。梅思平带着今井武夫的承诺,力劝汪精卫降日。起初,汪精卫有所犹豫,害怕留下骂名,梅思平编造曲线救国的说辞,加上陈璧君煽风点火,汪精卫决定出走河内。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响应近卫文麿的诱降政策,公开叛变革命。一年后,汪精卫成立伪政权,出任汪伪集团主席,丁默邨、李士群等汉奸纷纷投靠。上台之后,汪精卫鼓吹大东亚共荣圈,卖国行径昭然若揭。戴笠多次奉命刺杀汪精卫,均被后者侥幸逃脱。
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汪精卫卖国求荣,最终迎来凄惨下场。1944年,汪精卫旧伤复发,前往名古屋治疗。半年后,汪精卫病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陈璧君将其安葬在梅花山,并用钢筋、混凝土为其修建豪华坟墓。数月后,抗战结束,蒋介石重返南京,将其坟墓炸毁。陈璧君因为汉奸罪被捕入狱,于1959年病死在提篮桥监狱。汪精卫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早年是革命者,晚年蜕变成汉奸。不知道吴氏如果在世,会作何感想。纵观吴氏的一生,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她是丫鬟,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当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