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所说的窑口是一种广义、细分的概念,它一般包括:窑名、型制和各种工艺特色。
窑名的命名法一般有五种:
一 是按地名来分的,这是一种最普通的命名法,瓷窑以其所属州县命名,如浙江余姚上林湖的瓷窑因它地属越州而称越窑,内丘瓷窑因它地属邢州而称为邢窑,其他如定窑、龙泉窑、哥窑等也是如此。
西晋 越窑青釉宝鹅纹铺首耳罐
二 是以朝代来分,如唐窑、明窑、清窑等等。
三 是以经营性质命名的,如五代余姚上林湖越窑烧制一种“臣庶不得用”的秘色瓷器,就称秘色窑,北宋汴梁、南宋杭州瓷窑烧制宫廷专用瓷器,就称官司窑,明初景德镇设御窑厂专烧宫廷御用瓷器,就称御窑,民问烧的就称民窑。
秘色瓷净水瓶
四 是以方位来命名的,如北宋汴梁东西各有窑厂,当时官府设立东西二窑务,陈留县瓷窑因位于汴京之东而称东窑。
东窑青釉执壶
五 是以姓氏来命名的,如五代郑州的柴窑、宋代吉州永和镇的舒公窑、元代山西彭均宝主烧的彭窑、明代景德镇的崔公窑(崔国懋)和周窑(周丹泉)、江苏宜兴的欧窑(欧子明),以及清代以监烧官姓氏命名的臧窑(臧应选)、郎窑(郎廷极)、年窑(年希尧)和唐窑(唐英)等等。
清康熙 郎窑红大碗
解放后,各地发现了不少窑址,现在对于许多新发现的古代瓷窑所定的名称,都取名于窑址所在地,上面再冠以所属县名。
像浙江萧山上董窑、广州西村窑、福建连江埔口窑、四川华阳琉璃厂窑、河南汤阴鹤壁集窑、山西介休洪山镇窑等等,这种命名方法已基本上趋于一致。这样命名,既具体又符合实际情况。历史上沿袭下来的窑口有窑址和名称不一致的,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叫法,也就不再改了,如定窑实际上不在定县而在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耀州窑实际上不在耀县而在铜川县黄堡镇等等。
广州西村窑瓷器
按窑口的形制分有四大类:
一是馒头窑,其因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而称馒头窑。因其形与南方的龙窑窑身长相比较圆滑且小巧,又名圆窑。通常所说的馒头窑是指半倒焰、倒焰式的窑炉。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
二是龙窑,又称长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30—80米,形似长龙,故而得名。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并由于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具有一种自然的抽力,升、降温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成本低,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龙窑出现于商代,既烧印纹硬陶,又烧原始青瓷,就是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
三是阶级窑,又称阶梯窑,其出现于明代福建德化窑,由宋元时期的分室龙窑发展而成。就整体而言,它是一个倾斜度较大的龙窑,就每个室而言,又是一个半倒焰式的馒头窑,所以它既具有龙窑装烧量大、产量高的长处,又有馒头窑容易控制降温速度等优点,并可以充分利用前一室的余热来节省燃料。
四是葫芦形窑。葫芦形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但对龙窑进行了较大的改造,适合于烧造氧化钾含量较高、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大的瓷器。五是蛋形窑。其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是由元明时期的葫芦形窑发展演变而成的。以砖等材料砌筑,由窑门、火膛、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