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找中医看病,经过问诊、辨证、开方、摘药等流程后,要想祛除病患,很关键的步骤是“煎药”,然后把汤汁喝下,才算走完中医治疗“一个过程”。
内服中药有中成药、中药颗粒、方剂三种主要形式:
1、中成药最便捷,但通常适用于“按教科书生病”的病例,以及轻症患者,而且大部分价格不便宜。
2、中药颗粒需要冲泡,稍微繁琐一点,有些中药成分是经过萃取、提纯的,不算纯正意义上的中药。
3、中药方剂需要从固态、粉末状,经过混合熬煮变为汤汁喝下,煎煮时间长,服用规矩多,从煎药工具、药材浸泡、煎煮方法、服用时机等都有具体要求,有一个做不到位,都可能影响药效,最为复杂。
如果从药效、性价比、针对性等方面考虑,中医是建议患者服用汤剂治疗的,但不少患者对自己煎药没有底,有的还把药煎糊了,所以,医院“代煎中药”就应运而生。
医院代煎中药,是针对服用中药汤剂的患者开展的延伸和跟进服务,如果遇到较大规模的共性疾病,用中药汤剂见效较快时,比如前几年的新冠疫情、流感高峰期等,大量患者需要用同一个方子,医院代煎中药的优势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
想代煎中药的人群,通常是5类:
1、想喝汤剂治疗,但不会煎的。
2、没有煎药工具,没有经验,怕煎不好的。
3、需要长期喝中药但又怕麻烦,图省事的。
4、担心煎药的气味影响到周围的人的。
5、没有足够时间熬煮中药的。
代煎中药通常需要额外收费,中药煎好之后真空小袋包装,可快递送货到家,药剂放入冰箱里保存长达1—2周,需要时遵医嘱启封加热即可服用。总体上看,便捷性、时效性等方面都好于自己煎药,受到许多居民的欢迎。
不过,这两年医院的“代煎中药”业务比以前明显下滑了,大多数患者选择自己回家煎药,哪怕麻烦一点也无所谓。为什么代煎中药“遇冷”了?在中药房工作了十二年的资深药师,说出6个原因。
1、存在短斤缺两的现象,对药效有明显影响。
中医在开中药方剂时,一般是三五天到一周的量,患者自己拿回家煎药的,药房摘药时一般不会克扣,因为有的患者回家后还可能复核,很容易发现短缺的问题。
但代煎克扣的问题就不敢保证了,少一点也无从对证。药房定期盘库,出现亏损可能会从代煎的中药“补回来”。在给代煎中药配药时,有的是药量减少一至两成,有的甚至5副药只配3副的量。这样代煎的中药,颜色上明显不如自己代煎的深,味道也淡很多。
2、代煎的汤药浓度,通常没有自己煎药的药量丰足。
即使药房抓药没有短缺,煎药的人没有偷拿,代煎中药的药量也比不上自己的煎药量。原因是,代煎中药基本上只煎一次,但自己煎药可以煎2—3次,然后调成一碗喝下。这样一来,代煎就相当于比自己煎药少了一半的汤药量。
3、代煎时包装药材的无纺布袋,可能影响药效。
中药材大多数是花草根茎叶果,炮制晒干后形态各异,代煎中药不是一股脑就直接放进汤锅里,而是用白色的无纺布袋装起来再放进去。无纺布袋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长期泡在滚烫的汤汁里会出现化学反应,有可能与中药的有效成分反应,如黄酮、多糖、皂甙、生物碱类等等,使药效下降。
4、代煎中药的人,不一定懂中药的煎煮方法,煎药可能有漏洞。
中医看病和药房摘药,必须有资质才行,但代煎的人不一定,有可能是一个药师带着几个临时工,对煎药不一定在行,凭经验、看心情办事。中药冷水浸泡半小时、煎煮时间一小时、大火文火交替等可能不会落实,或者煎煮药材时间太长,成分热解过度,药效就不够了。
资深药师说,有的代煎人员经验不足,甚至用热水浸泡药材,再把药材捞出来放进汤锅里熬煮,这样的汤剂基本等同于降效一半以上了。
5、代煎中药过程中,水量把握不好。
煎药时对水的要求很高,多一点或少一点都有影响,在煎药时常见的问题:药少水多,按要求装满所需的若干密封袋后,剩下的就倒掉;药多水少,就往里兑水,把药剂数凑够,这样的药剂有多大效果?
6、代煎过程中,先煎后下的要求往往难以落实。
中医开出的药方,有的介类、矿石类药物要求“先煎”,有的含有挥发油成分的药物需要“后下”,有的要求单煎、包煎,放早放晚都有明显影响。但代煎时,煎药师傅忙起来就可能顾不了那么多,所有的药物一下子放进去,这样熬出的汤药,效果可想而知。
而且,有的代煎中药,上一个患者的方剂灌装完成后,直接再煎下一个患者的汤剂,中间从不刷锅,如果遇到相畏相反的药材成分,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
中药服用有时不见效,除了辨证不准、药方不对之外,可能是煎药的问题。尤其是具体的操作过程,有许多难以控制的因素,不容易面面俱到做细致,相比于自己煎药,有的医院代煎中药,确实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成为药效的“衰减剂”。
总之,有的中医在开出方子后,建议患者自己拿回家煎煮,这是出于确保药效的考虑。代煎中药就像在外面吃饭一样,遇到品控严格的店家,当然没问题,万一吃到地沟油、变质菜,也说不准,所以一些患者不信任代煎中药,也确实有自己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