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炎症性肠病专病医联体建设新模式

桐乐说健康 2024-08-01 17:07:29

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及区域均衡布局,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近日,由中国医学基金会发起、强生公司支持的“2024年度炎症性肠病专病医联体协作模式交流项目”会议召开。150余名炎症性肠病(IBD)专病领域医生齐聚一堂,共话我国IBD诊疗领域发展新模式。

参会嘉宾合影

01

携手并进

共绘IBD专病医联体高质量建设“同心圆”

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年来,我国IBD发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造成沉重的社会医疗负担。作为一种复杂且多样化的疾病,IBD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为破解这一难题,构建以IBD专病医联体建设为核心的分级诊疗体系成为时代所需。

2021年4月,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指导下,IBD专病医联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在IBD专病诊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组长、中国IBD专病医联体理事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学科带头人陈旻湖教授介绍,该医联体以“上下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协同”为合作基石,以“患者治疗需求”为导向,强调多学科联动,促进IBD专病学科快速发展。为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诊疗体系,IBD专病医联体制定了详细的总体规划,即构建“省-市-县”三级协作体系,以省级牵头单位为核心,设立区域诊疗中心,并辐射至县域医共体;按照“一年试点、两年孵化、三年成型”的规划稳步推进,逐步实现IBD专病专治、早诊早治。在这一过程中,IBD专病医联体致力于形成“四个统一”,即统一跨专科协作流程、统一跨机构转诊标准、统一质量控制规范、统一数据监管体系,确保医联体内诊疗服务的同质化、高效化。此外,IBD专病医联体还建立了IBD诊疗质控评估中心(IBD-QCC),以诊疗规范化、服务同质化为目标进行顶层设计。

陈旻湖认为,IBD专病医联体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全面的医疗服务,更推动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IBD医联体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祉。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前任组长、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钱家鸣教授表示,通过加强跨地域、跨机构的合作,IBD专病医联体能够有效提升IBD的诊疗效率与服务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筛诊治管”

得出IBD专病诊疗“更优解”

“筛诊治管”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构建,是IBD专病医联体建设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在此次会议上,IBD专病医联体成员单位交出各自在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构建方面的“成绩单”。

东莞康华医院在推动IBD早期筛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慢性腹痛门诊及粪便钙卫蛋白(Fc)检测,东莞康华医院积极推动东莞地区IBD的早期筛查。在陈旻湖带领的广东省IBD专病医联体的支持下,东莞康华医院积极带动兄弟医院协同发展,成立了东莞市IBD医联体,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提高区域的IBD诊疗水平。同时,医联体内部还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转诊机制,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尽早的识别和诊断,形成IBD早期筛查的“广东东莞模式”。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构建的“浙江宁波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医联体形成诊断闭环。该院以省级牵头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为核心,联合省内多家顶尖医疗机构,形成覆盖广泛、资源共享的医疗网络。通过这一网络,该院实现了从内镜取材到规范化病理报告书写,再到参照省级诊断标准,规范病理读片的全链条优化,确保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后续精准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分享的“江苏盐城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IBD多学科诊疗协作体系。借助江苏省IBD专病医联体平台,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积极与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等省级头部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了消化内科、普外科、肛肠科、病理科、营养科、影像科等多学科诊疗团队的紧密联动。从IBD门诊筛查到病理诊断,从肛周病变处理到围手术期管理,从生物制剂规范输注到疾病的长程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医联体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显著优势。通过省级转诊的“绿色通道”,盐城地区的IBD患者能够在“家门口”便捷地享受到省级专家提供的诊疗服务,疑难危重症患者也可以得到及时、高效的救治。

建立“全生命周期患者管理体系”是IBD管理“重庆模式”的基石。该体系以患者为中心,从预防、诊断、治疗到饮食、康复、心理,全方位、多角度关注IBD患者和照料者的健康需求。重庆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通过这一体系,不仅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还促进了区域内IBD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重庆模式”的一大亮点在于“医患双向互动”和“患者帮助患者”。该院牵头成立重庆市首家IBD医护门诊,IBD患者可以享受到包括疾病认知、饮食指导、药物使用、心理评估及居家护理等多方面的支持。科室进一步拓展IBD患者关怀边界,通过建立门诊“患教小屋”、举办线上线下患教活动、建立合理的联系方式及在线沟通渠道,搭建起患者与医护人员、患者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室通过成立志愿者团队、拍摄患教视频和开展同伴支持等举措,切实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03

砥砺前行

探寻IBD专病医联体建设最大“公约数”

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国考”指标指引下,通过创新模式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医患双赢,成为与会者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IBD诊疗领域多种生物制剂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创新药品的可及性大幅提高,患者的经济负担显著降低。但由于IBD患者需要接受终身系统性的随访和疾病管理,不同医保形态及治疗场景的差异会对IBD患者的治疗结局产生不同影响。作为国内规模较大的IBD诊疗中心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积极探索IBD治疗药物的医保形态对患者的影响。该院炎症性肠病中心发起了“医保改革对中国克罗恩病患者医疗资源利用和持续性的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在同样的治疗方案下,杭州市医保组患者(门诊、住院医保政策基本一致)的停药风险、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利用率远低于外市医保患者,IBD治疗场景的差异(门诊或者住院)对克罗恩病相关治疗总成本的降低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良好的医保政策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现实中的案例是,随着IBD患者数量的激增,汕头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逐渐感受到了“国考”指标带来的压力,药占比高、患者住院次均费用增幅大、病例组合指数(CMI)偏低等问题接踵而至。面对压力,医院主动出击,通过医联体合作及资源再分配寻找突破口。医院首先在医联体内部进行了重新分工,并通过在社会办医医疗机构建立专门的输注中心来缓解床位紧张等问题,形成汕头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揭阳浩泽医院合作的“汕大医联体模式”。数据显示,“汕大模式”成效显著,自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医院下转患者次数显著增加,CMI值大幅提升,医疗服务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药占比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均有所下降,为科室重点发展IBD亚专科解决了“后顾之忧”。

提升IBD患者疾病诊疗的依从性至关重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曹倩教授表示,IBD诊疗过程较长,患者在疾病活动期接受住院治疗,在缓解期接受门诊随访治疗是适宜的诊疗模式。目前,尽管国家医保目录不断纳入更多创新药品,但针对IBD等慢性病的门诊特殊病种覆盖范围仍有限。许多地区尚未将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纳入门诊慢特病管理,门诊治疗报销比例和额度往往低于住院治疗,导致患者门诊治疗的经济负担较重,不利于鼓励患者选择门诊随访治疗。随着治疗药物的不断升级和医保政策的逐步完善,门诊随访治疗将逐渐成为IBD等慢性病治疗的主流模式,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门诊特殊病种与住院共享报销额度的模式,进一步提升IBD患者疾病诊疗的依从性。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以IBD专病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推动分级诊疗的实施,不仅是对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对患者生命质量高度负责的具体体现。陈旻湖表示,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和不断完善,一个更加高效、公平、可持续的IBD诊疗体系将逐步形成,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本文来源:健康报,图片由中国医学基金会提供

0 阅读:0

桐乐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