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树立中医药循证典范,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前景广阔

桐乐说健康 2024-08-02 17:00:06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但患者在接受标准化西药治疗和血运重建的基础上,仍有较多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持续进展、冠脉微循环障碍、冠脉血管痉挛等。 近日,全球心血管健康领域年度盛会——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和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盛大召开。会上,“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系列重大突破研究解读专题论坛”闪亮登场,多位专家就众多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的创新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了深入解读。其中发表在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研究)引发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可显著降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30天及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更重要的是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 本文对话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徐西振教授、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涂晓文教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张芙成教授等多位深耕心血管领域疾病诊治的专家,围绕当前临床未满足的治疗需求、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意义以及通心络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展开学术分享。现整理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血运重建与标准治疗后冠心病仍存在残余心血管风险 冠心病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病现状令人堪忧。在临床治疗方面,尽管血运重建与西药治疗方案在冠心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临床仍存在诸多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因此,进一步探索和优化冠心病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仍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杨跃进教授指出,心肌梗死是心血管领域的常见病,基于其病理机制,临床主要采取冠脉大血管再通治疗,主要包括植入支架、溶栓等。但在开通冠脉大血管后,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的无灌注问题至今仍难以突破。此外,血运重建后导致的心肌再灌注损伤至今也仍无有效的干预药物,这导致心肌梗死死亡率难以进一步降低。 何奔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仍呈持续升高态势,拐点尚未到来。尽管冠心病防治取得很多成绩,但仍有较多问题没有解决。首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决定了临床事件是否发生,但目前为止仍无法准确预测斑块破裂的时机;第二,冠心病患者在大循环再通后,常面临微循环灌注障碍的问题,这可能直接导致心肌功能丧失。 徐西振教授分享,当前冠心病治疗与过去10年相比虽然有了巨大进步,但拐点仍未到来,这是因为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后仍存在一定残余风险。目前国家倡导中西医结合用于慢病管理,冠心病作为慢病之一,中西医结合用于冠心病具有显著优势。以通心络为代表的中成药在冠心病的防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时,应选择循证医学证据充分的中成药。 涂晓文教授表示,冠心病是多因素影响的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很多患者在标准治疗后仍处于较高风险中,主要原因如下:其一,临床对微血管功能的重视度与探索不足;其二,目前冠心病主要采取抗栓和抗凝治疗,但对凝血系统的整体关注度不足;其三,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甚至坏死后,不同心肌细胞的反应程度不同,在这方面值得展开更多探索;其四,对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问题关注不足。 张芙成教授指出,随着冠脉介入技术发展和治疗方案不断创新,冠心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没有呈现出理想的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对冠心病发生发展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例如,在治疗中没有对冠脉的非靶病变、非罪犯血管进行积极处理,导致后续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冠脉痉挛和微血管功能障碍均可引发严重后果,但介入治疗和西药治疗主要解决冠脉大血管阻塞问题,对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及其造成的心肌持续损伤未能给予充分重视。 CTS-AMI循证研究践行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心梗 2023年11月,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在JAMA杂志发布,进一步验证了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的显著疗效。研究发现,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指南推荐的标准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降低再次心梗风险65%;治疗1年时,通心络组显著降低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降低再次心梗风险74%,降低卒中风险56%。 杨跃进教授指出,创新中药在解决冠心病患者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方面大有可为。探索中医药治疗心肌梗死必须按照现代医学的研究模式,通过开展临床循证研究取得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来获得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认可。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评估中成药治疗效果的循证研究,在研究规模、循证等级方面大有提升。对于中西医结合发展,要聚焦临床疗效,并经循证研究验证,这样才能走好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 何奔教授表示,中医药是国家的重要宝库,对其价值进行持续挖掘并发扬光大是国内学者的重要责任。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CTS-AMI研究取得了优秀成绩,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通心络可显著降低STEMI患者30天和1年MACCEs风险达36%。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和微血管具有双重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去探索和验证。 徐西振教授认为,CTS-AMI研究是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标准完成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 结果提示,STEMI患者在接受标准西药及血运重建治疗基础上联合通心络治疗,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心血管死亡风险,证实了通心络在降低残余心血管风险方面的价值。CTS-AMI研究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的典范,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思路,有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涂晓文教授表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中国、东南亚等国家应用广泛。但是,其治疗药物往往缺乏现代医学证据。CTS-AMI研究的开展和成功,向全球医学界展示了中成药通心络的疗效与安全性。CTS-AMI研究是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重要突破,为今后中医药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优秀的参考。 张芙成教授指出,将中西医进行结合,借鉴现代医学方法对中医药进行验证,将有助于我国传统医学的发扬光大。发表在JAMA杂志的CTS-AMI研究探索了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正是我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完美结合,有助于中医学以更好的姿态进入现代医学领域,使广大患者更易接受中医治疗方案及其理念。 最新通心络防治冠心病共识为冠心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为充分发挥通心络在冠心病人群的临床应用价值,2024年3月,《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重磅发布。《共识》内容覆盖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合并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类型和患者群体。通心络在冠心病一、二级预防中,尤其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情反复发作的冠心病防治方面获得8个Ⅰ类推荐,9个A级证据,是首个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获得Ⅰ/A类推荐的创新中药。 杨跃进教授表示,这部《共识》是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指导下,由我国四十余位心血管领域专家合力撰写而成。通过检索和整理相关证据,国内专家更加笃定了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中的价值和潜力,对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何奔教授指出,通过该共识的制定,我们意识到,通心络正在积累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用于越来越广泛的患者,同时临床医生在用药方面也正在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通心络治疗冠心病,不仅疗效确切,还具有安全性优势,不良反应少,且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低。未来,通心络有望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典范用药。 徐西振教授认为,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的价值已经过循证研究证实,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典范。该《共识》的制定,不仅奠定了通心络在冠心病防治领域的地位,还将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优秀的中成药及其临床研究将雨后春笋般涌现。期待中成药防治冠心病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从而造福广大患者。 涂晓文教授表示,该《共识》的制定将有助于切实解决广大冠心病患者的真实需求。现代医学治疗下的冠心病患者,的确存在一些临床症状改善方面的迫切诉求。通过中医药的应用,可以解除冠脉血管痉挛, 改善冠脉微血管功能, 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预后。既往临床也在使用这些策略,在共识制定后,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将更有信心。 张芙成教授指出,临床医生应对心血管事件链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高度重视。西医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往往将治疗的重点放在某个点,但中医强调整体治疗观念, 擅长将各个治疗靶点串联起来,针对疾病的多因素、多靶点进行治疗。西医在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某个“点”进行治疗时,可能会造成另一个“点”的损害。此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则可能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整体治疗效果。 立足临床未被满足之需 创新中药通心络助力健康中国2030 冠心病在血运重建及标准化西药治疗基础上, 仍存在很多临床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持续进展, 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血管痉挛等。创新中药通心络自1996年在中国上市以来, 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证据, 尤其是2023年发表在国际顶刊JAMA上的CTS-AMI研究,证实了通心络在标准西医治疗基础上, 可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以及心血管死亡风险。最新发布的《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管理冠心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以通心络为代表的中医药在慢病领域势必将展现出更广阔的前景。
0 阅读:0

桐乐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