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阳化气,阴成形”——寒湿并非万病之源!

点点健见 2024-10-06 12:50:46

从我发表过这篇文章后,有位粉丝朋友说,这文章说得好,让她明白了某些疾病和肿瘤发生和化解原理。

有一天,她感到全身乏力,容易疲劳,四肢发凉,胸闷心慌,食欲不振,胃胀腹痛,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她意识到自己被寒湿所困扰,因此认为寒邪和湿邪是疾病的根本原因。根据她对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解,她多次尝试通过驱寒化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且听信了一些说法,认为寒和湿是万病的根源,认为只要驱寒除湿就能解决问题。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她的状况并没有改善。最后,她来问我,她是否对“阳化气,阴成形”这个概念理解有误?为什么会这样呢?

她对“阳化气,阴成形”的概念肯定是理解错了。在这里,我首先明确的是,寒和湿并非是万病之源,它只不过是一种诱因,寒和湿只六淫(外邪)中之一,还有其它如风、暑、燥、火同样会致病,而且同时一家人,其它成员却没有她这样的现象,说明寒和湿并非是引起湿困的原因,其真的原因就是她自身的虚弱,给寒和湿邪有了可乘之机入侵人体而引发疾病。

大家应该认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典故吧,很多人把蝼蚁营窟视为造成千里之堤溃决的罪魁祸首,这并非完全恰当。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堤围多年失修或基础不牢固。如果基础结实不留空隙,蝼蚁何能进入?现代人已认识到堤坝的基质才是决定堤坝溃缺的真正原因。现在可以去看下,现代用水泥钢筋建造的堤坝还会有蚁穴吗?蝼蚁乘虚而入只是一种诱因,堤坝基质不固才是根本原因。

同样道理,寒邪和湿邪能进入人体内,使身体发生疾病,只是疾病发生的一种诱因。真正的原因是自身体质的虚弱(阳气虚、血虚、肾虚、脾虚、阴虚),抵抗不了外邪而引发某些疾病和肿瘤。而有些人把寒和湿视为形成疾病和肿瘤的根源,想简单的驱寒、祛湿解决,结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能会把身体弄得越来越亏,最终可能发生疾病和肿瘤。

通过询问,知道这位朋友一直存在着阳虚的体质,而且一直没得到有效的调理,才容易给寒、湿所困。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去提升阳气,只靠拼命去驱寒和利湿,必定无效。

《黄帝内经》用“阳化气,阴成形”来形容某些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和化解,非常精妙。它的核心是“气是无形的,形是有形的,气和形会在阴和阳的作用下相互转化”。

“阳化气,阴成形”阐述了阴阳两种基本力量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阳气代表了生命活动的能量和动力,而阴精则代表了物质基础和形态结构。疾病的发生往往与阴阳失衡有关,尤其是阳气不足导致的阴精(寒、湿等)凝聚。调理阴阳平衡,特别是提升阳气,才是治因治本的关键,而驱寒、祛湿仅仅是治标。

囊肿、结节、增生、包块、肿瘤等作为一种病理产物,中医认为是由体内的寒、湿、痰浊、血瘀等阴邪互结积聚一起而形成的。这是体内缺少阳的气化,使阴气(寒邪)长期入侵并逐步积聚的结果。其根源在于阳气不足,抵抗不了寒邪,以及气化功能的失调。寒、湿、痰浊、血瘀是诱因,而非根源。

当阳气充足、气化功能正常时,不仅可以阻止寒邪和湿邪的侵入,还能将体内的有形物质(积聚)顺畅地转化和疏散。而一旦阳气不足,不仅抵抗不了外邪(寒、湿等)的侵入,也无法驱散已入侵体内的外邪,最终导致这些外邪凝聚成有形的物质(囊肿、结节、增生、包块、肿瘤),这就是“阴成形”的结果。这表明阳气不足才是形成某些疾病和肿瘤的根本原因,寒和湿只是形成过程中的诱因。

因此,在治疗这类因为阳气不足而引起的疾病时,我们不应简单地看表面问题去驱寒、利湿,而是应针对真正原因处理,提升阳气,即补虚和“扶正”,或者扶正与驱邪并行,只有阳气充足,气化功能才能发挥作用,这才是“阳化气”的理论精髓。

张仲景精心创制的乌梅丸也没离开这个概念,这可能就是乌梅丸能够效地治疗了很多厥阴病证的疾病和肿瘤(癌症)的原因。厥阴病的主要表现有寒热错杂,阴阳俱虚,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乌梅丸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以清上温下,调理阴阳为核心,而方中却用了大量的补虚(补阳、补阴、补气、补血)药物。

我们再来看看乌梅丸是如果注重补虚强本?方中乌梅为主药,以敛肝熄风、和胃降气、酸苦坚阴,专治肝气;再加入桂枝、附子、细辛以驱散寒邪;加入川椒、干姜、人参,成为大建中汤方的核心,再加入当归,共构成补阳、补气、补血、补阴,以温中补虚,护脾胃固本强基。再加入黄柏、黄连以清热,平调寒热。共奏敛肝熄风、和胃降气、收涩止利、温中补虚、驱散寒邪和清热、调和阴阳。共十味药中,除了主药乌梅,驱散寒邪用了三味,清热用了二味,而温中补虚就用上四味,说明温中补虚在方中的重要地位。

形成厥阴病的主要根源就是阳气不足(阳虚),给寒邪打开了大门,使寒邪从三阴经由表入里,引发某些疑难杂症、慢性病和肿瘤的生成。乌梅丸能抓住中阳虚衰(虚弱)的病根,在祛邪中不忘“扶正”,还把补虚放在重要位置,真正做到治标又治本。所以,乌梅丸能用于治疗厥阴病的诸多疑难杂症、慢性病以及肿瘤。这些病久病必虚,而它的形成本质也就身体虚弱导致的,如果只简单地去清和攻,本来就久病虚弱的身体可能就会更虚,疾病自然就难以得到治愈的。

因此,当我们发现身体被寒、湿所困扰时,不要简单地进行驱寒和除湿,应该首先考虑身体是否已经处于虚弱状态。如果是因为身体虚弱导致的,补虚和强本对治愈疾病尤为重要。以上解读观点仅供参考和学习,不能作为具体的辨证用药指导。



2 阅读:152
评论列表
  •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阳化气阴成形。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竞然有连医者父母心指急病人之病痛都不知道。还能拿钱财为医者父母心,真是人间之极品)

点点健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