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猫与谭某”事件大反转:群体情绪为何这么容易被煽动?

傲新菡 2024-05-21 11:13:24

近期,“胖猫与谭某”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众多网友在网上议论纷纷,大多数网友都在惋惜“胖猫”的轻生,痛批谭某的捞女行径。

而就在近日,该事情迎来反转,根据警方公布的“胖猫”事件调查结果显示,“胖猫”和谭某双方存在真实恋爱关系,经济上互有往来,谭某未实施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恋爱为名骗取“胖猫”购物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犯罪,近日谭某已全额退还与“胖猫”恋爱期间经济往来的差额。

当这一警方通告出现,结果反转令很多人唏嘘。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新闻,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心理学案例。今天,我们不在这里探讨这事件中人物的孰对孰错,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从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这个角度,分析一下为何群体情绪在此事件中如此容易被调动?以及群体心理是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并影响个体判断的?

【事件回顾与群体情绪的点燃】

“胖猫与谭某”事件的起因是一段看似美好的网恋关系逐渐演变为悲剧。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情绪被迅速点燃,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猜测、指责和同情。那么,为什么群体情绪会如此容易被调动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群体心理的特点。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群体心理是指人们在群体中所共有的心理状态,它往往受到群体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这使得群体心理的形成更加迅速和强烈。

其次,这起事件涉及了爱情、金钱与生命伦理等多个敏感话题,这些都是人们普遍关注且容易产生共鸣的点。当这些话题被触及,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激发,从而形成强烈的群体情绪。

然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也为群体情绪的发酵提供了温床。在匿名的掩护下,人们更容易释放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表达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进一步加剧了群体情绪的激烈程度。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机制也促进了群体情绪的传播。人们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将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传递给更多人。这种互动不仅加强了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还使得群体情绪不断扩散,最终形成一种社会现象。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媒体通过报道和解读事件,引导公众关注并思考相关问题。然而,有时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或追求点击率,会过度渲染事件的戏剧性,从而进一步加剧群体情绪的波动。

简而言之,群体情绪在“胖猫与谭某”事件中之所以如此容易被调动,既与群体心理的特点有关,也与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互动机制以及媒体的作用密不可分。我们应该认识到群体情绪的双刃剑性质,既要关注其对社会现象的影响,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群体心理在社交媒体上的形成与影响】

在“胖猫与谭某”事件中,群体心理是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并影响个体判断的呢?

1.信息传播的“回音室效应”

社交媒体具有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这使得一种观点或情绪在短时间内被大量传播和强化。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受到影响,形成“回音室效应”,即某种观点或情绪在社交媒体上不断被重复和放大,从而影响更多人的判断。

2.从众心理的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当一种观点或情绪成为主流时,个体很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而跟随大多数人的看法。这种从众心理在“胖猫与谭某”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人在未了解事件全貌的情况下就盲目跟风评论和转发。

3.情绪化的表达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绪表达的平台。在“胖猫与谭某”事件中,许多人的评论充满了情绪化,这种情绪化的表达进一步加剧了群体情绪的波动和影响。

4. 刻板印象的固化

在社交媒体上,群体心理往往会导致刻板印象的固化。在“胖猫与谭某”事件中,一些人对涉及的人物或事件产生了固定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看法和判断往往基于一些片面的信息或者误解,而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这种刻板印象的固化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判断和行为。

5.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筛选

社交媒体平台通常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进行信息筛选和推荐,这使得用户更容易接触到符合自己观点或情绪的信息。在“胖猫与谭某”事件中,这种信息筛选可能进一步强化了群体心理的形成和影响,使得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变得更为困难。

6. 对个体独立思考的挑战

在社交媒体上,群体心理往往会对个体的独立思考形成挑战。在“胖猫与谭某”事件中,许多人在群体情绪的影响下,放弃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盲目跟风或者被他人的观点所左右。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人们对事件的准确认知,也损害了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交流平台的价值。

【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1.道德判断与归因偏差

人们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行判断。在“胖猫与谭某”事件中,许多人一开始就将责任归咎于其中一方,这种归因偏差加剧了群体情绪的激化。

2.社交媒体的“滤镜效应”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经过筛选和加工,呈现出一种“滤镜效应”。这种效应使得人们更容易看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从而加剧了群体心理的极化。

3.群体情绪的传递与感染

在社交媒体时代,群体情绪的传递与感染速度空前加快。一旦某种情绪在群体中蔓延开来,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共鸣和行动。在“胖猫与谭某”事件中,负面的群体情绪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导致舆论的失控。

4.对权威与公权力的不信任

在某些社会事件中,公众对权威和公权力的不信任也是导致群体心理极化的重要因素。当公众认为权威机构或公权力无法公正处理问题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不满。

5.从众心理与“羊群效应”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事件时,很多人会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观点和行为,这种从众心理往往导致“羊群效应”的产生。在“胖猫与谭某”事件中,许多人受到舆论氛围的影响,不自觉地加入到攻击或支持某一方的队伍中,进一步加剧了群体心理的极化。

6.社会焦虑与压力释放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竞争压力使得人们普遍感到焦虑。当某个社会事件触发了公众的敏感点时,这种焦虑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事件当事人的攻击或指责。在“胖猫与谭某”事件中,部分网友可能将个人情绪和压力投射到事件中,通过发表极端言论来释放内心的压力。

“胖猫与谭某”事件不仅是一个悲剧,更是一个警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时,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判断力,不被群体情绪所左右。同时,作为个体,我们也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不盲目跟风。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和管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总之,“胖猫与谭某”事件揭示了群体心理在社交媒体上的形成与影响机制。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群体情绪所裹挟,做出更为明智和理性的选择。

1 阅读:207
评论列表
  • 2024-05-21 13:51

    反转什么,沒有骗钱,为何要退钱?

    鑻蟸 回复:
    呵呵,推,扶,之前没有任何关系。猫,竹,有经济差额,而无明确,生产,和消费项目。赠予,为什么只赠予“竹”一人。所以说你,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不是你推的,为什么要扶”——“跟你没关系,你废什么话”)——这才是对等逻辑
    鑻蟸 回复:
    呵呵,推,扶,之前没有任何关系。猫,竹,有经济差额,而无明确,生产,和消费项目。赠予,为什么只赠予“竹”一人。所以说你,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
  • 2024-05-21 15:33

    为啥死了?

  • 2024-05-22 00:14

    这些人就是吃太饱闲得慌,建议公司企业把工作量翻一番,工资不变,绩效工资降低10%,个人缴纳养老保险提高15%。那么多人,不用怕招不到干活的人

  • 2024-05-21 16:29

    因为群众都有同理心吧,因为感性才可能被利用,等到不会被煽动,到时就好了,大家都是冷漠自私的人。其实煽动不可怕,可怕是说谎造谣的风生水起

    老子望你成圣 回复:
    以老婆的名义索取钱财不是明显的诈骗吗?
  • 2024-05-21 21:00

    反转?tz死了?pm打了复活赛?

  • 2024-05-21 16:35

    和原来想的不太一样而已,也算不上大反转吧?

  • 2024-05-21 13:33

    就是怕加剧性别对立而已

  • 2024-05-22 01:49

    放爱一条生路;消停一下行吗?![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 2024-05-21 15:33

    之前鸡头呢?

  • 2024-05-21 21:33

    以老婆的名义索取钱财不是明显的诈骗吗?

  • 对对对,舔狗不如狗,舔狗自杀是应该的。[得瑟]

  • 2024-05-22 04:51

    捞女,花了,胖猫几十万。 哪里来的反转。

  • 2024-05-22 08:17

    不就是说明绝大多数人都很蠢么?有什么好掩饰的[得瑟][得瑟]。。。

  • 2024-05-22 02:47

    白嗨了呗……那有啥?再嗨一次呗?共情的…和发死人财的[打脸]不算打脸,你们毕竟兴奋了啊!堆积一桥的外卖……还有借题深入讲解捞女的专题小编和up主们,你们继续啊!反转之后还不是题材,你们的正义感呢?你们的同情心呢?

  • 2024-05-22 06:38

    两年转账300多次,不是在转账就是在转账的路上,官方管这叫正常恋爱。[笑着哭]

  • 2024-05-22 07:23

    2023年12月开店,5个月时间,算一年。通告16.5万用于生活和店。结果按1月3千工资,两个员工,1年工资,14.4万。帐多不会算,还觉得自己聪明

  • 2024-05-22 06:42

    没有反转啊

傲新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