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联邦会议上突然宣布撤掉财政部长林德纳的职务,这让执政联盟本就脆弱的关系在此刻彻底断裂。林德纳的免职导致自民党的三位部长——交通部长、司法部长、教育部长集体辞职,德国的执政体系几乎陷入瘫痪。
朔尔茨的这一操作是为了什么?执政联盟的解体是否是他始料未及的?在民众要求提前大选的声浪中,这位总理还能撑多久?
林德纳的免职迅速引起了德国最大的反对党基民盟的关注。基民盟主席梅尔茨立即要求国会对朔尔茨发起不信任投票,并设定了11月11日的最后期限。这意味着,如果朔尔茨无法通过不信任投票,德国联邦议会将被解散,大选将在60天内提前举行。
然而,朔尔茨并未急于应对,他采取了“拖延战术”,试图将不信任投票的日期延后到次年1月15日。朔尔茨的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更大的反感。根据最新的民调,65%的德国选民要求立即大选,60%的选民对执政联盟的解体表示支持。似乎,大多数德国人都不愿再等待。
朔尔茨执政以来,民众的支持度持续下降。他的支持率已跌破20%,而自民党、绿党等党派的支持率也在直线下滑。许多德国人认为,朔尔茨无法为国家带来实际的改善,甚至让德国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加糟糕。朔尔茨的这一危机并非凭空而来。
自上任以来,德国经济急剧下滑,工厂纷纷关闭,物价飞涨,民众生活成本上升,失业率也在上升。朔尔茨无法为这些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更为德国的经济负担增加的是其对乌克兰的大规模援助。
自俄乌战争爆发后,德国对乌克兰的财政与军事援助总额超过120亿欧元,2024年的预算中更是预留了60亿欧元的财政援助和80亿欧元的军事支持。而朔尔茨近日的决策又要追加30亿欧元的军援,使得德国成为欧洲对乌克兰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
财政部长林德纳对朔尔茨不断增加援乌资金的决定表示了强烈反对,认为在德国国内经济不景气、民众生活窘迫的情况下,将国家资源投入到与本国无直接关系的乌克兰是极其不合理的。但朔尔茨却一意孤行,甚至认为林德纳的反对是将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而解除了其职务。
朔尔茨的解职决定不仅让自民党勃然大怒,也让基民盟抓住了机会。基民盟主席梅尔茨向朔尔茨发起强烈攻势,要求他立即进行信任投票,并推动德国提前大选。民调显示,梅尔茨已成为德国总理最热门的候选人之一,部分民众对梅尔茨寄予厚望,认为他有望替代朔尔茨。
梅尔茨将朔尔茨形容为“德国历史上最软弱的总理”,并认为其未能承担德国重担、处理国内问题。朔尔茨则试图通过拖延信任投票来争取时间,期望在此期间稳定执政局势,但在65%的选民强烈要求提前选举的背景下,这一拖延策略能否奏效依旧存疑。
德国的执政联盟也在此时逐渐分崩离析,绿党主席哈贝克甚至公开表示,若提前大选,他将参选总理。然而,绿党近年口碑不佳,支持率从2021年的15%降至当前的11%。绿党在德国推行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关闭核电站和火电厂,导致能源成本上升,加剧了民众生活的负担。
对于德国民众而言,绿党并没有提供有效的经济方案,反而让他们在能源价格上雪上加霜,口碑持续下滑。尽管哈贝克表示愿意参选,但在当前的政治格局中,绿党难以获得压倒性的支持。
民众的不满情绪也影响到了德国的国际地位。在默克尔时代,德国是欧洲的经济引擎,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使其经济体系稳固。然而,朔尔茨上任后,德国的经济地位急剧下滑。
俄乌战争爆发后,德国对俄罗斯制裁,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链中断,导致德国的能源价格飙升,国内生产成本剧增。各行业的生产成本上涨,德国逐渐丧失了其作为欧洲经济支柱的地位。
甚至在欧盟关于对华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的讨论中,德国的反对意见也未被重视,这标志着德国在欧盟的影响力开始减弱。
与此同时,欧洲的安全局势也更加复杂。法国与德国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未来欧洲的防务问题,尤其关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可能再次当选对欧洲的影响。法国总统马克龙因国内问题被视为“跛脚总统”,而朔尔茨的总理之位也岌岌可危,欧洲政坛似乎即将迎来一场大洗牌。
如今的德国政坛中,接替朔尔茨的人选呼之欲出。除了基民盟的梅尔茨和绿党的哈贝克,各党派都有心支持自己的候选人。然而,无论是谁上台,德国都面临严峻的经济和国际挑战。
最新的数据显示,社民党当前的支持率仅为14%,绿党也跌至11%。而德国政坛的危机早已超越朔尔茨一人的执政不力,整个国家正面临深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朔尔茨是否会下台、谁能在混乱中脱颖而出,德国政坛的未来充满悬念。
德国能否从经济下行、社会动荡和国际地位下滑的困境中走出来,谁能真正带领德国复兴,答案或许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