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才是嬴政的头号粉丝

给女儿讲史地 2024-10-18 09:50:24

就陵墓的排面而言,嬴政生前的排场一定够大。

他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油门踩得最猛的那个,十年时间横扫六国,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加满的油,给了他底气。

项羽第一次见到秦始皇,估计是被排面给惊到了,“彼必可取而代也”,这酸味吐槽,差点吓尿了他叔。没落贵族、年轻气盛、四肢发达,叛逆的buff叠满。刘邦在咸阳参加集体劳动时,也见识到了嬴政的排场。“大丈夫当如此也!”,由衷的羡慕和敬佩,秒变迷弟。成年人的欣赏,大抵如此。刘邦和嬴政是同龄人,项羽是小二十多岁的后辈。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忠君爱国”的道德要求,秦朝讲究依法治国,还没时间修复崩坏的礼乐。所以,他们都是真情流露。刘邦喜欢这排面,项羽自然也是喜欢。嬴政的路径依赖如果说,历史选择了嬴政为始皇,那么,在统一天下之后,历史追不上他了。并不光彩和相对苦难的童年经历,让嬴政极为奋进,他求快、求全。摆在嬴政面前的是一个空前的治理难题,外部虎视眈眈的匈奴和危机四伏的百越,内部暗潮涌动的六国贵族,都要求他必须快速地整合这个年轻而又庞大的帝国。

周天子分封天下虽绵延八百载,但嬴政本人恰恰是终结者,这种无力且松散的诸侯共主,完全不符合他的权利想象。将原本以关中为核心的秦制在全国进行推行几乎成了唯一可行的办法:文字、车轨、法律……以及帝国的组织模式--郡县制。

军事的胜利在庙堂也在城池,制度的胜利在人心更在传承。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享受这来自两千年前的安排。郡县制是对中央皇权极其友好的制度设计,几乎发挥了最大的税收和人力调动优势。但也造成了中央最大的风险,没有近亲封国的拱卫,帝国的集权中央极其容易脑死亡。嬴政做了太多正确的事,但没有正确地做事,没有给予政策时间,秦国可以说是猝死的。这是他的无可奈何,秦国嬴政的成功经验是秦朝始皇的路径依赖。始皇帝猛踩的油门,为中国历史做了一次极限测试,树立了一个政策边界,后世开始不断地在这个范围内修正试探。嬴政被描述为那个最“暴”的君,也是那个最“智”的王。这,是他的遗产。项羽的身份包袱项羽也是一个被历史加速的人,但他却接不住这泼天的富贵。二十多岁的年纪,已然是天下最权势的人,武力冠绝诸侯。项羽从小接受军事教育,具有强烈的领导能力和战斗精神。他反感暴秦的体制和政策,也鄙视刘邦之类的狡诈,又缺乏对楚怀王政治上的处理智慧。被历史加速的项羽,这位乱世的年轻统帅,很快遇到了和嬴政一样的难题。这天下将如何?和嬴政比,项羽的排面差很多,没有自己的政治班底,也缺少称帝的政治底气,所以施政,或者说行权,无限地趋于保守,待天下犹如草莽。

对秦制的反感,让他失去了对郡县的理解,对天下的想象停留在八百年前周制下的裂土分王。因此,在局势未定之时,就像匪首按劳论功行赏一般,大封十八路诸侯,自己为“西楚霸王”,但并没有任何政治上的特殊安排,很快,这个分封演变为战国2.0。在一群野心家、阴谋家的缠斗中,三十岁的西楚霸王自刎乌江。后世一方面同情项羽的悲情,同时又叹服刘邦的雄才大略。项羽从来不被当做一个好的战略家看待,在政治上最高的成就,也许就是司马迁为其做了「项羽本纪」。他虽然年轻,却戴着八百年的制度包袱和整个时代的保守心态。项羽开了历史的倒车。刘邦的为之计深远在项羽的眼里,刘邦应该是个无赖。现今对刘邦个人品性的记载大多来源于「史记」,太史公同时把项羽升级为帝王来入史。抛开品性,刘邦一定是个懂得人心的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是他,与关中民众约法三章的也是他。在他手下,运筹帷幄的张良,国之栋梁的萧何、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都是以臣服。刘邦也是幸运的,幸运来自格局。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开快车和开倒车之间,刘邦知道如何点刹车。嬴政让刘邦知道了正确的是什么:天下不是苦秦已久,而是苦乱已久。承秦制,于民于君有利,这是他内心所向。但制度优势产生的增量价值应该反哺百姓,而不是营造“排场”。从平民到帝王,没有人比他更懂君王排场和百姓生机之间的关系。汉初,与民生息,刘邦对始皇排场的羡慕埋在了心里。如何与民生息的同时给功勋以抚慰,嬴政和项羽两种极端的政策试探,给了刘邦答案。

他创造性地实施了,郡县制和封国并行的制度,充分享受分封制在帝国初期的价值,再用时间去消解他。至此,刘邦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刘邦吸收了项羽的教训,但学习了嬴政的策略,他始终是他的迷弟。只是,刘邦知道,他的王朝有千秋万代之君,他要为之计深远。注:1、汉朝的分封制后来历经白马之盟、七国之乱、推恩令等朝廷和封国的反复博弈后,趋于稳定。2、汉承秦制的过程中,刘邦集团大量学习了嬴政的政策。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