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期待母慈子孝,不如踏实鸡飞狗跳

童行书院育儿 2024-09-20 04:33:06

写在前面:

亲子养育,一定要“为了孩子”而退让么?

害怕变化,是因为会有落差

开学啦,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迎来了新的一个学年。可以说,变化,就是我们的“九月关键词”。

比如北京今年的一年级和三年级,都换了新教材。比如我们家推特刚上二年级,两个老师都换了,他和我对新老师的教学和工作方式也会有不适应。

新的教学指标,还会有新的老师,新的学校氛围……这些变化都会让我们担心。

为什么我们害怕变化?

因为我们害怕付出后,会有这样的落差:

“付出了那么多,怎么没有收获回报?”

“我的孩子怎么总是在这些事上面差一些呢?”

“以后怎么样,谁能知道?”

……

用心的父母那么多,但是孩子们好像总是跟不上节奏。

家长累着心,但孩子又能跟上家长的节奏么?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觉得,只有我们在操心,但孩子完全和我们不在一个频道?

那怎么办呢?好好说、严厉说,甚至责骂,都不一定能取得相对应的效果啊,而且孩子最抵触的就是“我都是为你好”。

怎么找到走进孩子内心的突破口呢?

我们是有架就吵的一家人

我想说说我们一家三口,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其实不少吵架。

但推特,是一个有规则,目前还挺自律自驱的孩子。他脑子灵活,想法多,自己爱学习爱探索,也有一些真的很好的朋友。

而我们三个,也都是很爱沟通聊天,并且都会尊重别人的爱好和生活的人。

为什么吵架不会让我们有隔阂?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说起来很有趣,因为我们是会认认真真去吵架的一家人。

什么叫做认认真真吵架?

叙述观点、引用证据,一定是我们每一次吵架的核心,并且,观点一定要着重的输出。

当然了,吵架不能冷冰冰,我们经常会一边抱的紧紧的,一边吵。

是不是听起来很拧巴?但我们这样有架就吵,就事论事的吵,让我们越吵感情越好。

踏实的鸡飞狗跳吧

以前认为,家庭相处要母慈子孝or父慈子孝,要和谐顺畅。

但在亲身带了孩子之后,我否定了最开始的观念。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我们都需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没有标准化的妈妈or爸爸。

最开始,我会憋住自己的情绪,但憋住,就一定会爆发。

真到爆发的时候,情绪上头,就很可能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说出最伤害人的话语。

于是,我们家慢慢习惯了有架就吵,但要好好吵。

表达不满,和控制情绪,其实并不冲突。怎么去做呢?

火上来时,先等待。

最上头的时候,先给自己一个空档时间。深呼吸,倒数一个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梳理一下你想要表达的话语,你会意识到,你冲动之下想输出的表达,经常是是错误的。

什么是错误的表达呢?

误区1:不陈述当下事实

不客观的叙述情况,被情绪冲昏头,以“你就是……”“你总是……”“我就知道你……”这类极其主观的语句来发泄情绪。

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困惑——

比如孩子会想:

我们不是在说做作业的事情么,怎么又在说我已经不记得了的几年前的事了?

我不就是不想吃这个么,怎么又要说我不爱爸妈了?

……

这样的结果是,你还在一通输出,而孩子其实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超出了Ta的理解范围,然后你因为情绪上头,根本没心情解释,而只是在发怒。

直接下结论,给孩子从已有的性格上贴标签。

今天没收拾屋子,就是从小被谁谁谁惯的!

昨天没起得来床导致迟到,就是懒惰,以后就完了!

被同学欺负了,那完了,你以后一辈子就这样了,我早看出来了!

……

这样的标签,对于什么都还没经历过的孩子来说,根本无法理解,这只会造成两种结果:

第一, 孩子就这样自我认可了,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糟糕的人,以后也就会糟糕的过下去。

第二,孩子只会更逆反,用“那又怎样,关你什么事”来反抗家长。

看,我这么写出来,是不是你也觉得这种不陈述事实,而是放大自己的情绪,从一件事夸大到贴标签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甚至是莫名其妙。

误区2:耻于表达感受

刚才我说了,切忌不陈述事实,还放大情绪,激化矛盾。但是,我们家长和孩子产生矛盾的点,又在于我们都耻于表达感受。

不放大情绪,但又要直观的表达感受,怎么做到呢?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我们有失望、焦虑的时候。

作为孩子,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社交,面对家长的不理解,他们有迷茫、困惑的时候。

但是我们都习惯自己扛下来,吞下去,但是往往越想越难过,进而开始一次又一次的内耗。

其实我们就是把自己架在那里了。

举一个我和推特的例子。

他很小时候,我全天照顾他,还要兼顾工作,同时那时候我老公经常长时间出差,因此我失眠很严重,但我就是忍。

但忍着忍着就会爆发。而且因为那时候推特还很小,正在养成吃饭睡觉的生活习惯,经常都是哭、闹、吐、拉等等无法自控的生理性问题。我知道不是他的问题,于是我就觉得,那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开始内耗。

有一天,当我又崩溃了之后,当时还只有两岁多的推特突然跟我说:妈妈,我知道你很爱我,但你有时候太可怕了。

我突然意识到,我和推特是互相支撑的,不能是“我要默默坚强,只为了你好”这样的心态。

现实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推特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我得和他商量着来。

我开始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也鼓励推特说出来。

架该吵还是继续吵,但我会第一时间抱住推特,我不会直接发泄情绪,而是会说:

“因为我看到了……,我现在很难受,我需要抱住你,我爱你,我需要靠着你冷静一下。”

当然了,这不耽误我晚点肯定会收拾他,但我们一定是先处理情绪,并保证我们之间的情感一定是正向的,牢固的。

这样慢慢的,推特也习惯了表达情绪,甚至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回嘴的能力)也有了一些提升。遇到矛盾冲突,他从很小时候就不再是只会嚎,只说一些发泄情绪的话,而且慢慢开始学会去分析对方的话,并且他认为,和我们是平等并亲密的关系。

事情是事情,我不会针对他的人,不会给他贴标签。

冲突发生时候,我是要解决事情,我是要纠正推特的行为习惯。当然了,我也会犯很多错,我也会和推特道歉,然后一起讨论一个我们都合适的解决方案。

误区3:扫兴&不给情绪价值

生活需要仪式感。任何关系都是如此。

还是那句话,不要自我感动,不要默默付出。孩子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我们要商量着来。

推特一直在长大,他每个阶段有自己的烦恼,我们也在吵着每个阶段的架。我慢慢的寻摸到了和他的相处模式——

规则,尊重,沟通。

他两岁多时,我因为工作没办法晚上陪读陪睡,于是我和他沟通,读完睡前绘本后,他就自己睡觉。

他同意了,但也要求听一下我的微信语音,因为他会记我同事的声音,以及看我的电脑界面,来确定我是不是真的在工作。

我的工作内容偏于文字,之前还有录音的工作,因此不能有人在旁边发声。

于是,他在很小时候只能自己在外面玩儿七八个小时不回家。

他为什么可以自己在外边玩儿呢?因为我们提前定了好规则——他应该如何自己在外边玩耍。

大概来说,就是只定底线原则:不可以出小区,不可以去出车口,不许掏垃圾,不经允许不能去任何人家里。

只定底线原则,细节都放手,其实孩子会更好理解。家长如果这也管那也管,孩子其实根本记不住,而且他们那没发育好的小脑袋也无法理解背后的原因。

并且每天晚上,我们还会复盘。

发生冲突后,我一定不会在当时就反复讲逻辑和道理。

抱抱一定是第一步。

讲道理留到睡前复盘就好,以后也可以再提起,但千万不要在情绪上头时候反复去讲道理。

我会感谢推特的每一次配合和付出,我如果累了,也会告诉推特我的感受。

不是用抱怨的语气,就只是分享当下的情绪,孩子也喜欢被需要。

同样的,推特每一次的想法,每一个小小的经历,我都会聆听,都会给他建议。

我会考虑他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了解他的水平,他的性格,他的社交。

我俩是相互的。

小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是天生的,他会一直想要倾诉。

大人的繁琐、劳累是肯定的,我们也会想要找到情感出口。

但我们总是想着:“算了”“不至于,就这样吧”。因为我们自己忍了,就也总想让孩子也克制一下。

看,这不就是个恶性循环么。

孩子不是看不见,孩子也想要抱抱你的。

所以我和推特再吵,我们也会抱抱,我们也会互相道歉。并且,我们会一直肯定对方的付出,同时,提出自己的需求,并且协商解决。

希望你翩然于世间,不拘于世俗

在母子关系之前,我和推特首先都是自己。

今年8月在天眼营时候,我因为跟了一天营实在太累,而且十一点过才结束,于是我果断决定,让推特一个人回酒店房间洗漱睡觉,我自己去吃了深夜小烧烤。

而推特,虽然从来没有过这样自己回酒店睡的经历,也还是自己看着书睡了,还因为有点害怕留了灯。

去年7月,我为了推特,开始做我不擅长的手工。

2023年7月 培田建筑营

然后在营地当然会例行吵架啦。

而推特从婴儿时期,就会陪我去学舞,或者陪我跳舞。

当然了,那时候他可能并不太情愿,但因为还没法和我吵架,我小胜几局。

今年开始,我俩一起相约学拳。

在幼儿园,他不是太自信,大班的最后一学期,我们干脆每个月都出去玩,或者参加营地。

有一天,在大理,某个晚上,推特说:“去了那么多地方,见了那么多人,我现在觉得好多事都不重要了。”

他说:“人生就像一本书,有些人就在只一页,之后他就在我这儿翻篇了。”

还有今年,看一档喜剧综艺时候,推特说,哦,梁祝原本是“化蝶”,化成了蝴蝶,是悲剧,可这个节目改成了“画蝶”,画出两只蝴蝶,是美好的愿望,这个特别好。

我都没想到这层意思。

某综艺节目剧照,图源见水印

他长大了,他一直在自己思考。

看,吵架有用吧。

我们就事论事,不贬低人格,只讨论逻辑。

我们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尊重对方,多多沟通,我们还随时抱抱。

家庭相处,面对焦虑,不需要表面的母慈子孝or父慈子孝,把架在那里的情绪放下来吧,你会发现路一直都在。

我们总说“不焦虑”,并不是要强行的让自己平静下来,而是要找到那个情绪出口。

童行书院的“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也是这样的理念。我们的第一年,就叫做:从心出发。

在这个俱乐部,我们会用专业的理念来解读你的困惑,用科学的方法来给你可操作的具体步骤,更重要的,我们是一个暖心的社群,这里有志同道合的同学们相互扶持!

我们是父母,但我们首先是自己。

张箐

童行书院公众号内容主编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读完了本文,你对“跟孩子吵架”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出摊就卖完!6岁孩子为啥这么会做生意?《小品的世界》——你敢打破这堵墙,走出安全屋吗?从2岁半起看展,这样引导,不识字也不会影响他的各学科启蒙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1 阅读:4

童行书院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