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差,改变历史?清朝曾有机会全歼日本海军,为何没把握住?

北街老酒 2024-09-07 13:16:58

1886 年 8 月 1 日,日本长崎港口热闹非凡,人们的目光被四艘巨大的铁甲舰所吸引。这四艘来自大清北洋水师的军舰,总吨位约 18400 吨,比长崎港内所有日本军舰的吨位总和还要多出一个数量级。其中定远舰和镇远舰,作为委托德国建造的 7000 吨级一等铁甲舰,不仅是北洋水师的主力,更是当时亚洲的第一巨舰。

它们的出现,让日本民众陷入了惶恐之中,因为他们深知,若清朝来者不善,这将是一场降维打击。 此时的日本,尚未完全走出美国黑船来航的阴影,正处于明治维新的停滞期。而清朝在经历洋务运动后,底气与傲娇尚存。朝鲜作为大清的附属国,却在此时陷入了动荡之中。

1884 年,日本在朝鲜发动甲申政变,妄图推翻清朝支持的朝鲜政府,为未来占领朝鲜进而染指中国铺路。1885 年,英国和沙俄又在朝鲜南边杠上了,双方在巨文岛焦灼对峙。英国想防止沙俄从水路南下,与它瓜分在中国的利益;沙俄则急于突破英国在朝鲜南岸的军事封锁。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决定出手。

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和总教席英国人琅威理,率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超勇、扬威等 6 艘军舰前往朝鲜东海岸,宣示主权,向英、日、俄三国秀秀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肌肉,让他们趁早放弃入侵朝鲜的想法。操演完毕后,舰队又奉命送一批官员去海参崴参加中俄关于吉林东界的勘定谈判。随后,留下超勇、扬威两艘军舰原地待命,其余 4 艘返航。

由于这几艘铁甲舰此行时间太长,需要维修养护,而当时距离最近的旅顺军港尚未完工,于是李鸿章让舰队前往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厂进行检修,顺便对日本进行亲善访问。这也是中国海军舰队历史上首次访问日本。 舰队到达长崎后的 12 天内,一切相安无事,北洋水兵并未下船。然而,到了 8 月 13 日,日方为促进当地消费,邀请北洋官兵登岸游玩购物。

一帮在海上漂泊许久、精力旺盛的小伙子,马上到当地花街找日本女老师学习日语。但就在这时,一场影响深远的事件发生了。在妓院里,北洋水兵因排队问题与妓院伙计发生矛盾,加上语言不通,矛盾愈演愈烈。闻讯赶来的警察连忙调停,可由于当地警察也不会中文,未能将矛盾原因向北洋水兵解释清楚,结果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终发生械斗,一名日本警察被刺重伤,北洋水兵一人轻伤。

日本人认为大清水兵看不起他们,大清开着军舰来自己家里耀武扬威不说,还打伤他们的警察,于是决定伺机报复。8 月 15 日,总教席琅威理认为天气太热,建议让官兵上岸休息,丁汝昌同意了,但鉴于刚发生过冲突,为避免再次发生,命令所有士兵不允许携带武器上岸。450 名水兵在没有携带任何武器装备的情况下一上岸,便被日本的警察、混混以及一些好胜的民众围堵起来,很快打成一团。

这场冲突的结果是北洋水兵死 5 人、伤 44 人、失踪 5 人,长崎警察死 5 人、伤 30 人,混混和市民也多有受伤。 冲突结束后,水兵立刻回到铁甲舰上,将巨炮对准了长崎市。总教席琅威理主张立即炮轰长崎,并向日本海军开战,借此消灭日本海军。当时的日本根本没有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海军,北洋水师的四艘战舰比他们整个港口的船加起来还要大,尤其是镇远和定远舰,在日本人看来就是一艘巨无霸。

如果这个时候真的开火了,确实有很大机会把日本即将萌芽的海军扼杀在摇篮里,一次性打入尘埃。可是丁汝昌并没有下令开火,他害怕事情进一步扩大,于是请示了李鸿章。 李鸿章得知水兵们在长崎的遭遇后,非常生气,但他也没有直接开战的想法,而是选择先礼后兵。

他召见了日本驻天津的领事波多野,威胁道:“开启战端并非难事,我兵船泊于贵国,舰体枪炮坚不可摧,随时可投入战斗。”在李鸿章强硬的态度下,日本人妥协了。1887 年 2 月,中日双方签订协议,日本赔付中国 52500 元,中国赔付日本 15500 元,长崎医院的医疗救护费 2700 元由日方支付。

这次日本人所支付的数额大大超出了大清要支付的,换句话说,日本等同于向中国进行赔款。这次的冲突也被称作长崎事件,被日本人称为奇耻大辱。 协议签订之后,日本官方有意煽动中国威胁论,并让中国威胁论的思想席卷了日本的大街小巷。同时,大力发展海军,一定要打败镇远和定远,一定要超越北洋水师等目标,也成了日本国内从上到下各个阶层的共识。

可以说,日寇亡我之心虽然从几百年前就开始了,但在长崎事件之后,又上升了一个维度。 从基础工业和经济上看,日本在甲午海战前夕的 1893 年,工业公司资本比长崎事件之前的 1884 年增加了 14.5 倍,运输公司资本增加了 12.1 倍,商业公司资本增加了 3.3 倍。棉纺行业中,设备从 1887 年的 84428 锭增加到了 475158 锭,涨了 5.6 倍;棉纱产量由 121.3 万罐增加为 1066.7 万罐,涨了 8 倍,棉纺工业面貌焕然一新。

工业革命基本扩展到了所有产业部门,拥有 10 人以上的工厂迅速增加到 3019 个,职工疯涨到 38 万人。 从军事上,1890 年开始,日本花费全国财政收入的 60%投入到陆军和海军的建设当中。1891 年开始,明治天皇从自己的宫廷费用中拨出 30 万元,再从官员的薪酬中抽出 1/10,全部用来补充造船费用。一些工资和普通群众也纷纷捐款,半年就筹到了 203 万日元,也全部用于补充造船费用。

大规模的投入让日本在 1887 年到 1891 年的 5 年时间里,诞生了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海军,由 32 艘军舰、24 艘鱼雷艇组成,总排量加起来达到了 7 万多吨。在法国人白劳逸的帮助下,日本也成功修炼出了建造大船、大巡洋舰的技能,在军事工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闭环。 反观清政府这边,从 1876 年开始,连续 10 年在北洋水师花费上都是 200 万两白银。

到了 1886 年,不升反降。原因有三:一是 1876 年在西边和沙俄打了一架,前期的打仗和后期的维稳修复都需要大量资金,大约花掉了 2000 多万两白银;二是 1883 年在南边和法国干上了,虽然没赔款,但军费也耗掉了 3000 多万两白银;三是慈禧前前后后盖了许多园子,总约花费了 1 亿两白银。

1888 年以后,北洋水军就再也没有添加过一艘船了,直到它覆灭的那一刻。 1894 年 8 月 1 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愣是没有击沉一艘日本舰船。很大的原因就是日本海军后来为战争准备的舰船很多都是新生产或者直接找法国购买的最新款舰船,速度比定远镇远还要快,打你一炮你追都追不上。

再加上英国总教席郎威里在被李鸿章羞辱之后愤而辞职,英国人自此拒绝大清再次雇佣英国的军事顾问。李鸿章自己也忙于财政内斗,持续挪用军费修园子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北洋水师的军费一降再降,军队也慢慢开始纪律涣散垮塌了。

1893 年的北洋水师,犹如一个被家务琐事掏空身体的老年人,已无力面对任何风险。 日本在长崎事件的 7 年后的同一天,完成了对北洋水师的复仇。7 年时间,几乎是举国之力让海军从无到有,打赢了曾经的亚洲第一舰队。日本也自此成为了亚洲第一。这一战,日本拿到了 2.3 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成为亚洲的暴发户,完成了一个国家的原始积累。

不仅如此,每一场战斗后的战利品价值也有 1 亿多日元。甲午战败让日本总共得利 3 - 4 亿两白银。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 8000 万日元而已。 日本外务大臣曾经高兴地说,打赢以前,哪怕是打赢之后,根本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钱。我们的全部财政收入只有 8000 多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这么大一笔财富滚滚而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都觉得无比富裕。

战后,日本占领朝鲜、台湾,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也成为了进攻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原来土地资源和钱财来得如此简单。这个庞大的邻居不仅辽阔富有,重要的是还如此虚弱。这又进一步刺激了日本扩大他们侵略中国领土的欲望。

长崎事件,本是一个可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契机。如果当时北洋水师果断开火,将日本即将萌芽的海军扼杀在摇篮里,或许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一战二战的走势以及至今的世界格局都会是另一番景象。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清政府的犹豫和短视,让日本有了喘息之机,得以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击败北洋水师,开启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之路。

这一事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在于有坚定的战略决策和长远的发展眼光。清政府在面对危机时,未能果断采取行动,反而陷入内斗和腐败之中,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民族的苦难。而日本则在危机中奋起直追,以坚定的决心和巨大的投入发展海军,实现了国家的崛起。

如今,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沉浸在过去的遗憾和痛苦中,而是要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增强国家的实力和民族的凝聚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0 阅读:97

北街老酒

简介:简简单单的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