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尚书·尧典》(二)

字说文 2024-07-02 09:07:04

帝曰:「咨!汝羲暨和。朞(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

“咨”,是表示赞叹的语气助词。

“朞[jī]”,是期的通假字,指一个周期。

“允”,本义即允诺、任用、诚信。“厘”,是治理的意思。

“允厘百工”,即任用百官。

“庶”,是众多。“绩”,即功绩。“咸”,皆。“熙”,是振兴、兴起的意思。

“庶绩咸熙”,即百业都可以振兴了。

中国自古以来使用的是阴阳合历。

年,用的是太阳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 1/4日,即四分历的岁余为四分之一日,进位至366日。

月,用的是太阴历。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一年为354日。两者相差了11~12天。

为了使阴阳这两个周期相合,就要插入闰月。

第一,三年中要插入一个闰月,五年中要插入两个闰月,十九年中要插入七个闰月。

第二,在二十四节气中,月初的称“节”,月中的称“气”。闰月要插在月中没有“气”的那个月,使得春分一定是出现在仲春二月,夏至一定是出现在仲夏五月,秋分一定是出现在仲秋八月,冬至一定是出现在仲冬十一月。以两分两至这四个气为基准,来校正阴历与阳历,使这两个不同的周期能够相合。

在上海博物馆青铜馆的进门处,有一件二里头文化的青铜钺。在钺面的中间,用绿松石镶嵌了两圈“十”,这不是数字“十”,而是表示二绳的符号——“甲”。古人是以甲字来表示计时单位。中国古代的时空关系是空间决定时间,所以表示空间的“二绳”也可以用来表示时间的“甲”。外圈的十二个“甲”字表示平年的十二个月;内圈的六个“甲”字是表示六阴六阳。

在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件镶嵌绿松石的青铜圆仪,中间以绿松石镶嵌了内外两圈各十三个“甲”字。双层是为了表现阴阳,十三是表示闰年有十三个月。

如果把残破的部分复原上,则在器物的边缘还镶嵌了61颗绿松石,这是表示61×6=366天/年。印证了《尧典》中的最后一句话:“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但是古天文学并不等同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天文学,其探索自然规律的目的,除了制定历法以指导农耕生产之外,更多是在星占学的意义上卜占吉凶、预测祸福,为原始宗教、为王权政治服务。作为帝王统治术的重要手段,帝王必须自己亲力亲为,使民众相信其真的具有通天的能力,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而不容他人染指。在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把现代天文学带到中国之前,天文学一直都是皇家专断的,民间私习天文学是杀头之重罪。

孔子为什么要把《尧典》放在第一章?只是为了说明尧是最早的先王吗?恐怕不仅仅是如此。孔子只是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从来没有说自己得了天命。只有周人才说周文王得了天命,所以才取代殷商而成为天下新的统治者。

《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詩經·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尚书》后面还会反覆提到“天命”。这是因为君王不仅要证明自己能够通天,而且自己是因为得到了天命才有资格来统治人间的,自己是天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所以才自称为“天子”。

而君王要牢牢地掌握君权,就必须首先牢牢地掌握天文历法的话语权。这才是颛顼“绝地天通”的目的,也是孔子所要强调“君权天授”的天命观。

0 阅读:0

字说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