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夏

字说文 2024-07-12 09:04:37

夏【xià】,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像是一个手舞足蹈的人。在有些金文中添加了“日”,像是对着太阳在舞蹈。在《秦公簋》的金文中,上面的“頁”是人的头,下面的“人”是身体,两只手是“

[jú]”,两只脚是“夊[suī]”。篆文的字形就是由頁、

、夊组成的会意字。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夊部》夏:中國(原)之人也。从夊从頁从。兩手;夊,兩足也。段玉裁注: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

许慎解释“夏”是指中原“夏”这个地方的人。今天山西的夏县,就是在黄河由北向南,然后折向东去的运城地区。

文献选读

《韓非子·五蠹》:

今有搆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

夏后氏,是远古时期的一个氏族部落。夏禹,曾经是这个部落的首领。

韩非子在这里是说:假如在夏朝时还有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的人,则一定会被鲧和禹所嘲笑;假如在殷商和周朝还有像鲧和禹那样疏通河道的人,也一定会被商汤和周武王所嘲笑。所以治理社会也要与时俱进,要从当代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政策。

《尚書·舜典》:

蠻夷猾(乱)夏。

"

这里的“夏”既是族名也是地名。夏后氏很可能最早是良渚文化时期绍兴会稽一带的先民。随着海平面的上升,那里都变成了汪洋大海。良渚的先民不得不顺着长江与黄河向上游迁徙,最后在今天黄土高原的汾河流域定居了下来。“蛮夷”,是指南方的蛮族和东方的夷族。

《史記·夏本紀》: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禹乃遂與益、后稷......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

"

夏禹的名字叫“文命”,他的父亲叫“鲧”。在上古大洪水的时期,鲧在大家的推荐下受命治理洪水,但是历时九年而一事无成。后来大家又推荐了禹来继承鲧的事业。夏禹在伯益和后稷的协助下,一反他父亲用人为堵塞的方法,而是根据水的特性而顺势利导。历经十三年,终于成功平治了水土。夏禹是古文字中所记载最早的帝王,他建立的国号叫“文夏”,他的国都叫“文邑”。夏禹后来巡狩东方并死在了东方的故乡,绍兴的会稽山至今保留着禹陵。大禹本来将王位让给了和他一起治水的伯益,但是夏禹的儿子夏启夺取了王位,建立起家天下的世袭王朝,而伯益只能避居箕山的南麓。但是有扈氏部落的首领不服,夏启出兵征伐,在“甘”这个地方大战了一场。

关于“夏”的姓氏,很多姓氏书都说“夏”是以国为氏,恐怕不确切。《古今姓氏书辩证》说,“夏”这个姓氏出自陈国宣公的庶子,其字为子夏,他的孙子夏徵舒开始以父亲的字为氏。

《尚書·湯誓》: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

夏桀犯了很多的罪行,上天命我去诛杀他。我畏惧上帝,不敢不去讨伐他。要问夏桀的罪行如何?他竭力把民众当韭菜来割,夏邑的民众早就躺平了不愿为夏王做事。说:太阳什么时候才能死啊?我都愿意和你一起去死!夏朝的政治,就已经坏到了这种程度,所以我现在下决心要去讨伐它。

“《尚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由于日月的运行,于是便有了冬天和夏天。但是冬与夏的概念,要到春秋的晚期才出现。

“《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乃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

当钟磬演奏起“蕤宾”调的乐曲,人声以“函钟”调来歌唱,跳起歌颂大禹的《大夏》舞,这是用来祭祀山川。

“《诗经·秦風·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

这里的“夏”是厦的通假字。唉!想当初我住在高大宽敞的屋子,可是今天每顿饭都吃不饱。

成语典故

夏虫不可语冰

夏天的虫没有机会能见到冬天的冰。所以对那些囿于见闻、知识短浅的人,不必同他一起讨论他所不知道的事情。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0 阅读:2

字说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