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尚书·舜典》(三)

字说文 2024-07-08 11:10:40

(四)

第四章是讲舜即位后巡视天下的活动。

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復。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禮。

歸,格于藝祖,用特。

五載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舜在正月的禅位仪式结束之后,二月就开始巡视四方,古时候称“巡守”或“巡狩”。

“岱宗”,即五岳之首,特指东岳泰山。“柴”,就是燔柴以祭天。

“望秩”,就是按等级秩序远望和遥祭山川。

“肆觐”,即一一接见。“后”,本义是君主、帝王。

古时候的帝王,要分别于仲春二月到东岳泰山祭天,仲夏五月到南岳衡山祭天,仲秋八月到西岳华山祭天,仲冬十一月到北岳恒山祭天。祭天之后,再接见那一方的诸侯。

此后,每五年再这样巡守一次。而四方诸侯则是轮着每四年进京朝见天子一次。

见面时,大家各自奏陈其言,报告自己的政绩。天子在考察其得失之后,以车马舆服来作为奖励。

舜在巡守四方的同时,还要向四方推广华夏的文化与制度。

“协时、月、正日”。“协”,是协调,即协调一年四季和纪年、纪月、纪日的标准。

“同律、度、量、衡”,即统一音律与度量衡。但这话很可疑。疑是在孔子时形成的文本后,在秦汉时又被修改、补充过,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功绩,提前给了舜。这也许是为了要证明,秦汉时形成的统一帝国,是远古时就有的政治理想。

“修五礼”。西周时的五礼,是吉、凶、军、兵、嘉,这五礼。

《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之職: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

“五玉”,疑为“五乐”之误。

古时候的乐制,春以琴瑟、夏以笙竽,秋以金钟,冬以石磬,以及鼓鼗,应时施乐。

“贽”,是古时候初次求见他人时所送的见面礼。

“三帛”,指三种颜色的绢帛。“生”,应是“牲”的通假字。“死贽”,即雉鸡。

古时候贵族之间相互聘问时的见面礼,诸侯要用纁色的绢帛,公要用玄色的绢帛,附庸之君要用黄色的绢帛。

卿要携带羔羊,取其群而不党;大夫要携带大雁,取其飞成行列;士要执雉鸡,取其不可利诱、耿介不阿。

“如五器,卒乃復。”

这支简疑似原在“辑五瑞……”之后,意思就是在聘问或祭祀结束之后,要把他们进献的五种玉礼器都还回去。

“归,格于艺祖,用特。”

“艺祖”,即“文祖”。这是古人对死去祖先的尊称。

古时候的礼节,出行前,要到祖庙告辞;归来后,也要先到祖庙报平安。

因此舜巡守归来,也是要先去祖庙,用特牲,即一头牛作为祭品。

(五)

第五章是讲禹分九州之前的十二州。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

“肇”,是肇始、初始。“濬[jùn]”,是浚的异体字,即疏浚、疏通河流。

在禹分九州之前,舜是分成十二州的。每个州各有一山镇。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句话讲的就是:“辨方正位”。所以分辨和端正方位,这是古人规划大地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在分辨出方位后,先用一根绳子把东西两点连结起来,再用一根绳子把南北两点也连结起来,于是就得到了一个「十」字的图形,古人把这个图形叫做「二绳」。

「十」,在古文字中不是数字10,而是序数——十个天干中的「甲」字。

在「二绳」的基础上,再像编织麻布一样,把经线与纬线向四个方向延伸积累,于是就得到了一个缺了四个角的「亞」字图形。

再继续编织,就可以得到一个方正的图形。这就是古人「天圆地方」这一概念产生的来源,古人以为大地就这样是方形的。这也就是在东方文化中,特别重视空间对称的根本原因。

古人为了用十二地支给这样一个「亞」字形的大地标记方位,于是就在「二绳」的四个角上添加了「四钩」,组成了一个「四方五位图」。这样,南北为子午,东西为卯酉,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方位的规划就完成了。这十二个方位,就是虞舜在夏禹之前,把大地分成十二州的概念。

古人的方位为什么跟今天的地图不一样?

因为古人夜观天象,主要关注的是位于南方地平线上方的星宿,因而要面南背北,所以就把北方作为方位的起始,左面是东,上(前)面是南,右面是西。

从时间上来说,冬至是配在北方,春分是配在东方,夏至是配在南方,秋分是配在西方。

随着数学的进步,古人在「二绳」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两条对角线,把它叫做「四维」。「四维」就像是把大地的四角固定住的四根绳子。由于增加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位,于是古人对空间的认识,就从原来四方的基础上增加到了八方,出现了「八方九宫图」。这个「九宫图」,就是禹分九州的数学模型。

这些都是冯时先生在他的《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告诉我们的。

《舜典》说这十二州各有一山镇,可是后来的《逸周书·职方氏》只记得九个方位的九座山镇,即「五岳四镇」:

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在今山东临朐[qú])……

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在今浙江绍兴)......

河南(正西)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正西(西北)曰雍州,其山镇曰嶽山(即陕西陇县的岍山)......

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在今辽宁北镇县)......

河内(中央)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在今山西霍县)......

这个时候的地中是在汾河流域临汾盆地的陶寺,还不是河南的嵩山。

0 阅读:0

字说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