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过春节:听戏赶火车,回趟家得用半个月

历史壹刻钟 2023-02-08 23:03:43

春节虽已过去大半,但关于春节老百姓依旧意犹未尽。

在春节来临之前,每个人都归心似箭,恨不得立马插上翅膀回到家中。

如今交通便捷,人们回家过年只需要一半天的工夫,但是在几十上百年前,人们回家的路途遥远又遥远。比如民国文学大师梁实秋为了过年回家曾发生过一段人在囧途的往事...

1913年,经过袁大头的改良之后,农历的正月初一被正式定为春节。从那时候起,春节放假的制度就初步有了雏形。早在腊月时分,有的机构单位以及学校开始陆续放假,以便让人们腾出手去进行大采买、打扫房屋、更换新衣等准备活动。

看得出来,即便是在100百年前,春节都是老百姓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没有第二。

只要从放春节假期的那一刻开始,任何人无论是在做什么职业,无论身在何方,都会提前准备行囊回家过年。

不过在上世纪30年代,国内交通状况毕竟不如现得发达,尽管当时也有火车和飞机,但是飞机的昂贵票价并不是任何人都消费得起,只有上流人士才配拥有坐飞机出行的便利。

此外,那个年代火车的速度也相当缓慢,从北京到湖南坐火车至少需要十天半个月。

为了回家,人们想出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各种办法,有坐驴车坐马车的,也有徒步回家的。

如果能顺利,在一周之内从远在千里之外的地方赶回家中,那绝对是一种奢侈。

而梁实秋作为文人,他有正经工作,大可以不用徒步回家,他可以选择当时比较流行的乘火车。

但你知道吗?

民国时火车票价十分难得,根本没有提前预售制,要想买到票。只能在火车票开售的前两个小时到达火车站。

平日里火车站门口都人声鼎沸,更不必说在春运的时候,每个人为了抢到一张回家的寄托,各自争先恐后憋足劲往前冲,生怕晚一秒那张寄托就被别人抢走。

关于这一幕,梁实秋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买票的时候,要是身体稍微虚点的人,都有性命之忧。”

这是夸张吗?其实并不是。

等好不容易抢到票,梁实秋回家的旅途也往往充满心酸。

考虑到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一个城市有座像样的火车站都是奢侈。

坐上火车后,梁实秋每时每刻都眼巴巴地再座位上不断向外张望,恨不得立马看到互相的风景。

但车轨上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都会阻碍整个火车行进的路程,所以火车晚点在那个年代是常态。

可别忘了,那时候的“晚点”并不是迟到几个小时进站,而是迟到一两天之久。

当梁实秋在火车上坐到即将崩溃的时候,火车这才慢悠悠开进终点站。

作为文人,梁实秋的身体并不像军人那样孔武有力,他在下车以后难免因舟车劳动而休息好几天,直到春节临近时才缓过神来。

春节梁实秋记忆中中最期待的日子,他喜欢看戏也喜欢听戏,而过年必然少不了社戏。在梁实秋看来,有戏看有肉吃的春节,才是真正的团圆时刻。

其实早上学那会,戏迷梁实秋在某次春节时,曾登台表演过《琵琶记》。

可戏台上他一字一顿哀婉唱戏之时,台下的洋老师却不以为意,他不明白中国人为何如此含蓄。

演戏时台上的一男一女站得如此远,整个剧目虽与爱情有关,但两位男女主角既不拥抱又不卿卿我我,着实让这位洋看官疑惑不解。

于是他在台下大喊着怂恿梁实秋上前拥抱对方,这种瞎起哄行为让梁实秋感到十分尴尬,他不知道该如何向洋老师解释中国人的矜持和含蓄。

尽管这些解释无从开口,但无论如何他都在春节时,过了做了一把戏瘾。

等几场戏看完,几顿团圆饭吃完,一个愉快的春节就这么过完了。

当鞭炮声逐渐走远,一切欣欣向荣时,梁实秋便再次背上行囊收起戏瘾,融入到大众当中,继续奋力讨生活。

0 阅读:18

历史壹刻钟

简介:影像重现历史,文字回顾历史,时间不可倒退,此刻即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