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唯一写错字的火车站,为何66年没改正?专家:不改可一举两得

艾山离开 2022-06-02 18:08:22

文征明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然而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对于书法他有自己一番看法,提出“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至行草”的理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多年的文化,未曾有过断档。因此人们才得以看到许多古和今之间的“冲突”。比如有些字的写法,古代和现代之间就有非常大的差别。我国唯一一座写错字的火车站,为何66年都没改正?专家称:不改可一举两得。这个字就是兰州火车站的“兰”。

兰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字,也许很多人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识得并书写此字。三横中应该是中间的横最短,下面的横最长。但是如果去过兰州火车站,并且仔细观察过“兰州站”三字的人应该会疑惑,为什么这个“兰”是上面的横最长,是不是建造的时候写错了,是一个错别字呢?

这个字不仅没错,还是不拘泥于形式的表现。在民国时期,有很多作家就将自己的个人特色融进某个字中。比如鲁迅为厦门大学题字的时候,就故意将“学”字中的宝盖头去掉,现在看来反而多了一些新鲜感,因此“兰州站”也有可能是题字人想要效仿先前的大文豪们,才故意写成这样。

“兰”,在简体字得到推广之前,一直都是以繁体的“蘭”存在。在民国的时候,国家教育部门为普及教育,便开始推广简体字。相比起繁体字,简体字更加简单易学,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有利于国民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战争不断,推广简体字的过程并不顺利,直到最后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实现。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很多人都知道“兰”字有简繁之分,但是简体的“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很多人并不清楚。而且大家对于简体字还存在误解,认为有文化的人应该坚守底蕴,继续使用繁体字,简体字都是粗俗的人才会用的,所以很少有人会在公共场合使用简体字。一方面大家不常用,另一方面官方也没有给出标准的简体字的“兰”到底是什么书写的,所以在某一段时间内,同一个字可能会出现好几种写法。

但兰州站是新中国成立,简体字普及之后建设的,按理来说已经有对“兰”字的规范写法了,因此有人认为是题字人照着写也写错了,所以才将其称作是错别字。其实不然,“兰州站”的题字人,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张邦彦,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饱读诗书,在文学、书法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笔下的“兰州“二字,其实是非常具有艺术性的。

首先,就是“兰”字的最上面一横最长。要是细看,“州”也不是最常见的写法。一般人写“州”字,最后一笔应当是一个竖,但是张邦彦最后是以一个勾结尾的。这并不是书法写作最后的提笔收笔,而是带有张邦彦鲜明个人特色的收笔。但是很多人不能够理解这种艺术性的创作,坚定地认为这就是两个错别字,并且提议要将这两个字换成“正确”的。

66年前,换站名的事情沸沸扬扬,可是官方最终还是选择保留了这块站牌。第一张邦彦作为独步书坛的著名书法家,其在艺术上的造诣是毋庸置疑的,从文化角度来看,使用这两个字算得上是文化传承,能够为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兰州火车站锦上添花。第二,一直以来兰州火车站也都利用这两个“错别字”将自己的招牌打出去,因此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换掉这个牌子,也许就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变成一个普通的火车站,所以不换反而能一举两得。其实除了兰州站,还有很多有名的地点也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比如承德避暑山庄、天下第一关等,其中的一些字或多或少都有着艺术性。

但是艺术不等于错误,对于这种情况,应当学会欣赏和尊重,而不是一昧地去将与自己认知相悖的事物扭转成与自己认知相符的。更何况,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极具有包容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包容性,才能够造就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所以人们更应该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要事事都循规蹈矩,墨守陈规。

参考资料:

《明史》

0 阅读:14

艾山离开

简介:每日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