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蜀)仁宗刘禅建兴二十年(234)八月廿八日,神一样的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中,因病殉国,真正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条,做到了伏波将军马援所说的马革裹尸。
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如今顶梁柱倒了,蜀汉又这么缺人尤其是缺乏人才,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一向给我们影响是傻白甜的汉仁宗刘禅,在诸葛亮撒手人寰时,一阵操作猛于虎,连杀三位重臣,他这不是自断长城吗?这是什么傻白甜,明明就是傻白蠢嘛!
事实真相,并非如此,历史上刘禅绝非我们印象中的刘禅,三位重臣之死更绝非是刘禅的错。汉仁宗的不仁绝非诸葛亮去世的“自由式”的胡整,而是事出有因,而且有利于蜀汉的统治。最能证明这点的就是,诸葛亮驾鹤西去后,扶不起刘阿斗竟然撑了29年!阿斗也不是一般人!
刘禅所杀的三位重臣,分别是刘琰、李邈、杨仪,他们都是嘴巴惹的祸,这还真不能说刘禅是因言治罪,而是他们花样作死,作死最让人忍俊不禁的就是刘琰。
第一、非认为刘禅给自己戴绿帽的刘琰。
琰是美玉,刘琰人如其名,长得挺帅,谈吐不凡,文化也挺高,是汉末三国时的名士。刘备是刘协的刘皇帝是小说里的桥段,但在历史上刘琰却是刘禅的皇叔。当刘备还是刘豫州(豫州任职)时,邀请刘琰跟自己一起打天下,为了拉拢刘琰,两人还特地翻了家谱,认了宗,结为了本家。
刘备对刘琰很器重,让他坐镇一方成为固陵太守。刘禅对刘琰更好,刘琰身兼数职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再升为车骑将军),还封为都乡侯,位在李严之下。在诸葛亮北伐时,李平(李严此时改名李平)套路了诸葛亮,先说粮草不给,卧龙被迫撤军后,又说粮草充裕。刘琰带头和诸葛亮弹劾李平,李平免职流放。
《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
公元234年正月,按照惯例,也是为了增进感情,便于刘琰仕途的巩固发展,刘琰的娇妻胡氏进宫为太后贺喜。太后身边都是宫女,平时唯唯诺诺,太后很不开心。刘琰是聊天高手,想拿胡氏也不遑多让,两个女人聊得很开心。看到太后这么开心,胡氏不敢走,太后不想让她走,时间过得很快,两人就这样聊了一个月。
太后是开心了,可刘琰肺却气炸了。一项讲究温良恭俭让,彬彬有礼的绅士,对爱妻回来不是举行家宴欢迎,而是实施家暴,最后发展到刑讯逼供。胡氏到家后,刘琰质问为何这么久才回来?是不是以和太后聊天的名义,让刘禅给自己带了绿帽?这事儿不管有没有,胡氏都不能承认,胡氏越不承认,刘琰就怀疑,越生气!
有人说,这刘琰是不是脑子秀逗了。刘禅才多大?胡氏有多大?一个29岁的男人会爱上50岁左右的女人?您以为刘禅是明宪宗啊?再说胡氏可是皇婶啊!从逻辑和伦理上都不成立,可刘琰最后生气到让士卒打爱妻的板子,用鞋拔子扇脸。出现这种情况,我只能怀疑不是刘琰神经过敏,可能刘禅真有这样的绯闻。
因为刘琰犯不着,把这事儿公开化、严重化,怀疑皇帝这不是作死吗?唯一的解释就是胡氏不仅很漂亮而且很年轻,在古代升官换夫人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不过就是再在乎夫人,刘琰的行为也是作死,胡氏不堪忍受刘琰的暴行,去官府把刘琰给告了。
怀疑妻子出轨不是问题,问题是牵扯到皇帝,这是大不敬啊!不过,刘禅并没有出面,更没有过问,有关人员都已经为刘禅狠狠地出了一口气。不过,话又说过了,刘禅非要他的命不可,很快他就因为大不敬在闹市被杀。刘琰,你这是何苦啊?为了避嫌,废除了官员夫人进后宫朝拜的惯例。
第二、李邈,恩将仇报,诸葛亮也是你能诋毁的?
刘琰被杀时,诸葛亮已去世数月了,在诸葛亮去世不久,刘琰的对头李严也抑郁而死。李琰因为怀疑老婆而被刘禅所杀,李邈被杀也是咎由自取,当然他也是出于公心。
李邈之死,让我想到了关其思。关其思是郑武公身边的红人,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在郑国的朝会上,郑武公问:我想打仗,打哪国好?关其思说:胡国啊!郑武公说:胡国是女婿之国,你这是挑拨离间。关其思就这样被杀了,胡国很感动,对郑国不设防,郑国突袭灭了胡国。
李邈兄弟四人,其中三人号称“李氏三龙”。李邈是老大,但却不是“李氏三龙”之一,不过李邈混得最好。他们的表字都带南,李邈字汉南,投靠了大汉(刘备)。最早李邈跟着刘璋混,任牛鞞长,鞞音(pi),这个职务不太清楚,但李邈跟着刘备后,人生开了挂,变得牛皮起来,历任从事、太守、参军、将军。刘备父子对李邈不错,李邈对他们也很忠心。
诸葛亮马革裹尸还,后主及文武百官都很悲痛。李邈在悲痛之余给刘禅上一个奏疏,这个奏疏就是著名的《丞相亮卒上疏》。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他把诸葛亮比做吕禄、霍禹,还说诸葛亮位高权重,又统大军,是朝廷的大患。如今诸葛亮不在人世了,他的宗族得以保全,边疆也很稳定,诸葛亮的死是喜事啊,值得庆贺。刘禅惊呆了,瞎说什么大实话。这话大臣们知道,会怎么看,太不利于团结了。把宫中府中的矛盾激化,陷刘禅于不仁,诸葛亮于不义。诸葛亮就是刘禅的仲父监护人,除了有一定感情,还有很强大依赖,诸葛亮是倒下了,但他的心腹亲信都在,怎么能庆贺诸葛亮死呢?这是要把刘禅搞死的节奏,好心办坏事。
当初诸葛亮还救过他的命呢?刘备拿下刘璋的地盘,作为刘璋的亲信,李邈成为了刘备的座上宾。刘备要拉李邈跟着自己干,李邈挺不配合,酒场上怒怼刘备。刘备说,刘璋硬,你怎么不跟着刘璋混。李邈说,不是我不帮,实在是有心无力。这就让刘备动了杀心,李邈太不识抬举了,正是诸葛亮好言劝说,才让李邈死里逃生。
李邈诋毁诸葛亮,刘禅也认为他这是恩将仇报,肯定要杀。
第三、诸葛亮死了也要套路杨仪,杨仪愤懑不平,诽谤丢命。
杨仪大家都熟悉他,他的死除了性格因素——心胸狭窄外,都死在嘴上了,他倒不是牢骚而是诽谤和攻击,满满的都是悔。
杨仪本是荆州主薄(类似于省委秘书长),经刘备的好兄弟关羽介绍,投靠在刘备,在诸葛亮的帐下任职。自任职依赖,多谋善断,雷厉风行,深得诸葛亮的喜欢,成为了诸葛亮的心腹。杨仪哪都好,就是心胸狭窄又毒舌不好,慢慢地诸葛亮也戒备他了。
他也由原来的被重用变成了被利用,曾几何时他被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诸葛亮死后,也的确接了诸葛亮的班,这就导致魏延严重不满。晏婴有二桃杀三士,孔明有一位诛二臣。诸葛亮的安排引发了将相失和,魏延说杨仪反,杨仪说魏延反,最终魏延被马岱所杀。
杨仪很开心,但他不知道诸葛亮死了也把他当枪使。魏延死后,杨仪也就没什么价值了。回朝之后,蒋琬是文臣之首,姜维是武将之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位,跟自己没一毛钱关系。这时,杨仪的心境和魏延一样,郁闷极了,愤怒极了。
杨仪资格老,才能大,对蒋琬、姜维严重不服,以前都老弟怎么就成新领导了?杨仪脾气很差,别人都不敢理他,费祎对他很谦恭。他把费祎当成自己人,恨恨地说,要知今日,当初就投魏了。您说这杨仪是不是傻,转头费祎就把杨仪卖了,杨仪发配并贬为贫民。
杨仪气疯了,猛烈抨击蒋琬、姜维甚至费祎他们,抨击到激动之处,就忍不住由添油加醋发展到无中生有了。这不就是诽谤、攻击嘛!这时,正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杨仪这样做,很快就在诸葛亮去世一年后被杀了。
刘禅所杀着三位重臣,保了自己声誉,维护诸葛亮的形象,剪除了杨仪这样的不稳定因素,为蜀汉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刘禅虽是亡国之君,但绝非昏君庸君,他在治国、治吏甚至谋略上,还是很有一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