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吃儿子安抚君主,吃得一点不剩后,大臣:儿子都吃,不可重用

汉史钩沉 2019-08-23 16:34:42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

春秋无义战,战国犹甚之;大争之世,自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就必须有人才,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士”阶层崛起了,他们有了施展抱负的空间,权贵、政要们以养士为风尚。魏国相国翟璜,在识人一道上造诣很深,他举荐的人都很不一般:攻占秦国河西之地,组建魏武卒的吴起;治理邺城的西门豹;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李悝。魏国崛起必要的人才,翟璜举荐了遍。

当时魏国强盛,赵国弱小,中山国经常欺负赵国,骚扰魏国。不厌其烦的魏文侯,决定要和中山国,来一个彻底点的较量。翟璜出人意料地举荐了门客乐羊,乐羊有一个儿子叫乐舒,在中山国做将军,亲手杀死了翟璜的儿子翟靖。可以说两家有着血海深仇,但翟璜不计前嫌、公私分明,因为乐羊有才华、有益于国就举荐他,这是一种国士的风骨。

乐羊此人军事才能不俗,而且人品很好,这就是翟璜看好他的原因。但乐羊统帅的魏军,在与中山军交锋时,并不占便宜。乐羊决定实行缓兵之计,示敌以弱,寻找战机破敌。但乐羊的缓兵之计,却引得魏庭一片哗然,许多大臣说乐羊的儿子是中山国将军,诬告他通敌了。这种场景并不少见——将士流血、大臣流汗(冷汗);前者想着怎么破敌,后者想着怎么排己。

乐羊心急如焚,君臣猜忌、将士离心,必败于中山之手,他要安定人心。中山国君想起了乐舒,用他要挟乐羊退兵,不然就将他的儿子煮成肉羹。乐羊不为所动,中山国君雷霆大怒,就派人将乐舒,煮成了肉羹,送到魏军大营羞辱他。乐羊为了消除魏文侯的疑虑,就面不改色地品起了儿子煮成的肉羹,整个过程显得十分享受,将肉羹吃得一点不剩。

乐羊的举动,消除了魏文侯的疑虑,稳定了军心。他率领魏军浴血奋战,多次击败中山军,最终攻克了中山国都,覆灭了中山国。魏文侯心情非常舒畅,决定重重地赏赐乐羊,但睹师赞却说不能赏赐乐羊。

魏文侯非常不解,说道:“乐羊为了我们魏国,将儿子都吃了,一些赏赐算得了什么”?睹师赞灵光一动,说道:“乐羊连儿子的肉都吃,他还有什么不敢吃的呢”?睹师赞轻飘飘地一句话,使得乐羊的浴血化为乌有,在中山国覆灭后,魏文侯将他封到了灵寿(中山国内)。表面上对他极尽礼遇,内心却猜忌畏惧乐羊。

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说苑》

乐羊的行为,明显不符合儒家思想倡导的“仁”,因此乐羊受到猜忌,他们归根到了乐羊不“仁”,最终自食恶果。但乐羊食子,和吴起杀妻求官是有本质性区别的:“沙场无父子”,乐羊是门客时,乐舒就是中山国将领,多次攻打魏国,还杀死了相国翟璜的儿子。乐羊并没有投奔乐舒,而是安心做起了门客,这也是翟璜认为他人品高尚,愿意不念旧仇的原因。但当乐羊成为魏军主将之后,他和乐舒就成了沙场死敌,如果他为了儿子,导致军心涣散,那又有多少人因为他一己之私,白白失去儿子?

因此将乐羊食子,归功于“巧诈”、“不仁”是不合理的,主将乐羊的肩头是沉甸甸的责任。而且在中山国连连犯境之时,睹师赞之辈又在哪里,桑梓流离失所,他们怎么不站出来,和中山军讲“仁”、“巧诈”、“拙诚”,为什么不用行动感化敌人;而是等乐羊浴血奋战,大胜而归之后,侃侃而言呢?

世间除了“善”和“恶”;还有“伪善”和“伪恶”;“伪善”者可恶,“伪恶”者可怕。乐羊的行为,固然让人毛骨悚然,不仅敌人怕、自己人也怕,但他尽到了为将者的本分,他保护了魏国的百姓,这不能算是纯粹的“恶”。相较而言睹师赞,国难不见人,事后谄谀辈,这根本就不能算是“善”。上千年后,郑成功哭着对郑芝龙说:“若父亲一去不回,孩儿自当为父报仇”,之后毅然决然出海抗清。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但那一声声“国姓爷”,分明说清了是非。

参考资料:

《战国策》、《资治通鉴》

本文系汉史钩沉原创首发,欢迎关注,了解中国古代史~

0 阅读:116

汉史钩沉

简介:专注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