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界都在为战争做准备,恒纪元与乱纪元

星星伊文 2024-09-02 12:21:06

该来的还是会来,恒纪元已经结束,乱纪元已经开始。俄乌战争只是撕下了大国斗争的遮羞布,更大规模的战争是很难避免的。

人类历史可以分成两种时期,一种是恒纪元,在这一时间段内世界趋向于稳定与发展;另一种是乱纪元,在这一时间段内世界趋向于战争与混乱。可以发现,人类历史总是在恒纪元与乱纪元之间来回交替。

从16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人类文明一共经历了7个恒纪元,7个乱纪元。

第一次恒纪元:白银时代(1567-1617)

明朝嘉靖年间,帝国已经出现了衰败的特征。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以至于连赈灾的钱都拿不出来。由于饥民太多,很多地方爆发起义,对官府秩序形成冲击。按照王朝周期律,此时的大明出现了末世的征兆,离灭亡似乎不远了。

然而嘉靖死后,明朝居然又存续了70多年。其中一个原因是张居正改革,他推行“一条鞭法”,并重新丈量土地,使明朝财政困境得到缓解,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来应对内外危机。

但从根源来看,明朝之所以能存续,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西洋的白银流入。

历年西班牙从美洲开采的金银数量: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开启了殖民美洲的进程。他们推行“种族灭绝”政策,使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消失在历史舞台上。1540年左右,西班牙人在秘鲁发现银矿,其储量是欧洲和亚洲的总和。这使西班牙掀起了“采矿热”,大量殖民者涌入美洲,疯狂开采银矿。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西班牙人还从非洲掠夺黑奴,强壮的卖到美洲,瘦弱的直接扔到海里。

此时的亚洲,在贸易上对欧洲占据绝对优势。东南亚出产香料,这是欧洲人腌肉的必备品。中国则出口瓷器、茶叶、丝绸,这在当时是割洋人韭菜的利器。明朝规定瓷器、茶叶、丝绸必须以官督商办的形式经营,每年都制定了出口限额,禁止内部打价格战。如此一来这些产品在欧洲卖到了天价,一个贵族必须省吃俭用半年才能买一匹上等丝绸。这与今天形成鲜明对比,虽然中国大量出口光伏、锂电、电动车,但相关企业喜欢搞降价竞争,不仅加速了行业内卷,还让欧美人占尽便宜。

明朝时期各省科举进士数量:

明朝时期瓷器做得最好的是江西景德镇,欧洲的王室很喜欢收藏中国的青花瓷。丝绸出口最多的则是江浙一带,光是江南制造局就雇佣了上万名织工。福建则是茶叶生产大户,武夷山遍地都种满了茶叶,就等着出口西洋。正因如此,明朝时期江浙、江西、福建成为最富庶的区域,也诞生了最多的科举进士。因为科举需要脱产备考,只有富裕人家的孩子才有这个条件。

1567年“隆庆开海”后,中西贸易额大幅增长。西班牙的货船载满了白银,途经菲律宾抵达中国,然后把白银换成等价的丝绸、茶叶、瓷器,再运回欧洲贩卖,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根据统计,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从美洲开采的白银,大约有1/3以贸易的方式流入中国。

为什么张居正能搞“一条鞭法”,其前提就在于美洲白银的流入。“一条鞭法”把征税方式从收实物改为收货币,使货币体系从“铜钱本位”转向“银本位”。要知道中国白银产量非常低,如果靠自身产量根本实现不了银本位改革。正是凭借源源不断的白银进口,明朝币制改革才如此顺利。

“隆庆开海”之后的50年里,明朝国势蒸蒸日上,财政又重新宽裕了起来。戚继光在北方修建了连绵的长城,来自鞑靼人的威胁大幅下降。到了万历时期,明朝甚至能发动“三大征”,一度解决了西北、西南、东北的地缘危机。商业也繁荣了起来,苏州、杭州成为当时东半球最富裕的城市,市井文化兴起,帝国上下歌舞升平。

美洲的白银不仅让明朝变得安定,也让西欧繁荣起来。西班牙人厌恶生产,喜爱消费,他们从美洲开采的白银,大部分都拿来进口商品。凭借着西班牙的外贸订单,尼德兰、英国、法国北部等原本较为贫瘠的区域变得富裕起来,手工业快速发展,商人的财富逐渐超过了封建贵族。16世纪下半叶,西欧的战争规模和频率明显下降,各国都希望维持相对和平的状态,尽量多赚取财富。

西班牙的白银不仅让中国和西欧受益,就连日本和印度也分享到好处。日本当时虽然对明朝处于贸易逆差,但对欧洲却处于贸易顺差,因此有钱从西洋采购火枪。凭借火器优势,丰臣秀吉初步统一了日本,并对朝鲜发动入侵。之后的德川家康更是从欧洲进口大炮,最终建立了江户幕府。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则向欧洲出口香料,积攒大量财富,国力达到巅峰期。在阿克巴大帝时期,印度的版图扩张了三倍,文化艺术也得到极大发展,一座座雄伟的建筑拔地而起。

第一次乱纪元:帝国的坍塌(1618-1683)

17世纪初,由于银矿枯竭,西班牙从美洲开采的白银大幅下降,其财政收入难以为继,被迫削减政府开支。随着西班牙进口的下滑,西欧各国面临严重的生产过剩,经济陷入停滞,英国、尼德兰、法国的手工业工人大量失业,起义层出不穷。

当时的欧洲,出现了以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为代表的天主教阵营和以荷兰、英国为代表的新教阵营。表面上看这两大阵营对立的原因是宗教分歧,实际上两大阵营的根本矛盾在于经济。在过去,贸易是维护天主教阵营和新教阵营关系的压舱石,西班牙向英荷两国购买商品,英荷则赚取白银并用于投资扩产,双方的处境都有所改善。但随着美洲银矿的枯竭,这套经贸模式走向崩溃,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大阵营关系的破裂。

天主教阵营(蓝色)与新教阵营(红色):

1618年,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遭到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围攻。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虽然是天主教国家,但法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在西班牙紧缩政策影响下,法国利益严重受损,商人和贵族阶层强烈不满。因此法国也加入到新教阵营,共同对抗西班牙。由此可见,利益而非宗教,才是“三十年战争”爆发的根源。

这场战争导致欧洲陷入严重动荡,作为主战场的德国损失了40%的人口,遍地都是废墟,大量农村消亡。西班牙也一蹶不振,彻底失去了欧洲霸主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再也无法维持奢靡的生活。作为战胜国的英国也好不到哪去,由于财政被军费支出压垮,英国爆发内战,国王查理一世被砍头。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英国、法国、荷兰之间频繁爆发战争,大量难民流亡海外,北美迎来移民潮。

美洲银矿的枯竭不仅影响了欧洲,也影响了中国。万历后期,出口贸易赚取的白银大幅下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西班牙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明朝获得的外贸订单明显减少。另一个原因是荷兰海军经常拦截西班牙商船,中西贸易成本急剧抬升。

由于白银流入下降,明朝出现货币窖藏现象,伴随而来的就是史无前例的通货紧缩。东南地区由于手工业发达,赚取了全国七成的白银,因此“钱荒”问题尚不严重。内陆地区可就惨了,在通货紧缩的背景下,农民的实际赋税翻了三倍,这意味着缴了税之后基本就没有余粮了。

不仅是民间,就连朝廷也为白银的事情发愁。由于缺乏银两,朝廷有时候连军饷都发不出,士兵战斗力急剧下滑。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武器装备常年失修的明军输给了女真人,导致后金崛起,成为明朝心腹大患。不仅如此,随着欧洲陷入“三十年战争”,从西班牙获取白银的途径中断,明朝“钱荒”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为了筹措军费,明朝选择加征“辽饷”,每亩地增收九厘白银,负担全落在老百姓头上。

雪上加霜的是,此时全球进入“小冰河时期”,气温大幅下降,农业减产严重。西北的农民因为吃不上饭选择造反,在农民军与女真人的联手夹击下,明朝走向灭亡。中国大地出现了持续几十年的动荡,后金、南明、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征战不休,大量百姓死亡。哪怕是清朝统一全国后,仍爆发了“三藩之乱”,四川、湖南一带遭到屠戮。从1619年萨尔浒之战开始,一直到1681年三藩之乱结束,中国总人口规模从1.2亿人下降至3000万人,遍地都是废墟,农田和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恒纪元:番薯时代(1684-1788)

从17世纪80年代开始,亚欧大陆的秩序逐渐恢复稳定,人类文明迎来了久违的恒纪元。

从美洲引进至亚欧大陆的高产农作物:

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后,把当地的很多农作物带回欧洲,包括玉米、土豆、番薯、花生等。这些农作物在明朝后期传入中国,但由于饮食习惯等问题,一开始仅在华南地区种植。清朝初年,受战争影响出现人口迁徙潮,美洲的农作物在全国传播开来。农民们慢慢发现无论是玉米还是番薯都具有耐寒、耐旱等特征,单位亩产远高于传统的小麦和水稻,而且还可以拿来喂牲畜,性价比极高。

明清时期人口走势:

在玉米和番薯的带动下,清朝粮食产量节节攀升,人口数量也快速增长。康熙刚登基的时候全国人口仅3000多万,到了乾隆后期,全国人口已经突破了3亿,打破了古代封建王朝的人口记录。在粮食激增的背景下,清朝的内部矛盾得到缓解,汉人放弃了“反清复明”的主张。清朝的财政收入也大幅增长,在税率没有提升的情况下国库存银达到8000万两。凭借雄厚的国力,清朝成功平定准格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将蒙古和新疆纳入中国的版图,创造了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

客观地说,清朝的统治水平并不算高明。在中国古代,一个王朝的国祚取决于其食利阶层占总人口比重。食利阶层是指那些本身不从事生产,依靠特殊地位侵占社会财富的人群。通常来说食利阶层人均享有的资源是普通人的60倍,因此古代食利阶层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能超过1%,否则就会导致土地大量被兼并,平民失去生计能力,不得不走上造反的道路。

这里可以做个对比。国祚长的王朝,比如西汉、唐朝、北宋、明朝。西汉自建国伊始就不断打击食利阶层。刘邦靠御驾亲征解决了异姓诸侯,汉文帝则瓦解了功勋集团,汉景帝通过削藩使刘氏宗亲掌握的土地和财富大大减少,汉武帝则采用酷吏来对付地主豪强。因此西汉在很长时间里食利阶层占比都处于较低水平。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主要的食利阶层是关陇士族,经过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轮番打击,关陇士族被严重削弱,再加上科举制的兴起,很多寒门子弟也能入朝为官,成为制衡士族的重要力量。

北宋则秉持“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则,使科举制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士族则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北宋初期的食利阶层占比很低,但到了宋仁宗时期,越来越庞大的官僚队伍凭借“免税权”大肆侵占农民土地,社会贫富差距急剧上升,为北宋灭亡埋下伏笔。

明朝本身靠农民起义建立,朱元璋又刻意打击勋贵集团,因此明朝初期食利阶层占比极低,老百姓普遍都能分到土地。但明朝对宗室成员过于优待,导致朱元璋的子孙大量繁殖。到了明朝嘉靖时期,朱家人超过了50万,光俸禄这块每年就要消耗国家1/3的财政收入,藩王的财富比国库都要多。如果不是靠着西班牙流入的白银,明朝根本撑不到17世纪。

相比之下,国祚较短的王朝,其建国初期就存在庞大的食利阶层。比如西晋,司马氏依靠士族的支持才登上皇位,因此只能纵容士族腐败,遍地都是流民。因此西晋很快就走向灭亡,国祚只有50多年。再比如元朝,它把人分四等,作为食利阶层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享有诸多特权,不仅垄断了商贸,还大肆圈地。因此元朝很快也亡于农民军的怒火,国祚不到百年。

清朝从建国之初就存在庞大的食利阶层。清朝对于八旗子弟极其优待,每个人从出生的时候就享受知县待遇标准,每年可以领取30两白银、20石俸米,另授良田30亩。至于那些亲王、郡王、贝勒、镇国公、辅国公的待遇就更高了,一年就能拿几千两白银,顶得上一个县的收入。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八旗子弟凭借特殊权益到处跑马圈地(骑着马绕一圈,圆圈内的耕地都是自己的),导致很多平民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康熙晚年更是纵容贪腐,官府对百姓可谓是横征暴敛。

清朝财政收入结构变化:

清朝自建国之初食利阶层占社会总人口就达到1%,按照正常的剧本,清朝的国祚应该非常短,不到一百年就会被推翻。然而清朝的运气实在太好,赶上了玉米、番薯、土豆带来的粮食和人口暴增。在粮食够吃的情况下,老百姓对盘剥和压榨的容忍度明显提升,社会矛盾得到控制。另一方面,由于粮食产量增长,平民的生育率和八旗子弟旗鼓相当,清朝食利阶层占总人口比重长期处于1%左右,清朝初年八旗子弟大约有30万人,清朝后期八旗子弟繁衍至300万人,与总人口增长相匹配。即便如此,受土地兼并影响,晚清还是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但它再次撞大运,鸦片战争后中国虽然沦为西方商品倾销地,但却意外给清朝创造了巨额关税收入,使其能筹措更多资源用于平叛。如果说番薯和玉米使清朝国祚延长110年,那关税收入就为清朝续命60年。

欧洲各国人口增长曲线:

美洲的高产作物同样使欧洲出现人口爆炸,陆权国迎来国势上升期。在康熙皇帝同一时期,法国正值路易十四统治,俄国正值彼得大帝统治,这三位皇帝经常被拿来比较。路易十四时期,法国人口高速增长,国库出现盈余,维持了40万人的常备军,法国在对外战争中经常取得胜利,成为欧洲最强陆权国,路易十四也获得了“太阳王”的称号。另一方面,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凭借人口优势,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对瑞典实现了翻盘,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成为东欧第一强国。

到了18世纪下半叶,也就是乾隆时期,欧洲人口进一步增长。法国在路易十五的统治下维持了欧陆霸主的地位,普鲁士也凭借人口增长获得了欧洲列强的身份。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和土耳其,1700年土耳其的人口大约2500万,是俄罗斯的一倍,因此那个时候土耳其在国力上碾压俄罗斯。但之后的一百年里土耳其却未能享受到美洲高产作物带来的人口增长红利,因为西亚那一带不适合种土豆和玉米。到了18世纪后期,俄罗斯的人口增长至3000多万人,比土耳其高20%。叶卡捷琳娜二世趁机发动俄土战争,夺取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大片区域,获得了黑海出海口。

在玉米、番薯、土豆的作用下,人口剧烈膨胀。18世纪是近现代史上唯一一次陆权国能压制海权国的时期。法国取代了西班牙欧洲霸主的地位,普鲁士则代替荷兰成为新教中心,俄国击败瑞典成为波罗的海头号强国。这一时期虽然各国之间也会爆发战争,但没有一个人口大国因此走向衰落,社会秩序整体保持稳定。

第二次乱纪元:旧秩序与大革命(1789-1815)

番薯和玉米带来的人口增长只持续了一个世纪,到了18世纪末,粮食产量已经无法满足人口增长需求,各国再次面临人多地少的问题。

此时的清朝人口已经突破了3亿,光靠番薯和玉米已经无法解决吃饭问题。乾隆后期,大部分山林已经砍伐殆尽,没有多余的耕地可以开垦,水土流失严重,遍地都是乞丐和流民。到了1796年,也就是嘉庆元年,湖南、湖北、四川、陕西一带出现大面积饥荒,最终引起“白莲教起义”。这场起义持续了8年,是清朝诞生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总共造成上亿人死亡,占全国总人口1/3。“白莲教起义”使清朝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维持版图扩张,“康乾盛世”就此终结。这也是为什么乾隆选择提前逊位当太上皇的原因,主要是想让嘉庆来当背锅侠。

在欧洲,各国也面临人多地少的矛盾,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法国。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期法国经历了人口大爆炸,总人数从1700万人上涨至2900万人。路易十六继位后,他面临史无前例的人口烂摊子。在农村,大量耕地被教会和贵族圈占,很多自耕农沦为佃户,饿着肚子给地主打工。在城市,聚集着大量难民和乞丐,他们恳求得到国王的施舍。在纸醉金迷的巴黎,权贵们毫不遮掩地炫耀自己的财富,这引来穷人的嫉妒甚至是仇恨。看似强大的法国,其实社会早已成了炸药桶,只等引线被点燃。

由于耕地被特权阶层侵占,法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法王路易十六是个好人,他不想提高穷人的税率,而是选择召开三级会议,试图向特权阶层征税,这遭到后者抵制,会议无法达成结果。此举点燃了法国民众的怒火,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国王统治被推翻。之后,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成为革命的献祭品。

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数万人被送上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虽然结束了君主专制,但未能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之后,法国出现严重饥荒,巴黎市民的生存受到威胁。大革命之后法国继续陷入动荡,各派系之间争权夺利,叛乱层出不穷,在4年之内,有数万人被送上断头台。很多知识分子被处死,法国损失了大量社会财富。

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卷入拿破仑战争之中:

除了法国之外,欧洲其它国家也出现大规模饥荒,各国选择通过战争来解决内部矛盾。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多次组建反法联军,企图扑灭法国革命浪潮。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法国人民选择了拿破仑,欧洲陷入大混战之中。大量农村被毁坏,很多商业城市陷入凋敝。最终法国输掉了战争,但欧洲君主国也遭受重创,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诞生,18世纪末瓦特改进了蒸汽机,19世纪初富尔顿和史蒂夫又分别发明了蒸汽轮船和火车。拿破仑战争后,工业革命从英国扩散至整个欧洲,使其生产力大幅提升。

轮船的发明使海运取代陆运成为主要物流方式:

蒸汽机可以被用于织布和冶铁,英国的纺织效率因此提升了60倍,成为全球最大棉布出口国。英国的钢铁产量也大幅飙升,一度占全球总产量一半。火车和铁路则提升了陆地运输效率,一辆蒸汽火车的运力相当于1000匹马,马车逐渐被淘汰。轮船则大幅降低了海运的成本和时间,在风帆舰时代,船舶只有在顺风的时候才能航行,没有风的时候只能靠人力划桨。蒸汽轮船发明后,海运效率大幅提升,南欧与北欧之间的贸易不再走陆路而是走海路,海峡和港口的重要性大幅提升,拥有庞大海军的英国确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生产力的提升使欧洲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因为各国都忙着赚钱,没时间打仗。随着收入增长,民众的怨气也少了很多,欧洲的革命浪潮暂时平息了下来。

维也纳体系后的欧洲五大国:

这一时期欧洲能保持和平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拿破仑战争后,奥地利外交家梅特涅在维也纳会议上构建了欧洲均势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强大的法国受到限制,英国拿走了法国在北美殖民地的利益,俄国继承了法国的政治地位,普鲁士和奥地利则收复了被法国侵占的土地。出于维持均势的目的,法国并没有被过度削弱,而是与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组成了欧洲五大国,共同维护欧洲大陆旧秩序。

这一时期的清朝也有所收获,乾隆时期清朝实行“一口通商”制度,仅保留广州作为对外贸易门户,用许可证等方式压低进口规模,并向西洋大量出口瓷器、茶叶、丝绸,以赚取白银。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后推行“金本位”制度,金银比价大幅上升,出于套利的原因西方的白银持续流入中国,清朝外贸长期处于“出超”(贸易顺差)状态,财政由亏转盈。另一方面,白莲教起义使清朝人口大减,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解。因此1815年之后清朝统治秩序也得到稳固,进入了恒纪元时期。

第三次乱纪元:殖民地瓜分浪潮(1840-1871)

19世纪30年代末,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这并不完全是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英国经济告别了高速增长阶段,生产开始过剩,大量棉布堆积在港口,只能任由腐烂。1837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包括冶金、造船、采煤、纺织等多个行业陷入困境,银行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

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英国的工人阶级开始觉醒,他们组织抗议和示威活动,要求普选权,并提出限制工时及合理涨薪,史称“宪章运动”。这场运动席卷了整个英国,有300万人参与,占全国总人口1/5。面对声势浩荡的群众运动,英国政府陷入恐慌,并调集军队和警察进行镇压,但也只是暂时减缓了群众运动的发展。

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英国盯上了中国这一庞大市场。但清朝长期奉行“一口通商”政策,限制外来进口,鼓励内部出口,导致英国对华长期处于贸易逆差。英国试图让清朝开放市场,将关税税率从20%下调至5%,但遭到清政府拒绝。气急败坏的英国人选择对华出口鸦片,以此来缩减贸易逆差。结果就是导致中国数百万人吸食鸦片,很多人身体被完全搞垮。中国对外贸易也从顺差转向逆差,每年流出白银600万两。

鸦片的输入让清政府感到恐慌,道光皇帝决定实施禁烟政策。他倒不是担心鸦片对人民身体的危害,事实上当时很多八旗子弟都喜欢吸鸦片,他们把这个当作一种享受,强烈反对禁烟。道光真正担心的是白银外流,清朝作为“银本位制”国家,白银外流导致全国发生严重钱荒,财政收入断崖式下降,一直这样下去,清朝会因为资源枯竭而走向崩溃。

鸦片战争:

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一年之后,英国以此为借口对清朝发动入侵,在绝对的技术差距面前,清朝输掉了战争,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朝必须向英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并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清朝战败后,作为藩属国的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等纷纷沦为西方殖民地,东亚被卷入西方殖民体系之中。

在英国之后,法国、德意志、美国等也陆续完成了工业革命,随之而来的就是生产过剩和内部矛盾激化,战争和革命的浪潮再次席卷亚欧大陆。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爆发工人起义,虽然起义遭到军队无情镇压,但却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846年,欧洲出现新一轮经济危机,美国亦受到波及。为了解决国内矛盾,美国入侵墨西哥,夺走了墨西哥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48年欧洲革命促使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

1848年,欧洲爆发大范围革命,工人阶级和市民联合起来,试图推翻君主专制。法国爆发“二月革命”,皇帝被推翻。德国则爆发“柏林起义”,要求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被愤怒的民众赶下台,如果不是沙俄出兵相助,奥地利皇帝只怕也要被推上断头台。意大利则陷入内战,共和主义者攻入罗马城,教皇遭到驱逐。在革命的浪潮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呼吁广大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与当权者作斗争。

1848年欧洲革命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各国之间的均势被打破,民族和阶级矛盾全面升级。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国试图打垮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这引起了英法强烈不满,它们组成联军对俄国进行干涉。这场战争持续了3年,最终俄国战败,伤亡超过40万人,沙皇兵败自杀。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西方商品倾销地,东南地区大量手工业者破产,过上了食不果腹的生活。白银持续外流又导致“钱荒”问题加剧,百姓实际赋税大幅上升。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在广西起义,但很快就攻占了南方大片区域。为了平息起义,清政府被迫允许地方兴办团练,汉人官僚趁机崛起。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俄国则趁火打劫,割走中国外东北和外西北累计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人口损失:

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治回乱等事件对清朝造成严重打击,1851年—1864年,清朝总共损失了上亿人口,一部分是饥荒造成的,一部分则是屠城造成的。江南地区很多乡镇直接消失,对社会经济的破坏程度不亚于明末农民战争。

英国在入侵中国的同时,也将魔爪伸向了印度。1849年,在经历漫长的蚕食后,英国彻底征服了印度。英国殖民者大肆搜刮印度财富,并通过贸易手段打垮了印度纺织业。忍无可忍的印度人民发动大规模起义,在詹西女王的带领下,起义者杀死了数万名英国殖民者。但这场起义最终被英国扑灭,持续了几百年的莫卧儿王朝正式灭亡。

南北战争:

美国在吞并了墨西哥大片土地后,社会矛盾暂时缓解。但随着产能扩张和人口增多,美国内部矛盾再次激化。1857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钢铁和运输等行业首当其冲,大量银行破产,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地方保护主义因此兴起,以棉花作为支柱产业的南方州希望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保留黑人奴隶制;以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北方州希望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废除蓄奴制。二者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导致1860年南北战争爆发,双方投入了上百万的军队,并动用了加特林机枪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终北军赢得了战争,并在南方搞“焦土政策”,很多村庄被焚毁,几十万平民被杀害,南方最繁华的亚特兰大市所有街道和楼房被摧毁,完全沦为废墟。

此时的日本也陷入危机之中。1853年美国军舰强迫日本开关,日本手工业被潮水般涌入的西方商品打垮。商人大量破产,武士阶层陷入贫困。在此背景下,日本爆发“倒幕运动”,在经历一系列激战后,以萨摩藩和长州藩为主的倒幕派推翻了德川幕府,并拥戴明治天皇继位。

19世纪60年代,全球乱纪元依旧没有结束,欧洲列强矛盾进一步上升。普鲁士的俾斯麦上台后,推行“铁血政策”,他先是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然后又调转矛头击败奥地利,统一了德国北部。这使法国感到担忧,因为它无法容忍东边出现强国,双方矛盾迅速激化。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遭遇惨败,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普军甚至攻入了巴黎,狠狠地羞辱了法国人一顿。同一时期,意大利在经历了残酷而漫长的内战后,也实现统一。

2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