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进攻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高健说历史 2023-06-12 15:53:51

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1857年,英法联军以所谓的“亚罗号事件”和“甫马赖事件”为借口,对清朝发动了进攻。清朝军队在毫无备战准备的情况下,迅速撤去广州。随后,英法联军威胁着京津,试图通过侵略北京来达到与清朝进行对话的目的。

1858年5月20日,英法军舰炮轰大沽炮台,仅仅几个小时,大沽炮台就被攻陷。大沽口是通往天津的门户,而天津又是通往北京的门户。英法联军顺流而上,于5月26日进入天津城郊,并宣称将进攻北京。在这时,清朝的咸丰皇帝才意识到局势的严峻,派遣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前往天津与英法进行谈判。

在英法的威逼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根据该条约,英法两国获得了800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并获得在北京设立驻使馆、在内地通行以及在长江通商的特权。尽管其中有许多苛刻的条款,令人意外的是,咸丰皇帝并没有对此提出异议,只是对其中的一项条款持保留态度,即允许外国使臣进入紫禁城。

咸丰皇帝对《天津条约》中的“北京驻使”条款耿耿于怀。一方面,清朝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而西方使臣进入紫禁城朝见皇帝的要求违背了传统礼仪;另一方面,西方各国追求平等的对待,拒绝接受咸丰皇帝规定的三跪九叩的礼节。因此,咸丰皇帝希望重新谈判,以重新商定这一条款。英法联军则希望通过重启谈判来获取更多利益。然而,英法侵略者并不满足于《天津条约》所获得的特权,他们野心勃勃地追求着更多的利益。

1859年6月,英法两国的使节又率船队抵达大沽口,拒绝清政府安排,并炮轰了大沽口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勇敢反击,显示出坚韧不拔的抵抗力量。虽然先后阵亡的还有直隶提督史荣椿、大协副将龙汝元等,但清军是做好充分准备的,成功击沉和击伤了敌舰10艘,造成了近500名敌军伤亡,重创了英法联军。咸丰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希望与英法联军停战并进行和谈,但英法侵略者并不打算善罢甘休。

英法联军在大沽口战斗的惨败消息传到欧洲后,英、法两国纷纷表示要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报复,并占领北京。1860年2月,英和法任命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军向北京发起进攻,这支军队共有英军 1万5千多人,法军约七千人。英法联军仅在8月1日便占领大沽口,仅留下400多人伤亡,而清军却损失了2000多人。

面对洋人即将进逼北京的局势,咸丰皇帝感到非常焦急。他立即派遣使者前往通州,表示愿意谈判。于是,英法联军于9月14日抵达通州,派出以巴夏礼为团长的谈判代表团,前往德军大营重新启动谈判。然而,咸丰皇帝对这次谈判下达了一道秘密旨意。

这道旨意表明,清朝应该坚守原则,不做任何让步。咸丰皇帝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感到愤怒和不满,他决心坚守国家尊严,不向侵略者屈服。他相信,只有坚决抵抗侵略,捍卫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才能争取到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总之,英法联军侵华和清朝的抵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我们要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不断加强国家的实力,坚决捍卫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通过和平、稳定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

0 阅读:71

高健说历史

简介: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