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雪就能让学生提前放假,是现在的雪太大还是人们太矫情?

谈谈农的鼓与呼 2024-03-16 06:01:41

文:郑学良

盼啊盼,终于盼来了2024年南方的第一场雪。

估计是温室效应、气候变暖的因素,如今,这雪是难得下了,有时一个冬天都没见一场雪。所以,一周前,当气象部门说会有一场大到暴雪降临时,差不多所有人都在期待。

就在全网等待期待中,这雪也不爽约,从昨晚起,纷纷扬扬下了起来,装扮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然而,对雪的到来,人们又有两面性,一方面,期盼雪的到来,另一方面,却又严阵以待。

这不,自一周前,气象部门预报周末会下大雪后,各个单位、相关部门都在布置安排应对,什么应急预案、紧急通知、安全调度等,连这个双休日都不能完全休息,都在紧张布置。

这当中,自然离不开教育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小学校都开始了积极行动和应对,由于临近期末考试和放寒假时间,差不多是统一安排,各学校都发了通知和作了安排,称因下大雪等极端灾害天气,决定提前举行期末考试,提前开始放假。到周末时,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己放假回家,从而完美地避开了大雪天气去上学。

好羡慕如今中小学生,在这寒冷天气里,不用冒寒风、顶雨雪、踏泥泞去上学,而是在家围坐火炉、吹着空调、看着电视,温暖而安逸。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应该让祖国的花朵、未来的一代享受社会发展进步的福利。

不过,在羡慕的同时,也有点疑惑和遗憾。要放假就放假,要休息就休息,这跟极端灾害天气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下雪成了极端灾害?这不由得让小编想起了几十年前,冒雪上学求学的场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没有暖冬一说,天气要比现在的寒冷,一到冬天,都会下几场雪,下雪成了冬天的标配,所以,哪怕雪下得再大、下得再密,都成了平常,都不视为极端天气,自然也就没有了下雪天气就放假的安排和做法。

那个年代,发展落后,物质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从学校来说,那时的农村小学都是村办,教室简陋,有的连门窗玻璃都没有,冬天到了,就用塑料薄膜或报纸糊住窗户,抵挡寒风,可想而知,教室该有多冷,往往上课时,手脚都冻得麻木了。所以,那时的中小学生,很多人到冬天,耳根、手脚等部位常生冻疮,痒痛难耐,大多拜上学条件差所赐。

至于个人防护条件,更是云泥之别。现在的学生们,羽绒服、帽子、围巾、手套、保暖鞋等,足己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而那时哪有这条件啊,能有一套能御寒的棉衣棉裤就己经知足了。

下雪天气去上学,最艰难的就是行。那时没有校车、公交车、私家车,更没有家长陪护,不管离学校远近,都是自己步行去上学。雪深路面湿滑,走路就得小心翼翼。那时,农村普通人家的小孩,没有靴子、防雨鞋穿,上学穿的是普通的帆布鞋,为防滑倒,用稻草搓成一个绳子,系住鞋底鞋面,这样不怕路面结冰,走起路来很稳当,不过,帆布鞋走路会浸湿,自己还得准备一双棉布鞋,到学校后再更换。

下雪天,上学条件虽艰苦,不过,那时大家还是非常期待下雪天,而且学会苦中作乐,天再冷,也不忘玩雪的乐趣。

与小伙伴们上学时,看到屋檐下、树枝下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冰凌,忍不住用冻得通红的小手,摘下冰凌,不顾寒冷,往口里塞,名曰“冬天吃冰棍”。走到路上,看到水面上的冰块,用草绳拴住冰块提着走,直至冰块融化,看谁提的冰块坚挺最久。

最有兴致的是,大雪天气,水面都结了冰,农村的水塘水面如镜,上学放学路上,小伙伴们齐聚水塘边,玩起了打冰漂。捡起地上的扁平石子或瓦片,一字排开,紧贴冰面,奋力向前掷,只见石子(瓦片)在冰面上跳跃滑动前行,比打水漂滑动次数更多、滑动距离更远。有一些小伙伴,更是在结冰的水面上踩行,这个一般是胆子大的人,因为南方,即使水面结冰,也很薄的,容易断裂。

吃冰凌、玩冰块、打冰漂,并不是我们不怕冷。雨雪天气上学,取暖是避不开的话题,只是那时条件有限,更多的是采取天然自然的保暖方式。

都说,运动是最好的取暖方式,此话不假。所以,那时代上学的课余休息时间,大家都在玩摔纸包、跳人马、撞对拐等运动类游戏,以此方式取暖,其中,最经典、最热闹、最有效的方式当属“挤油渣”。

所谓“挤油渣”,就是在学校走廊上或教室后面墙壁处,以墙柱作为支点支撑,小朋友们依次排列一排,紧靠着墙壁,互相肩膀抵着肩膀,使劲往前挤,在挤的过程中,有人会被后面的人挤出人墙,又赶紧到队尾排队重新往前挤,循环往复,这种活动不但趣味性足,取暖效果更佳,往往全身发热、头上冒汗。这种活动跟过去农村土法榨油的过程和方式都颇有相似之处,所以叫“挤油渣”,非常形象贴切。

对于60后70后们来说,我们没有享受过下大雪就停课在家的待遇,有的只是冒风雪严寒艰难上学的记忆。不过,这样也好,让我们直面严酷自然,学会苦中作乐,更是磨练筋骨和意志。这些,不知现在的学生们体会到没有。

0 阅读:1

谈谈农的鼓与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