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管仲、安天下?齐军伐鲁两败,证即便得了管仲还是欠缺一关键事务

欲云谈史论今 2021-02-09 10:48:54

《三国演义》中,有句很有名的口号:“凤雏、卧龙,得其一可安天下!”说的是只要能把宠统、诸葛亮二者之一笼络在手下,就足以安定天下。这体现了在乱世中,各方枭雄对于人才的渴望。然而,蜀国刘备最后把凤雏、卧龙都招揽过来了,可最终蜀国还是被魏国给吞并了。可见,即便是在演义小说里,得人才与得天下也不是那么简单地就能划上等号的。

在《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篇中,记载下这么一个故事。

齐国主事官吏向齐桓公来汇报工作,并顺便请领导指导。齐桓公听了半天,然后给出了最高指示:“去请教仲父吧!”“仲父”,是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过了一会,另一位官吏来汇报,齐桓公听了半天,又是那句话:“去请教仲父吧!”就这样,齐桓公很快就把很多官员给打发走了。这时,齐桓公身边近臣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劝谏齐桓公:“万事都找仲父,当国君不是太容易了吗?”

齐桓公听到这话,笑着说:“我没得到管仲之前很难,现在既然已经得到管仲,我为什么行其易呢?”有人曾经评价,禅师杰克逊的工作是最轻松的,只要让乔丹少赌些博就可以了——因为专注于蓝球场上的乔丹是天下无敌的。所以,齐桓公与杰克逊一样,只需管理好管仲就行,其它万事都可不管。

然而,真实历史中,齐桓公得了管仲就可安天下了吗?

公元前684年,是齐桓公回国后的第二年。齐桓公对于鲁人收留公子纠仍然余怒未消,刚开春,就迫不及待地派出大军伐鲁。去年交战时,齐国军队曾经打得鲁庄公落荒而逃,因此这次伐鲁,齐桓公抱着必胜的信心!

然而,战事的进展却不如人意。

当双方军队在鲁地长勺会面后,齐国军队先行发起攻击。但是,齐军连续冲击了三次,鲁国军队都纹丝不动。就在齐国军队气势衰竭之际,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突然发起进攻,一举冲溃了齐军!

长勺之战,让齐桓公威名扫地,却让原本默默无闻的鲁国人曹刿一举成名。曹刿首先是抱着“肉食者鄙,不能远谋”的态度主动出山,然后协助鲁庄公在长勺打败齐师。事后的战役评价中,曹刿提出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论断而千古留名。

长勺之败,是齐桓公执政后首尝败战。

刚回国执政,就被曾经的手下败将打败,齐桓公如何丢得起这个人!他一定要洗刷长勺之战的耻辱!

6月,齐桓公再次准备伐鲁。为了增强己方力量,齐桓公还与宋国联手,浩浩荡荡地杀入鲁国,一直进攻到郎地(山东济宁市兖州区西北)。齐、宋两个大国强强联手,鲁国实力再强,都将无法抵挡!这次,除非是老天帮忙,否则鲁国就只有向齐国称臣!

然而,鲁国军队这次确实是开挂了!

鲁国公子偃观察到宋国军队不齐整,于是让军队蒙上虎皮后,偷偷带兵出了鲁国南城门,在乘丘(山东济宁市兖州区西北)偷袭宋军;鲁庄公则带兵紧跟其后,也跟随出击,结果大败宋师。眼看同盟军被击溃,齐军孤掌难鸣,也被迫撤退,齐桓公又一次无功而返。

一年内两次被鲁国打败,让齐桓公颜面荡然无存!

人们都说,“得管仲,安天下”。可现在管仲已经回到齐国,齐桓公却连小小的鲁国都征服不了,两次伐鲁都遭遇惨败,又谈何“安天下”?

其实,齐国这种局面早就在鲁国人预料之中。

时间回到一年前,鲍叔牙与齐桓公商议,怎样才能让管仲安全地回到齐国:“施伯是鲁君谋臣,知道我们将用管夷吾,必定不会让他回来。怎么办?”鲍叔牙回答:“施伯的为人,聪敏但是怕事。您若早点去要人,他一定会害怕得罪齐国而送还管仲。”

随后,鲍叔牙帅齐师逼近鲁国,派人对鲁庄公说:“姜纠,是敝国国君之亲,请鲁君替我国杀掉;管夷吾、召忽,是我国君之仇,请把他们送回齐国受戮。”鲁庄公只好在生窦(鲁地,山东菏泽北)把姜纠杀了。(《左传·庄公九年》)

管仲听说齐军前来要人,心里已经清楚个中奥妙,因此自请为囚。召忽则为公子纠死节,自杀了。(《管子·匡君大匡》)

是不是要真把管仲送回,鲁庄公也把握不住,急忙向施伯咨询。施伯一眼就看穿齐国人的真实用意:“齐国根本不是想杀管仲,而是想让他回去后重用。管仲是天下之才,他所辅佐的国家,其志必在天下。此人回去,长久以后必然是鲁国之患。”鲁庄公听了,犹豫了半天,还是决绝不下,又问:“那究竟该如何处置管夷吾才好?”施伯非常狠心,斩钉截铁地回答:“杀了他,把尸体还给齐国!”

施伯果然够狠,管仲看来是难以活着回到齐国了!

此时,齐国使者却起了决定性作用。见鲁庄公想杀管夷吾,他半劝半威胁地说:“我国国君想亲手杀死他来示众;如果不能在群臣面前活着杀死管仲,就是没听从我国的请求。请鲁国还是把管夷吾生擒送回齐国。”(《国语·齐语》)鲁庄公一听,犹豫不决,再次问施伯怎么办。

施伯知道此番齐国人已经抱定了必得管仲之心,想了想,回答:“还是给齐国吧。我听说齐侯急躁而骄纵,虽然得到了管仲,他就一定会用他么?如果齐国真能用他,管仲的事业就可成功。管仲是天下圣人,将来回齐国执政,天下都将归顺他,岂独鲁国!现在杀了他,鲍叔牙可是他至交,必将与鲁国做对,鲁国势必无法自保。还是送他回齐国吧!”(《管子·大匡》)

经过几番斗智斗勇后,管仲才得以安全地回到了齐国。

然而,管仲人虽然回到了齐国,施伯早已预言:“齐侯急躁而骄纵,虽然得到了管仲,他就一定会用他么?”

《管子·大匡》记载,由于齐桓公急于对外用兵,管仲的治国方略并未能完全落实到位。

鲍叔牙忧心忡忡地对管仲说:“以前国君曾经答应你兴霸业,现在国家越来越乱,你该怎么办?”管仲回答:“我们国君性格急躁,多智而能悔改,暂且等他自我醒悟吧!”鲍叔牙非常着急:“等他自己醒悟,国家不就受损失了么?”

齐桓公回国后第四年,又开始策划攻鲁:“鲁国与齐国较近,救宋也非常快,我要讨伐鲁国。”管仲对此强烈反对:“不行。我听说有国之君,不能频繁用兵,不要忌恨小辱,不可重复犯错,国家就能安定;反其道而行之,国家就非常危险。”

齐桓公根本听不进去,带兵入侵鲁国,鲁、齐两国在长勺大战,结果齐国大败而归。

齐桓公大怒:“我国兵力还是太少,我以三倍兵力来包围鲁国,看他们怎么抵挡我?!”

第五年,齐桓公继续扩充兵力,带甲士兵达十万,兵车五千乘。他对管仲说:“我士兵已经训练有素,兵器也已齐备,我要征服鲁国。”管仲长叹道:“齐国危险了!您不努力行德政而致力于甲兵;天下各国,兵甲十万以上的不少。现在齐国想以微小兵力去征服天下,内失民众,外失诸侯。齐国想无忧患,可能吗?”

齐桓公仍然不听,坚持伐鲁。

鲁国果然不敢迎战,在国都五十里之外设关防守,主动向齐桓公请服,并要求会盟。

齐桓公答应了。

没想到,盟会之时齐桓公却被曹刿劫持,被迫将齐国侵占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这次盟会,让齐桓公丢尽了脸面!

这些年执政的处处碰壁,终于让齐桓公头脑冷静下来。这次回国后,齐桓公才开始真正信任管仲,努力整顿齐国内政,先增强齐国综合国力了。

《管子》上述记载,与《左传》有很多不符之处。长勺之战是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是发生在齐桓公回国后第二年,不是第四年。

虽然《管子》记事不准,但并不意味着齐桓公、管仲君臣的磨合过程就是完全编造。两位都想有所作为之人,碰在了一起,合作时不产生矛盾才不正常。齐桓公刚执政时,面对曾经想杀死自己的仇人,光凭别人三言两语,怎么可能完全信任他!既然齐桓公还没有完全信任他,管仲又如何能发挥自身才能,帮齐桓公安天下?

公元前684年齐国两败于鲁,证明齐桓公即便是得到了管仲,还不能安天下;得到管仲后,还欠缺关键一事:齐桓公要充分信任管仲,放手让他施政,才能真正地安天下!

当齐桓公意识到这一点时,齐国才真正走向了称霸道路。

0 阅读:76
评论列表
  • 2021-02-22 22:59

    春秋第一相—管仲不是说着玩的,同时代西方有秦穆公、南方有楚成王、还有晋文公,同时各国人才济济,百里奚、狐偃、赵衰、成得臣都是谋略出众之人,结果管仲硬是把齐桓公辅佐成春秋第一霸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管仲才能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