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三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而得益于《三国演义》等名著的传播,作为邻国的日本、韩国也对它十分着迷。不得不说,日本对于三国的历史确实有一番研究,从相关的衍生作品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尊崇。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之所以热衷于此,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他们认为三国与日本的“战国时代”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
众所周知,广义上的三国是从公元二世纪末天下大乱开始,到三世纪后期晋朝消灭东吴完成统一结束。相比之下,日本的战国时代则是自十五世纪后期应仁之乱开始到十七世纪初结束,两个时代相差了千年。那么,作为时间差距悬殊的两个年代,为何总有人拿三国与日本战国进行比较呢?
不得不说,尽管我国三国与日本战国时间跨度很大,但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古代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较深,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三国局面之所以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东汉末年天子失去了威信,于是诸侯并起、各自为战。与之相似的是,日本战国时代的背景同样是天皇没有实权,大名们为了各自利益纷争不断。当然,导致汉朝皇帝、日本天皇没有足够的威望与权力的原因大相径庭,但造成的结果却是类似的。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拥立汉献帝的方式在名义上号令群雄。而在战国时代,大名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则是“上洛”,也就是率领军队前往天皇所在的京都,从而彰显自己的势力及地位。永禄十一年(1568),织田信长拥立足利义昭上洛,帮助后者成为了室町幕府最后一任征夷大将军,自己则凭借功劳提高声望、扩张势力。从某方面来看,这和曹操拥护汉献帝换取名正言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提到织田信长和曹操,就不得不说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在许多人眼中,织田信长甚至堪称日本版曹操。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年轻时“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以至于常常被叔父责骂。巧合的是,织田信长从小也是游手好闲,常常四处捣蛋,被嘲讽是“尾张的大傻瓜”。二者不安分的性格如出一辙,而此后他们也分别成为了各自时代最为耀眼的人物之一。
提到曹操的优点,或许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爱惜人才、唯才是举,且不拘一格、敢于创新。正是靠着这些优秀的特质,他才能够在汉末乱世获得一大批人才的效忠,并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织田信长同样如此,在启用人才方面,与他同为“日本战国三杰”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曾经是其部将,而创新开拓方面,也是他率先在部队中大量装备火器,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建安元年 (196) 曹操在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下大力推行囤田制,招募农民进行屯田,并在实施当年就“得谷百万斛”,缓解了军粮需求。相对之下,织田信长采取的则是兵农分离的制度,他将士兵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打造出了军事素质更高的专业军队。此外,他鼓励自由贸易、奖励技术革新、积极对外学习,以开放的姿态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还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地方是,曹操耗费毕生心力统一北方,但还没来得及完成南北统一便病逝于洛阳;织田信长也完成了对日本大部分地区的统一,但即将统一全国的前夕被心腹家臣明智光秀所害。曹操去世后,曹家终被司马家所代替,而领导司马家夺权的关键人物司马懿被许多人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活得久。织田信长死后,其部将丰臣秀吉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但笑到最后的却是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幼年坎坷,因此从小便练就了忍耐的能力,在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掌权之时,他都用心辅佐,直到丰臣秀吉去世,他才开始私下结交大名,最终靠着在关原合战中取得的宝贵胜利取得统治权,并建立了江户幕府。除了权谋手段之外,德川家康的成功秘诀其实和司马懿一样,都是靠活得久,把主要竞争对手统统熬死。
除了上述这些,还有人认为四世三公的袁绍和出身尊贵、势力强大的今川义元有许多相似之处等等。客观来说,日本战国时代尽管比三国晚了上千年,但规模上说仍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这是受人口数量等因素制约导致的。不过,作为两国历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战乱时期,三国和战国也确实有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