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九年(1930年)元旦, 上海国富门路一处干净雅致的住宅,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国民党元老张群亲自登门,劝说住宅主人出国,避一避风头。遭主人断然拒绝:“我为什么要亡命?我没有资格亡命!”张群碰了一鼻子灰,无奈而去。
几天后,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武汉特别市市长刘文岛来访相告:“老师,目前您处境险恶,我看您还是出国安全,早走为好。”不料主人怒目圆睁,拍着桌子说:“我没有犯法,不会离开上海。看他蒋介石能把我怎么办!”不久,他被蒋介石逮捕入狱。而几年以后,蒋介石却把自己钟爱的小儿子蒋纬国派给此人当侍从副官。这个与蒋介石纠葛颇深的人就是中国现代兵学泰斗蒋百里。
在民国时期,国民党一直有“三个半军事家”的说法,其中蒋百里、杨杰和白崇禧算三个,另外还有一个人算半个,谁呢?就是刘斐。蒋百里首当其冲,如果还是感觉很陌生,那肯定知道他的女婿,就是大名鼎鼎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国防论》
蒋百里(1882年10月13日——1938年11月4日)名方震,字百里(以字行),乳名福,号飞生、余一,晚年号澹宁,他精研兵法,胸藏韬略,是中国现代军事史上不可多得的旷世奇才,其编著的《国防论》被誉为“民国国防思想的奠基石”,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蒋百里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国防思想的奠基人。
蒋百里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留学德国,回国先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国民党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等职务。曾为各路军阀所器重,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走马灯般的风云人物,都曾三顾茅庐,虚席以待,诚聘他为参谋长或顾问,但真正让蒋百里看得上的还是蒋介石。而蒋介石对蒋百里的态度也颇为微妙,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敬”“怕”“恨”三个字来总结。
所谓“敬”:蒋介石在国防问题上非常倚重蒋百里蒋百里是蒋介石十分倚重的高级幕僚,同时也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的主要设计者。抗战前,蒋百里奉蒋介石之命,秘密考察国内南北防务,并赴欧洲考察德、意、英、法等国在战时实行的总动员法。最终形成系统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因此对日作战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区以战养战。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逆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重型武器的优势。第三,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具体做法是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蒋百里的抗战谋略中凭借西南大山抵消日军武器优势、使日军南北两线出击战线过长、全国总动员人自为战等等军事思想,深得蒋介石认同。事实上,后来抗日战争的发展,恰恰就是按照他的预料进行着,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
蒋百里原先一直担任蒋介石的顾问或私人代表,从未担任过实职。后来随着战局的演变,蒋介石决定辞去陆军大学校长之职,转而委派蒋百里担任,充分发挥他在军事教育方面的特长,为抗日战争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反映蒋介石对蒋百里的认可和尊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1日,蒋百里考察欧洲军事返国,飞赴西安向蒋介石汇报工作。不料第二天凌晨,就正好赶上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古城西安扣押蒋介石,逼他抗日。
张学良多次拜见蒋介石,劝他同意8项抗日主张。但蒋介石很顽固,毫无商量的余地。此时亲日派何应钦正调兵遣将,欲派飞机轰炸西安;东北军少壮派又竭力主张杀掉蒋介石。形势已紧张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情急之中,张学良想到了蒋百里,认为他威望很高,又是无党派人士,是出面调停的最理想人选。蒋百里原本就主张和平解决,立刻答应张学良的请求,劝说蒋介石。
蒋方震
见到蒋介石,蒋百里不急于引入正题,拐弯抹角地说:“我刚从国外考察回来,消息比较灵通。目前日本海军和陆军为侵华而互相争功,日本天皇已秘密接见过陆军大臣,看来明年一定会大举入侵我国!”言下之意,蒋介石要“安内”已来不及了。他还引经据典,叙说中国历史上亡国之痛,当“儿皇帝”均无好下场的教训。蒋介石听后,心有所动,蒋百里遂将话题转入解决“西安事变”的对策,他提醒蒋介石:“中央军不能急攻,更不能用飞机轰炸西安,否则会危及你的生命。为保持元气,应避免内战,以和平解决为好。”
二蒋先后两次密谈,加之当时各方面工作形成的抗日大趋势,使蒋介石态度渐渐转变。他亲笔书信,让何应钦停止军事行动,让宋美龄、宋子来西安谈判。这时蒋百里又向蒋介石建议:“中共方面竭力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委员长不妨找周恩来谈谈。”蒋介石沉思一会儿,点头赞同。事后,蒋介石的《西安半月记》曾较详细地记载了蒋百里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
所谓“怕”:蒋介石既不敢重用也不敢杀蒋百里尽管蒋百里胸藏十万兵甲、腹有万里韬略,蒋介石却始终不愿意让他带兵。蒋百里先后被袁世凯领导下的北洋政府,以及后来的各路军阀聘请,出任参谋长、军事顾问等职。当时虽然派系林立,但是蒋百里和他们都有所交情,而且他由于军事理论知识扎实过硬,受到许多人的推崇。
蒋百里曾出任保定军校校长,培养出了许多军事人才及爱国将领,所以他的人缘极好,而且集中在军事、政治界。国民党军内不少将帅都是他的学生,像陈铭枢、唐生智、方声涛、刘文岛、张治中、陈诚等。甚至包括有很多其他将领虽不是蒋百里在任保定军校时的毕业生,却都自称其弟子,并以蒋百里弟子为荣。
比如,陆军一级上将薛岳,早在民国六年(1917年)尚为保定陆军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学生时,就对曾经担任首任校长的蒋百里仰慕不已。后来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期间,得知蒋百里陪同国民政府的意大利高级顾问史丹法尼到了庐山,薛岳便以保定军校学生的身份,执弟子礼慕名拜访了他。
蒋方震
可以说,蒋百里的人脉资源十分广阔。有这么一个人在国民党军内,如果让他掌兵,他的威望将更上一层楼,对掌权者而言有不小的威胁。按照蒋介石枭雄的心态,岂能不忌惮蒋百里?
但同样的道理,蒋介石也不敢杀蒋百里。有一次,蒋百里参与“倒蒋”运动被捕。就是由于蒋百里门生将帅满天下,蒋介石恐杀了他失去人心,所以一时还下不了决心。同时,一些国民党元老纷纷出面保释蒋百里,特别是以“外侮亟,将才少”之由要求起用蒋百里。蒋介石阳奉阴违,当面批了“照准”两字,背地里却密令“拖”而不办,久无下文。后来,在军政界举足轻重的陈铭枢等借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形势,出面力保蒋百里才获成功。
陈铭枢是蒋百里在保定军校第一期学生中的得意门生。民国二年(1913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反袁的“二次革命”,后来成为粤军中的一员名将,在北伐战争中屡建战功。宁汉分裂后,陈离开武汉,投奔蒋介石,屡获升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后来又当上国民党“行政院代院长”兼京沪卫戍司令,在蒋介石面前说话有相当的分量。
由陈铭枢进言,蒋介石也就顺水推舟,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12月中旬释放了蒋百里,他还假惺惺地说:“我蒋某人宽宏大量,不计前嫌。”
所谓“恨”:蒋介石与蒋百里理念不合,蒋百里曾多次“倒蒋”蒋介石的统治是带有独裁色彩的,整顿军备、建设军队是为了抢地盘、抢资源,谋求政治利益和地位。而蒋百里谋求治军强国,是因为看到国家疲弱,被列强欺负,尤其受中日甲午之战刺激很深,矢志抗日救国。早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就预言日本与中国必有一战,呼吁政府应积极备战,拟定战备计划。蒋介石虽然在谋划、训练等方面倚重蒋百里,但早期并没有真正支持他治军强国、防备日本的思想理念。既然大家想法不一致,那蒋百里开始也并不支持蒋介石。
唐生智
蒋介石掌权后,有不少人要推翻他,其中就有唐生智。蒋百里桃李满天下,唐生智是其中的佼佼者。唐生智是国民政府陆军一级上将,参与了近代中国许多重要战役。他是位爱国将领,对蒋介石的统治方针十分不满,认为蒋介石的领导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利益,于是他积极谋求“倒蒋”。蒋百里也希望借助唐生智之力,实现自己治军强国的抱负。所以,唐生智两次反对蒋介石的军事行动,蒋百里都曾参与。尤其是唐生智第一次反蒋下野后,是蒋百里力保才东山再起。
民国十八年(1929年),湖北张发奎、广西俞作柏和李明瑞、西北冯玉祥纷纷通电讨蒋,使蒋介石手忙脚乱,难以应付。尽管前线形势危急,蒋介石仍不愿放唐生智回军中,他召蒋百里由沪到南京商讨对策。蒋百里劝谏说,只有放唐生智回军,才能振作士气,挽回颓局。他“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唐绝不会与冯合作”,要蒋介石用人不疑。蒋介石得到蒋百里的担保,才很不情愿地下了放唐生智回营的决心。
后来唐生智起兵反蒋,密电老师蒋百里问计,蒋百里回复“东不如西”,意思是希望唐生智向西挺进,在陕、甘、宁和新疆扎下根来,努力建设西北国防,巩固根据地,然后徐图中原。可惜唐生智刚愎自用,不听蒋百里之策,很快被蒋介石打败。蒋百里也被逮捕拘押,坐牢达两年之久。蒋百里虽受学生牵累而入狱,但对学生从无一句抱怨之词。
蒋介石与蒋百里是否为近亲?可能有很多读者心中都有个疑问: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蒋百里是浙江海宁人。两人的家乡相隔很近,而且中国姓蒋的人不算特别多,还有“天下无二蒋”之说,两人是不是有什么血缘关系呢?
首先来简单梳理一下,“蒋”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
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期,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蒋国灭亡之后,伯龄的后裔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蒋氏,世代相传至今。
蒋横
到了东汉初年,蒋氏后裔蒋横跟随光武帝刘秀征讨赤眉,南征北战,官拜大将军。不料被人诬陷谋反被诛杀,他的九个儿子分散逃亡各地。
蒋横蒙冤受到诛杀后,朝野不平,一期间京城民谣四起:“君用谗慝,忠烈是殛;鬼怨神怒,妖氛充塞。”光武帝刘秀闻听之后,下旨追查蒋横冤案,最终冤案大白昼下,蒋横平反翻案,羌路则被处斩。为了安抚人心,刘秀以王侯之礼迁葬蒋横,赐墓号为“显忠”,并将蒋横的九个儿子所有就地封侯。长子蒋颖被封为“金华侯”,次子蒋郑“会稽侯”,三子蒋川“临川侯”,四子蒋耀“镇湖侯”,五子蒋渐“临苏侯”,六子蒋巡“卜亭侯”,七子蒋稔“平河侯”,八子蒋默居宜兴和桥、被封为“云阳侯”,九子蒋澄居宜兴、被封为“𠙶亭侯”。
由于父亲蒋横的冤案,成就了蒋家九子 “一门九侯”,蒋氏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极为稀有的“九侯世家”。
据史料记载,蒋介石和蒋百里都是蒋澄这一支的后代。
再来看一看蒋介石一脉的来源。
五代时,蒋澄的后人蒋显著出任四明(旧宁波府的别称)监盐官, 其子蒋光就在明州(即宁波)定居下来,生有二子,长子蒋宗拜,次子蒋宗霸。蒋介石家的宗谱中记载,蒋氏祖先是“摩河居士”。这个摩河居士就是蒋宗霸。蒋介石发迹后,每每在自叙中称自己是“迁四明第二十八孙”,就是从蒋宗霸开始算起的。
北宋神宗时,蒋宗霸的后世子孙蒋浚明,官拜大理寺评事,授金紫光禄大夫,把全家迁到奉化溪口。蒋介石家历代祖先,以蒋浚明的“金紫光禄大夫”最为显赫。所以,蒋家祠堂的祖宗牌位就从蒋浚明供起,以示荣耀。
蒋瑞元
蒋家排行,从第25世起依序为五言四句,即“祁斯肇周国、孝友得成章、秀明启贤达、奕世庆吉昌。”蒋介石的曾祖蒋祁增,字怀盛;祖父蒋斯千,字玉表;父蒋肇聪,字肃庵。蒋介石为溪口蒋家世系28世周字辈,他的谱名为“周泰”。他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就是“国”字辈的。
最后看一下蒋百里一脉的来源。
宋朝的时候,由于金兵南侵,蒋澄后裔的另一支就从宜兴迁到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后又迁到海宁盐官。清朝康熙年间,蒋百里的五世祖蒋云凤又把他这一支全部迁居硖石镇(现在海宁市区所在地)。
蒋云凤一共生了四个儿子,所以他们蒋家有四房。蒋百里是二房这一脉的,他的祖父叫蒋光煦,是非常有名的藏书家,家里的藏书大概有十多万卷,后来被太平军烧毁,蒋光煦因为太悲伤吐血而死。
蒋方震
蒋百里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里面,他虽然没有直接受到祖父的熏陶和影响,但是这种家族的文化背景、家族的文化渊源为他后来成长为一位传奇人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看出,蒋百里和蒋介石有一定的血脉渊源,但不是很近,2000年前的东汉时可以肯定是一家,但至少从五代(距蒋百里、蒋介石时期近1000年)开始就不是一个祖先了,所以也谈不上有什么亲戚关系。
蒋百里,民国时期三个半军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