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时为防止再度复辟顺便将溥仪赶出皇宫

史海撷英 2024-11-04 21:15:53

溥仪的一生堪称传奇,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算是把一个新旧时代变换的所有辛酸都感受了一番,一辈子大起大落,经历的事情足够多,到最后他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可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溥仪还是和大多想要握住皇权的皇帝一样。

经历过很多起起落落之后,最终溥仪还是从紫禁城走出去了,只是在这些经历中,写满了溥仪前半生的不甘心与失落,同时也为溥仪的后半生埋下伏笔,也许在皇权面前,确实鲜有人能够逃得过命运的捉弄。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溥仪仅仅当了不到三年的皇帝,就被迫颁布退位诏书,当时溥仪也许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就连退位诏书都是隆裕太后协助溥仪签订的,当时的溥仪还是一个孩子,他似乎不明白以后自己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

好在这次虽然溥仪退位了,但是民国政府与清廷签订了优待条件,允许溥仪以及他的家人继续住在紫禁城中,过着属于自己的小朝廷生活,不过前提条件是溥仪等人不允许与外界接触或者试图重新成为皇帝。

原本按照这样的安排来看,溥仪的生活还是不错的,至少荣华富贵是没有问题,再加上不管是后来的袁世凯还是黎元洪等人,对待溥仪的态度都还不错,因此溥仪一群人这个时候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张和

奈何后来有人想要利用溥仪实现复辟,比如张勋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想利用溥仪实现复辟大业,而当时的溥仪,也不知道复辟是什么意思,只是听说自己可以继续当皇帝,就答应了下来,结果这次复辟完全就是一个闹剧,溥仪仅仅当了12天皇帝,复辟就失败了。

复辟这件事情,可以说已经是触及到民国政府和清廷当初签订的优待条件原则问题了,不过当时民国政府太忙,也没有时间来管这一切,溥仪和他的家人们继续在紫禁城过着和从前差不多的生活,一次复辟似乎对他们没有太大影响,这也让溥仪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复辟其实是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瞬间承载着王朝兴衰、帝王命运的交汇点。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5日上午,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发生了意义深远的事件,溥仪,即末代皇帝,被宦官叫醒,告知冯玉祥派人逼宫,限清室全体人员三小时内离开紫禁城。

民国十三年(1924年)的11月5日,清室内已无朝政之权,但溥仪作为皇帝,仍然在紫禁城中生活,安享皇宫的富贵。然而,这一天,他被宦官叫醒,世界瞬间崩塌。溥仪习惯了晚睡晚起的生活,但他在清晨被告知,冯玉祥已经下令逼宫,要求所有清室成员在三小时内离开。这个消息无疑对溥仪来说如同晴天霹雳,慌乱与不安顷刻间涌上心头。

冯玉祥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将领,掌握着实际政治权力。尽管清朝早已灭亡,但仍有满清遗老密谋复辟,宣统复辟便是其中之一。冯玉祥认为只要溥仪在皇宫,这种可能性就存在。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他决定驱逐溥仪,让革命得以顺利进行。

爱新觉罗・溥仪

通知来得如此仓促,只给了三个小时的时间,让紫禁城内的人措手不及。溥仪大惊失色,只能派人拖延时间,一边匆忙地收拾物品。宦官们急忙打包,这些紫禁城的长期居住者此刻陷入了无法拯救的困境。

鹿钟麟,未来的“办街道工作的专家”,在清室代表内务府大臣绍英、爱新觉罗・宝熙的带领下,查看了永寿宫。他的到来标志着紫禁城生活的终结,宫廷格局的改变。

冯玉祥决定对各宫殿暂予查封,以确保宫中的物品得到有效保护。大门、窗户全部贴上封条,由京畿卫戍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负责带队执行。这个举措保障了紫禁城内各宫殿及其珍贵物品的安全。

冯玉祥的军队下令让留守皇宫的宦官和宫女自谋出路,但大多数这些人自幼进宫,毫无生存能力。他们突然失去了依靠,宫女或许还能嫁人,但宦官基本上变得无依无靠,面临着未知的人生挑战。

为了防止有人私自带走宫中的物品,寿康宫的宫女们在走出神武门时都经过守卫人员的检查。这是为了保护紫禁城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产,确保它们不会被私自带走或破坏。

敬懿太妃和荣惠太妃在溥仪出宫后18天才离去。她们都是同治朝的妃子,经历了八国联军的战乱,因此对冯玉祥的举动并不感到震惊,坚定地面对着这场历史巨变。

在出宫之前,溥仪为宫女和宦官们准备了遣散费,以帮助他们开始新的生活。每位宦官可以获得10元,而宫女则为8元。这虽然是溥仪的一点心意,但对于这些失去了宫廷生活的人来说,面对外界的世界依然充满了挑战。

最终,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5日,紫禁城内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事件,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封建王朝的覆灭,也让人们深刻反思着宫廷内外的兴衰沉浮。这一刻在历史的记忆中闪烁着光芒,永远不会被遗忘。

这一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不仅标志着清朝的终结,还反映了封建帝制的衰落。下面将对这一事件进行评论和深入思考。

首先,这一事件背后的政治背景十分复杂。冯玉祥作为北洋政府的关键人物,扮演了驱逐溥仪的关键角色。他的动机是清室遗老密谋复辟,认为只要溥仪在皇宫,这一可能性就会存在。这个动机反映出中国当时政治的混乱和动荡。尽管清朝已经灭亡,但封建势力和满清的遗老们仍然试图保持他们的权力和特权。冯玉祥的举动可以被视为一种政治手段,以确保中国走向更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道路。

爱新觉罗・溥仪

其次,这一事件突显了溥仪的命运多舛。作为末代皇帝,溥仪一生经历了极大的变迁和磨难。他在幼年继位,但却在早期就失去了实际的统治权。被驱逐出紫禁城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节点,但也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瞬间。这个年轻皇帝不仅失去了皇位,还失去了宫廷生活和尊严,被迫适应外界的世界,这是一场生活的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这一事件也突显了紫禁城内众多宦官、宫女等宫廷工作人员的窘境。他们自幼进宫,一直依附于皇室,失去了宫廷生活后,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溥仪为他们准备的遣散费,虽然有一定的善意,但对于这些人来说,重新融入社会依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个方面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于底层宫廷工作人员的依赖和剥削,也引发了社会问题,如失业和社会边缘化。

此外,这一事件还让人们思考历史与文物的保存。冯玉祥的决策,尽管旨在推动革命,但也引发了对紫禁城内珍贵文物和历史遗产的关切。封存各宫殿,封条贴满大门和窗户,表明了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保存,成为后人的历史见证。

最后,这一事件也呈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虽然这一事件发生在百年前,但它的影响仍然可以在今天感受到。中国已经走向了不同的政治和社会道路,但历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点,它教导人们珍惜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反思权力滥用,以及封建制度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

总之,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它反映了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复杂问题。这一事件引发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权力、封建制度和文化遗产的思索。它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永不会被遗忘的记忆。

要说溥仪是怎么离开紫禁城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被冯玉祥直接赶出紫禁城,溥仪一家人落魄离开,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回家看看,多年以后,当溥仪买了门票踏入紫禁城时,也许他感慨万千,也许他内心五味杂陈,可他无力改变这一切,因为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0 阅读:20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