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毛主席、白求恩救过的老红军,是怎么培养出雷锋的?

上海女神街访 2022-10-02 08:48:34

1939年10月,日本华北方面军集结了2万重兵进攻太行山,在黄土岭和八路军狭路相逢。

日军指挥官名叫阿部规秀,不久前还接到调令去天皇身边当侍从武官。

为了带着军功回去,这一仗他发狂似地对根据地展开了烧杀劫掠,不计伤亡地想吃掉八路军指挥部。朱德、彭德怀、聂荣臻、贺龙还有杨成武,眼睛也死死地定在了这个小小的黄土岭上。

不过,这些后来威名赫赫的元帅和将军,都不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

一名刚从黄土岭战场被抬上担架的小战士,正苦苦请求医生不要截掉自己的左腿。

他是杨成武独立团的兵,就在刚刚突袭日军时,一发滚烫的弹片刮过了他的左小腿脓肿还在恶化,为了保住他的命,医生准备给他截肢了。

就在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洋大夫正好路过,小战士一眼就认出了这是当初给他讲过课的白求恩。

白求恩正好听到了医生要截肢的建议,看了看他的腿说:“孩子才17岁不到,没了腿可惜了,手术我来做,我要保住他的腿。”

手术很成功,这位小战士最终保住了左腿,可惜的是白求恩大夫却在那场战斗的另一个手术中感染,在五天后牺牲。

这位被保住了腿的小战士叫余新元,他记住了白求恩牺牲前跟他说过的话:“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向前冲,决不后退!”

相比我们以前聊过的那些开国将帅,余新元只是个“小人物“,谈不上有什么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

但他的一生,却见证了我们过去一百年里几乎所有的“名场面”。

一方面,他和许多“大人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他13岁时,因为教员在他村子里说的一句话,他参加了红军。参加抗战后,他让白求恩治过腿,也和“狼牙山五壮士”并肩作战。

平型关、百团大战、保卫延安、辽沈战役,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场面,他几乎每场不落地都参加了。

在和平年代里,他的传奇还在继续。

他在当地方干部后不仅带着群众抗洪救灾,还曾经送过两名青年报名参军,这两个人一个叫郭明义,一个叫雷锋。

美国有个电影叫《阿甘正传》,讲的是男主角阿甘一生经历了越战、中美建交、美国反战运动和民主抗议。

相比电影里的“阿甘”,余新元一生遇到的大场面要波澜壮阔得多,而且最重要的是,阿甘是虚构的,而余新元却是真实的传奇。

2015年抗战胜利大阅兵时,当电视镜头扫过“抗战老兵”车队时,余新元那个标准的敬礼,还让不少人感叹这位百战英雄,就算92岁还是精神抖擞,豪气不减当年。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不平凡的平凡人——余新元。

在甘肃静宁县的界石铺,一直有个“谐音梗”的传说。

1935年10月,教员率领红一方面军血战腊子口,在六盘水穿过蒋校长三十万大军的包围,来到了这个西北小镇。

一看战报上的地名,蒋校长大为震怒:这地方叫“界石铺”,那不是我的名字吗?居然让红军给占了?

碰巧,教员也想到了这层,他笑着在街石上连跺三脚说:“我们踏上了蒋介石的脊梁骨,再用劲一踹,他就要趴下了。”

打了胜仗后,教员心情大好,住在界石铺的18天里常常给乡亲们演讲,其中有个放羊的13岁小男孩,一有空就挤在人堆里,听教员给大家讲课。

这个小孩就是余新元,那个时候,他还叫吕新院。

教员湖南口音重,余新元年纪也小,那些“土豪”、“分地”的大词很多都听不懂,可当他听说,红军为穷苦人打天下,要去打倒那些骑在大家头上的恶霸时,余新元的眼睛都亮了。

在生命中的前13年,余新元是不折不扣的“穷苦人”。

1923年11月7日,从余新元出生时起,家里人就不断告诉他:咱们祖祖辈辈都是给地主扛活的命,什么样的苦都得学会咽,什么气都得学会受。

父亲说:“咱们穷人啊,生来就是遭罪的命”。可就连这样的“命”,很快也没了。

红军来的4年前,镇上又来了伙土匪。

本来,土匪们只是像往常那样抢大家的粮食、牲口,可偏巧那天土匪看到了余新元的母亲年轻俊俏,当着丈夫和儿女的面,就跟饿狼一样地母亲扑去。

母亲不堪受辱,抱着一个筐子跳了井。等土匪走后把人捞出来时,只见母亲的尸体还紧紧抱着全家最后的一点财产 —— 25个鸡蛋。

父亲悲痛欲绝,从此再也没吃过鸡蛋,也没再娶妻子。

母亲死后没多久,当地又赶上灾年,在县官和地主的层层剥削后,家里断了粮。余新元的3个妹妹里,2个先后饿死,1个被迫送人。

而为了生存,余新元只能忍着痛苦和仇恨,给迫害自己一家的地主放羊讨碗饭吃。

就在余新元自己都快认命时,头戴五角星的红军出现了,他们和余新元见过的兵都不一样:

这群人不仅不拉壮丁,不抢女人和粮食,还总给老乡们挑水干活,送衣服被子。

他们一到村里,那些欺负人的地主老财个个吓得不敢出门,可对待余新元这样的穷苦人,他们又是当朋友一样看待。

更让余新元印象深刻的是,那个被战士们称为“毛主席”的男人,总站在他面前说,我们穷人要一起斗地主,分田地。

他不仅说了,而且还奋力挥舞着手臂,说得理直气壮,慷慨豪迈。

短短十多天的相处,余新元就认准了一点:教员和红军是自己的大恩人,自己这辈子都跟定了这支队伍!

趁着一天深夜,余新元告别了父亲,悄悄赶着地主家的200头羊,追了几十里地才赶上了红军的队伍,成为了红一师的一名小战士。

团政委给他起了个新的名字——余新元,一个是免得他家人遭恶霸的报复,另外也寓意着“新生”。

刚参军3个月,余新元就赶上了胡宗南大军围剿,参加了山城堡战斗。

在余新元的印象里,打仗就是当官的举着手枪,对下面的士兵喊“给我上”。

可当战斗打响后,全连最先顶着密集炮火冲上去的,是连长、指导员和队伍里的党员。

敌人的攻势非常凶猛,很多战友刚上去就被打倒,但年纪最小的余新元,始终被战友们挡在了身后。

经过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余新元一次次跟着大家冲上去,前面的战友倒下,他就捡起他们的武器和弹药,踏着他们的脚印向敌人冲去。

慢慢的,他从当初被大家挡在身后的小孩,长成了可以冲在最前面的战斗主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余新元的部队从山西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9月下旬,余新元的部队来到了河北涞源县一个叫平型关的地方。

首长跟大家说,对面的这伙日本鬼子叫板垣师团,号称“钢军”,这群鬼子打仗凶猛,余新元的部队刚打了他们一个埋伏,这伙人就重新集结反扑了上来,双方在阵地上不断拉锯,经常打到弹尽粮绝,还要拼刺刀再打个你死我活。

更狠的是,这伙日军坚决不投降,有个八路军副营长抓了个半死不活的日军俘虏,没想到俘虏刚喘过气就狠狠地咬向他的耳朵。

还有个通信员掏出纱布准备为日本伤兵包扎,那个伤兵却扬手拔出刺刀杀害了通信员。(电影《太行山上》第20分钟后有基本一样的场景)

对这伙敌人,余新元下手毫不留情,他和战友们昼伏夜出,不断用袭扰把敌人骗进包围圈,先用手榴弹和机枪开路,子弹打完了冲进去肉搏。

有次180多个鬼子想躲进山洞顽抗,余新元就和战友搬出缴获的炸药,把山洞直接炸塌。

八路军的游击战术让日本人非常苦恼,他们找来了被誉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

此人很懂游击战,他的部队也学会了小股出击,还用拉网扫荡、疯狂屠村的方式切断八路军的补给和援助。

为了消灭这个劲敌,余新元的部队在黄土岭展开了埋伏,在这场战斗中,阿部规秀被一炮炸死,成了日军在中国战场被击毙的最高将领。

只不过,余新元却在战斗中受了重伤,然后有了故事开头白求恩做手术的故事。

上手术台时,余新元的伤腿已经非常严重了,不仅小腿上的肉基本都被炸飞,化脓的地方一直蔓延到大腿上。

白求恩用手术刀一点点地割掉溃烂的腐肉,把消炎药涂在纱布上,然后伸进余新元的伤口不断来回拉扯,反复消毒。

因为没有麻药,余新元痛得好几次几乎要晕过去,豆大的汗珠把床单都打湿了,但为了不打扰白求恩,余新元始终没掉一滴眼泪,没喊一声疼。

重新上药后,余新元的腿果然好转了,当他想要再找白求恩大夫当面道谢时,白求恩却在给他的副营长梁金彪做手术时伤口感染,已经牺牲了。

带着“白大夫”那句“绝不后退”,余新元重返了抗日战场。

1941年秋天,已经是副排长的余新元接到了上级命令,率领战斗小组在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展开阻击。

按照部署,全团各单位四下分散,遇到路过的日军就展开分段阻击,让敌人每前进一步就要碰一颗硬钉子。

在余新元隔壁的7连有几位战斗英雄,就是我们熟知的“狼牙山五壮士”。

余新元遇到的情况,和“狼牙山五壮士”差不多。他的战斗小组一样只有5个人,每人出发时5发子弹,47枚手榴弹,打完的弹壳还得回收,反复用六七次才报废。

除了每天二两小米,别的物资一概没有,补给全靠从鬼子手里抢。

战斗开始前,余新元知道自己武器没鬼子的好,除了沿途收集敌人的弹药外,还专门选了个在山坡上的破庙当阻击点,从周围搬来了一大堆石头,把庙围了起来。

没多久,1000多人的日军扫荡队朝着破庙走来,等敌人走到眼皮底下时,余新元带着战友突然抛出滚石,砸死了好几个冲在最前面的鬼子。

趁着敌人阵型乱掉后撤时,大家果断开枪,又打死了好几个敌人。

因为山路陡峭,死了好几个人后,鬼子一时没摸清虚实,每次都派出小股部队想来偷袭,结果被余新元用手榴弹、“石头炮弹”全面开花,把鬼子打退了12次。

可时间久了,鬼子终于发现山上只有几个人,八路军的大部队没在附近,他们开始放心大胆地展开队形,搬出重炮狂轰滥炸,想把这个面前的阵地扬了。

在这样凶猛的攻势下,余新元又打退了几次鬼子的冲锋,可是当敌人发起第20次进攻时,大家都已精疲力竭。

第一轮炮火轰来,战友张连第的头骨就被打掉了半个,余新元一把将他另一半头骨用绷带扎住。不一会,战友袁根成胳膊断了,冯正祥负重伤。

有个叫张祥的战士被炮弹炸中,朝着余新元喊:排长,我不好了,我腿不行了。

看到敌人不断围上来,心急如焚的余新元朝着张祥大喊:腿不行,还有手!

张祥说:我.....我不行了。

跟敌人杀红了眼的余新元近乎残酷地喊:我不管你行不行,阵地不能丢!

听到这里,张祥忍着剧痛又搬起石头向敌人砸去,等鬼子退回去时余新元走近一看,张祥的双腿已经被炸掉了,身上好几处伤口血如泉涌。

在弥留之际,张祥躺在他怀里说:“副排长,我能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现在就介绍你加入!”

“清明节,能不能替我到父亲和哥哥的坟前上根香、添把土?”

“只要我活着,我替你去!”,想了想张祥被鬼子杀害的亲人,余新元含泪答应。

张祥满意地笑了笑说:“告诉我姑姑,我是为抗日死的.......”

听到这里,余新元再也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他拼命点头说:我答应你,你为抗日而死,你是光荣的!

可是张祥已经倒在了自己坚守的阵地上,闭上了双眼,再也听不到回答了。

没多久,鬼子又冲了上来,唯一能动弹的余新元抱起一块石头向敌人砸去,但他刚探出战壕,一发子弹打进了他的胸口,余新元晃了晃后,从悬崖边摔了下去。

幸运的是,那发子弹没有夺去余新元的生命,他摔下去时被挂在了半山腰的石台上,不久后被战友发现,带回了根据地住在老乡家疗伤。

余新元养伤的地方,是村里一个叫王义珍的老奶奶家。

王义珍是根据地里再普通不过的一个老百姓,在记载里,我们甚至找不到她的家人都去了哪里?

可能查到的是,王义珍就像亲娘一样地对待余新元。

村里没了粮食,她就把自己攒的钱全换成小米,把重伤的余新元抱在自己怀里,一口一口地给他喂小米粥。

难得有了个鸡蛋,王义珍也会把鸡蛋蒸好,吹凉,再一口一口喂给余新元。

靠在老奶奶的肩上,吃着小米粥和鸡蛋,余新元的枪伤居然奇迹般好了。在好几次昏迷的半梦半醒时,余新元都觉得自己回到了小时候,躺在了妈妈的怀里。

渐渐地,他把对王义珍的称呼,也从“王大娘”改成了“娘”。

伤愈归队后,余新元在南泥湾跟朱总司令和教员一起扛过开荒的锄头,抗战结束了,他又重新拿起枪,跟着部队在大山里带着胡宗南绕圈子。

但每次他得了奖,总是忍不住要从大老远外跑回王义珍家里。

当上“抗日战斗模范”,余新元捧着奖励的袜子和毛巾,一进家门就喊:“娘,我当时模范了!这是孝敬您的奖品。”

1948年,解放军挺进东北和国民党决战前,部队又路过王义珍的村子,余新元揣着攒下的20块大洋跑回了老妈妈家。

几年没见,王义珍已经70多岁了,当她颤巍巍地打开门时,却想不起面前这个战士是谁。

余新元想到这次去了前线,说不定就没办法回来看娘了,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哭着跪下喊道:“娘,我是您一口汤一口饭救活的人啊!”

听到这里,王义珍眼睛亮了,抱着余新元摸了摸头,用苍老的脸贴在余新元的胸口,两个人的泪水流到了一起。

在集合声中,余新元一步一回头地出了村子,据余新元回忆,等他打完仗想回来找王义珍时,双方再也没联系上。这是自己最后一次见到“娘”了。

在辽沈战役前线,余新元的右脚掌被炸断了。

从13岁参军开始算,余新元参加过平型关大捷,打过百团大战,在黄土岭和狼牙山狠狠爆锤过敌人,又一路转战东北。

这个年轻人才26岁不到的生涯里,走了几万里的征程,打了500多仗,浑身7处重伤,记录了无数的艰辛、传奇和光荣。

对一个战士而言,在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不能再上战场,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就在这时,一个叫田儒文的小护士,把郁闷的余新元拉进了新的生活里。

余新元在医院养伤时,田儒文总是一边给他护理,一边求他讲各种打仗的故事,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都在心里种下了爱情的种子。

在那会,“爱”字总是很难说出口,终于有一天,余新元用80年前特有的方式对田儒文表白:“我看你挺好的!”

田儒文也用了同样的方式回答:“我看你也挺好的!”

这话刚一说完,两个人四目相对,一瞬间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意。可余新元还是小心翼翼地问:

“我浑身刀枪伤,跟了我,你是要遭罪的!”

“我身体好,我可以照顾你!”

“你不怕?”

“跟着你,我什么都不怕。”

于是,在寥寥数语、一床棉被还有2块钱的喜糖下,这两个年轻人就这样开始了后半辈子的相互陪伴。

在组织的安排下,余新元来到了辽宁省辽阳市,在兵役局当政委。在解放后的十年来,除了征兵的工作,余新元还带着大家修水库、抗洪,过上了紧张的建设生活。

1959年的冬天,余新元跟往常一样回到兵役局,门口一个小青年看到他的中校军装,忽然从凳子上站起来,睁大眼睛问:“您是管征兵的首长吗?”

余新元突然想起来,昨天秘书跟自己说过,有个叫雷锋的青年工人,从弓长岭的工厂走了20多里山路,一直等在兵役局门口,非要闹着当兵。

看来这个年轻人,就是雷锋了。

余新元管的就是征兵,他一打量就知道,雷锋的身高和体重都不达标,于是老老实实跟他说:“你个头不够,长一长再来吧!”

谁知道雷锋说:“我不管够不够,我这回一定要当兵去!”

旁人觉得很奇怪,雷锋是鞍钢矿山的工人,正经八百的超级大厂,而且他还是生产标兵,每月30多块钱的工资。

相比之下,当时的部队一边要防着美蒋匪军的空袭,一边要警惕北边苏联挑事,不是在前线的深山老林备战,就是在后方玩命操练,也挣不到多少钱,像余新元这样的军官、老革命,时不时还得吃野菜充饥。

余新元就问:你为什么非得去当兵呢?

雷锋答道:我要为人民服务。

“在后方为人民服务,也是一样的”

谁知道雷锋毫不客气说:“要是真的一样,为什么还得分前方后方?”

这番话把余新元呛住了,这小伙子还挺有个性啊。

第二天,雷锋又跑了20多里来了兵役局,手上还带了个行李箱,一见到余新元就说:“首长,我带着全部家当来了,要是你不送我去部队,我就在你这‘当兵’了!”

雷锋没有开玩笑,他还真就天天在兵役局扫地、擦桌子,看到谁有什么活要干,他就上去抢着干,谁都拦不住。

余新元也被他的热情感动了,既然暂时没法送他当兵,那就先带他回家住下,慢慢再说吧。

回到余新元家里,雷锋还是啥活都要抢着干,全家人都很喜欢他,田儒文还专门做了当时很难吃到的菜包子,给雷锋改善伙食。

看雷锋吃得很开心,余新元随口问了句:出来这么久,家里人想不想你啊?

听到这,雷锋吃菜包子的嘴停住了,余新元没发现这个细微的变化,继续问:家里人同意你去当兵吗?

雷锋把菜包子放在了桌上,哇的一下泪水就涌了出来,他边哭边说:我没有家人,我是个孤儿。

原来,雷锋的身世和余新元异常相似。雷锋的父亲被鬼子打死,哥哥和两个弟弟在灾荒时饿死和病死了,就连母亲也因为被地主侮辱,悬梁自尽了。

雷锋边哭边说:是毛主席和解放军救了我,所以我最爱毛主席和解放军,我一定要去当兵,余叔叔你就帮帮我吧!

余新元这才明白为什么雷锋那么想当兵,原来他和自己一样,都是受尽压迫的苦命人啊!

想到这里,余新元决定破个例,一定要把雷锋送去部队。

因为雷锋体检差了一点,余新元就让他先去军用被服厂,给那里的军人们打打下手。雷锋一进厂里,很快就学会了缝补手艺,一个人一天缝补了63套军服,比正式工人干得还多。

厂里的参谋就跟余新元说,这个孩子多能吃苦啊,就送他去部队吧!

有了那么多战友的支持,余新元心里有底了,他找到给雷锋做体检的吴春泽院长,再三恳求吴院长能破例给雷锋签下“合格”的意见。

余新元恳切地说:雷锋这孩子瘦小一点,是在旧社会吃了太多苦,等去了部队多锻炼锻炼,他准能强壮起来。

吴院长也明白,余新元跟雷锋非亲非故,“走后门”纯粹是爱惜一个好兵苗子,但他是个很坚持原则的人,还是一板一眼地说:那是以后的事,我只能对眼前的雷锋负责。

余新元还是不肯放弃:上级说的合格,是身体和心理都要合格,雷锋政治上非常过硬,至于身体,他还在长个子的时候,总会达标的。如果上级追究起来,责任由我来负!

吴院长终于点了头,雷锋也成了市里最后一个穿上军装的士兵。

1960年1月8日,在余新元家住了58天后,雷锋即将踏上去部队的火车。余新元和儿女们给雷锋置办了各种日用品,田儒文一大早起来,给雷锋做了丰盛的饭菜,让他带在路上吃。

快2个月的相处,雷锋已经成了家里的一员,看着孩子要出发了,田儒文首先掉了眼泪。

一看到这个场景,余新元赶紧说:你这是干什么?孩子去当兵是光荣的事,咱都得高高兴兴的,可说着说着,余新元自己眼睛也热了起来。

雷锋在站台上捋了捋军装,对余新元说:首长,让我叫您一声爸爸吧!随后,雷锋抬手一个敬礼喊道:爸爸。

然后雷锋转过来,对着田儒文也喊了声妈妈,然后深深鞠躬,眼泪打湿了站台。

余新元当时只知道自己给部队送了个好兵,却没想到雷锋后来会成为全国人民一起学习的楷模。

在雷锋的日记里,还记录了两人的一次重逢。

1960年11月6日晚上,余新元在单位加班,趴在办公室睡着前还看到了报纸上关于雷锋的新闻。

晚上迷迷糊糊的时候,听到雷锋的声音在叫他。他一睁眼,看到这个“儿子”就站在自己面前!

雷锋自己回忆说,他们这对“父子”聊了几句家常之后,“爸爸”余新元跟自己说的最多的,还是“好好工作”,把“力量献给党的事业”。

很不幸的是,1962年的8月15日,雷锋下车给战友指挥倒车时,车轮打滑,碰倒了一根木头柱子,这根柱子打到了雷锋左太阳穴上,在送医不久后,雷锋牺牲了。

雷锋牺牲那天,余新元全家人都难受得没吃饭。

1977年,又是鞍钢工厂,有个叫郭明义的小伙子也来找余新元,说自己想参军。

郭明义当时的体检和政审都合格了,因为他最尊敬的人是雷锋,听说雷锋是余新元送去当兵的,他就想找余新元报名,跟着雷锋的足迹去部队。

就这样,余新元亲自把他送上了参军的火车。

在部队,郭明义是了不起的好战士,复员去了工厂,别人不想干的脏活累活,郭明义都抢着干。

他先后干过司机、团支书、宣传干事,甚至还干过统计和翻译。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郭明义总是能干一行、精一行。

此外,郭明义还把大量收入用在资助贫困儿童上,平时经常无偿献血,用行动践行了“雷锋精神”,在2010年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而余新元,则凭着独到的慧眼,为中国培养了两代的英雄模范。

虽然余新元用尽办法把两个“干儿子”送去当了兵,但在亲儿子余锦旗找自己说情,想走个后门参军时,余新元反倒一口拒绝了。

余新元跟儿子说,国家让你上山下乡2年,你在农村还没干够时间,怎么可以提前离开?说什么也不肯开这个后门。

一直拖到第二年,余锦旗才靠着自己的努力被部队选上,分到了最艰苦的二炮装甲兵部队。

儿子想申请换个舒服点的兵种,余新元再次拒绝,部队生活的艰苦让儿子一度恨起了自己的父亲。

直到有一天,儿子收到了余新元寄给他的一封信:

“你现在20岁,正是锻炼的时候,我希望你能干好,你是一个军人,我不希望看到你逃避困难!”

当时正是备战最紧张的时候,许多军人都可能随时上战场,余新元却对儿子说:“即使要为党和人民献出生命,也要勇敢地冲上去”。

到这时,儿子才开始理解了父亲。

在旁人看来,余新元的做法是不近人情,还总把党和人民这种大词挂在嘴上,有点像沽名钓誉。

可了解余新元的生平就知道,从小时候参军到现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件件非常具体的工作,一个个非常具体的人。

这个工作可以是打鬼子、打反动派,也可以是修水库、抗洪,送雷锋他们去当兵;而这个“人民”里,有帮自己疗伤的王大娘,送丈夫儿子来队伍打仗的根据地妇女,还有省下粮食也有运到前线的民工们。

这些工作和人,构成了余新元的一生,是他最大的快乐和精神支柱,他是想把自己这份快乐分享给儿子。

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父爱。

到了晚年,有不少人想请余新元讲讲自己的英雄事迹,但余新元去了现场,讲的也总是别人的故事,不爱多提自己的功劳。

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看着普普通通的老人,他见过的大场面,他打过交道的人物随便拿出一个,都够别人吹一辈子。

2015年,国家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工作人员在档案里找到了余新元的资料,邀请他参加“老兵方阵”。

穿上当年的军装,和其他老战士一起沿着长安街,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走过天安门。

在直播镜头里,余新元用力抬起了已经不再灵活的右手,军礼坚定有力,目光深邃地看着面前的群众。

在事后接受采访时,余新元说:“我这个礼敬给抗日战争牺牲的先烈们,我是代表抗日战争牺牲的先烈过天安门的。”

说话间,已经99岁的余新元,神态又恢复了当年的神采,仿佛准备再上一次前线。

0 阅读:43

上海女神街访

简介:上海本地真实街头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