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利:阴阳与道的等同关系就是阴阳与日月与道的关系

扬胜利问道 2024-06-02 02:32:28

老子在其《道德经》第25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在这里“反”和“复”,“归”,与“周行”同义。都有循环的意思。“周”是一个圆圈,是循环往返的意思。“周行”即循环往返的运动。“周行而不殆”是说“道”的循环运动永不停息。在大千世界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周期性变化的物象无疑就是太阳。

世界汉字节创立者张胜利近照

太阳是原生形态的“道”。我们再看看《易·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传》或《周易·系辞》。它是今本《易传》的第四种,他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一阴一阳的相反相生,运转不息,为宇宙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这就是道。继续阴阳之道而产生宇宙万事万物的就是善,成就万事万物的是天命之性,亦即道德之义,有仁德的人见此性此道,即认为是仁。聪明的人体察此性此道,就认为是智。百姓日常受用,所以君子之道能含盖万有,为万物之根,而知之者却很少呀!君子之道显现之仁道是可以见之于实行的。

世界中医日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自汉代以来,古代易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一命题有不同的解释。但无论怎么解释,在孔子及其后儒学者们心中,是侧重于本体的主体意义,强调人对于道的主体性。认为道本体是人生价值的终极依据,是道德价值的源头。“道”本体在人生中的贯彻就是“德”。“德”作为价值意义的本体,源于天道。故而孔子说:“天生德与予。”“德”的本体意涵就是“仁”,“仁”也就成了孔子的一个最重要的本体论范畴,而“仁”通过“礼”得以实现。就这样,孔子通过本体论的思考,得出了“道——德——仁——礼的思想框架。同样一个本体论,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形成的哲学思考必将不同。

世界中医日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一阴一阳之为道”这句话它的原始发生点在哪里?我们从话思维来解释,既不同于易学家,也不同于后儒,他们都是看到了果实忘记了种子。想是后面为自己果腹的事情。实际上,太阳朝出夕落,巡行于阳界和阴间,自然造成白昼与黑夜的交替。所以有关阴阳互相转化和互相依存的哲理,首先应该来自于永恒运行不息的太阳给予的启示。把太阳这种运行的法则被抽象成了一个“道”字。阴和阳不就是二元对立的初型吗?我们再看看阴阳两字的含义吧。阴最早见金文,原属形声字,本义为: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也就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与“阳”相对。在《汉字简化方案》中,用“月”(与日相对,表示没有阳光)代替繁体楷书字行中的“侌”(即右半部分),意思是天空多云,没有阳光,变成了会意字“阴”。

世界中医日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阳”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会意字兼形声字,其本义为山南水北朝向阳光的地方。“阳”是太阳的符号,“阴”本来也与太阳运行相关,后来借用为月亮的符号,所以阴阳与道的等同关系就是日月与道的关系。太阳和月亮的这种周期性运动的规律启示先民们从纷纭变化的大自然现象中寻找永恒的规律——“道”。问题来了,为什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不是一阳一阴之谓道?这是一个次序的问题。①有人这样解释,日往月来,寒暑交替,这是天地间的最普遍的法则,注意是“日往月来”。日往月来就是白天和黑夜轮换。

寒暑交替就是夏天和冬天交替,春天和秋天轮换。在古人看来,无论怎样变化,到头来都是一个循环,天阳地阴,天尊地卑,古人主张尊者要“下”卑者,即谦逊的对待卑者,尊重卑者,以便发挥卑者的积极性。人类发展历史是先经历过母系氏族的时代后到父系氏族的时代。把阴放在前面也就顺乎自然了。②有道家讲人在出生的那一刻,识神进入身体打败元神成为身体的主宰,也就是阴生阳。③有人解释说,阴柔孕育阳刚,古人从阳和阴的消长变易之中,发现了“道”的没有奥妙,也就阴阳之间的关系及对立转化规律。最早对之全面阐发赋予“道”本体的论意义的正是伟大的老子。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世界哲学思想纵横(第297回)收录于张胜利哲学思想系列专著《大道汜兮》。

康清浊录音整理 薛金银录制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

清风依旧:

[图片]

0 阅读:2

扬胜利问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