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一世的钟会,最终因糊涂一时命丧巴蜀

邓海春 2021-09-15 16:22:06

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人。他是三国曹魏后期的一名重要的名将,自幼便才华横溢,长大后更是表现出了极为优秀的军事才能,在伐蜀之战中屡立奇功。可惜的是,钟会就是那种军事上的奇才,政治上的低能儿。他缺乏政治头脑,看似聪明无比,最终却以悲剧草草收场。

钟会出身名门,是太傅钟繇之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优越的家世,良好的教育,再加上聪颖的天资,这些都是他的“加分项”。在他七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召见他和哥哥钟毓时。钟会全程对答如流,落落大方。钟毓可就没他那份淡定自若了,史书上记载钟毓见到魏文帝后“见帝惶惧,汗流满面”。到了长大之后,钟会更是苦读兵书,深明韬略,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

景初三年(240),幼主曹芳继位,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一开始二人还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平和的表象。后面矛盾激发,司马懿趁机诛杀曹爽,统揽了军政大权。此后,曹魏内部反对司马氏政权的斗争就从未停止。在司马氏消灭反对派的斗争当中,钟会功勋显赫,也因此得到了司马氏的赏识与提拔。

当时,司马师去世,其弟司马昭接管政权,诸葛诞在淮南举兵反叛,并且得到了东吴的支持,声势浩大。司马昭不甘示弱。亲自率领二十六万大军相迎。可诸葛诞死守寿春,一时之间司马昭竟也毫无办法。就在司马昭一筹莫展之际,钟会献上了自己的妙招:假意留下南边的空当,让诸葛诞误以为有机可乘。趁他们向外奔逃的时候再来一网打尽。同时派人分化诸葛诞和东吴的关系,使东吴撤去对诸葛诞的援助。

司马昭听取了钟会的建议,果不其然大获全胜。为此,司马昭十分赞赏钟会,甚至夸奖道:君真吾之子房也。将钟会比作他的张良,就好像曹操曾经也把荀彧比作自己的张良,从中足以窥见钟会对司马昭的重要性以及他的足智多谋。

景元三年(263),司马昭大举伐蜀。根据史书记载,钟会率领十余万军士分道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入汉中。钟会进入汉中之后,可谓是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其锋芒直逼剑阁。可钟会在这里遇到了“拦路虎”。当时的剑阁由蜀汉的大将廖化、姜维等人重兵把守,再加上粮道崎岖险远,钟会大军迟迟不能攻下剑阁,很快便陷入了进退不能的窘境。这时候曹魏的邓艾就提出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可谓是相当大胆,相当冒进,那就是偷渡阴平,奇袭涪城,直取成都。当邓艾将这个设想向钟会提出后,钟会人前给出的反馈是“将军此计甚妙,可即引兵去,吾在此专候捷音”,人后却讥笑邓艾是个“庸才”,认为他的计谋不切实际。反差如此巨大的两种评价,钟会的阴险和其与邓艾间那汹涌的暗潮可见一斑。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稍微提一下邓艾这个人。他和钟会基本上是一个“调调”的人,属于军事上的奇才,政治上的蠢材。他的下场也和钟会一样令人唏嘘,并且二人的落败都和彼此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回归正题,虽然邓艾的方法十分冒险且并没有得到钟会的认同,但所谓富贵险中求。时年66岁的邓艾仍是身先士卒,越过天险,直驱江油,一路高歌猛进,打败了马邈、诸葛瞻军队,直逼成都,使得后主刘禅仓皇投降。这下可了不得了,邓艾立下了大功劳啊。前面我们已经对邓艾和钟会之间微妙的关系有所提及,现在邓艾功劳之高,与自己进退维谷的惨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怎能不令钟会心生嫉妒。功高盖主,邓艾的高调,加上钟会的“诬陷”,使得邓艾由大英雄变成了阶下囚。

钟会有才,但他的性格是存在很大缺陷的。他为人刚愎自用,且手段阴毒,这些在前面我们都可以看出来。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钟会这个人是充满野心的。对于野心勃勃的钟会,事实上司马昭早就有所察觉,只是一直隐忍不发,默默防范而已。钟会带兵征伐蜀国的时候,司马昭的幕僚就给司马昭提过醒了:让钟会带领十万大军伐蜀,他料定钟会心气高,一定不能让他独掌大权。司马昭对此胸有成竹,进行了缜密分析。首先正因为钟会志向远,心气高,才特意让他带兵伐蜀。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作为主将,有一定的野心和锐气并不是什么坏事。其次,即使钟会有异心,他得不到魏人的支持,也得不到蜀人的支持,实在是不足为虑。由此可知,钟会的悲剧命运其实早已被司马昭握于掌中。

后来的钟会果然有了不臣之心。可他虽然手握重兵,但其割据自立违背了魏国官军的利益,得不到他们的支持;而他残暴坑杀不服从他的魏军将领,更是使得他与其他人结怨颇深,最后在阴谋暴露后,众叛亲离,反被众将所杀。

钟会的悲剧命运固然因为封建政治的残酷,更因为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仔细了解钟会的悲剧命运,其实或许能够给我们许多启示。

1 阅读:1598
评论列表
  • 2021-10-01 21:26

    钟会比邓艾可差远了[吃瓜]

邓海春

简介:热爱传统,思考历史,热衷文艺,品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