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番茄越来越难吃?科学家历时4年研究,发现番茄变了

蝉说春秋 2024-06-24 05:39:03

中国人对番茄的偏爱是刻在骨子里的“疯狂”,我们开发出了大量菜肴,例如番茄炒蛋、番茄牛腩、番茄蛋汤等。

番茄口感酸甜,吃下去直击味蕾,并且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例如维生素C、番茄红素、膳食纤维、钾、β-胡萝卜素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都有不错的效果。

可就在我们享受着番茄的美味时,却意外发现,现在吃进嘴的番茄,跟小时候的味道不一样了!

这是为啥?

其实番茄不是中国本土植物,带个“番”字的基本都是外来物种,例如番薯。

番茄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带,属于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和马铃薯辣椒的关系比较近。

起初,番茄在当地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被“驯化”,即便看着可口的浆果,当地人也不敢吃,因为番茄有毒。

自然界绝大多数生物都演化出了相应的防御机制,特别是不能灵活移动的植物,为了不灭绝,它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例如中国南方城市在道路边大量栽种的夹竹桃,它的茎、叶、花、蜜、汁液都有很高的毒性,3克毒素就能致人死亡。

又或者美洲地区的毒番石榴树,不仅果实有毒,就连它的枝干被燃烧、砍伐时也会产生毒性,甚至下雨天你躲在树下避雨,流经毒番石榴树的雨滴也有毒,可以说,它的毒性遍布树皮、树干、树叶、树液和果实。

番茄体内有龙葵碱,这种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恶心、乏力、想吐等等一系列的反应,严重时甚至会死亡,并且番茄的茎叶也有略带毒性的配糖生物碱。

美洲人误食番茄中毒的不少,但随着“勇士”越来越多,大家发现番茄的浆果在成熟后,毒性会逐渐降低,完全成熟的番茄竟然不含毒性,于是番茄被美洲人大量种植,从观赏性植物逐渐变成果实性植物。

16世纪,随着欧洲人大量踏足美洲大陆,他们也关注到了番茄,最先引进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样的剧情,他们将番茄视作观赏性植物,当地人也没告诉欧洲人能吃。

17世纪初,一位法国画家在描绘番茄时,被红彤彤的浆果吸引,刚开始被“番茄有毒”给唬住了,结果越想越忍不住,或许应了“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这句歌词,画家的情绪在某个瞬间终于爆发,鼓起勇气拿起番茄就往嘴里咬,结果一股带着自然芬芳的酸甜直冲脑门,这美味让画家欲罢不能。

起初,亲朋好友还在担心画家中毒,一连在旁守护了好几天,结果发现画家一丁点事都没有,这事在欧洲一传十,十传百,画家以身试毒破除传言,很快欧洲人民纷纷大快朵颐的吃起了番茄。

中国引进番茄的时间点应该在明朝万历年间,从广东一带开始,起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到了清末民初大家才开始吃番茄。

为什么现在的番茄,没有小时候的好吃了?

小时候吃的番茄,咬下去酸甜爽口,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但现在我们吃的番茄,咬下去居然寡淡无味,口感还非常硬,实在令人不解。

很多人说,现在的番茄是转基因食品,是真的吗?

转基因食品指得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特定生物体中,我们食用的番茄,并没有外源性基因转入,所以番茄不是转基因食品。

为了研究番茄口感变差的原因,中国科学家带领团队组建了一支170人的“品尝小队伍”,历经4年对100种番茄进行实测,最后发现影响番茄口感风味的主要物质是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和29种挥发性物质。

番茄不好吃的原因找到了,那就是现在的番茄缺少了这些“风味物质”。

小时候的番茄可被归类为“软果型”,虽然口感风味不错,但果实较软,不适合长途运输,原先我们对番茄的需求量低,菜市场售卖的番茄基本都是当地或附近农业园供应,所以不存在长途运输现象。

但随着市场对番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量番茄还被做成番茄酱以及各种西餐同样需要番茄,导致番茄供不应求。

那咋办?

原有的软果型番茄,从A城运输到B城就烂了,如果不作出改变,整个番茄市场即将崩溃。

所以,专家研发了更多的番茄品种,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解决运输难的问题,最后研发出了“硬果型”番茄。

硬果型番茄就是如今我们买到的番茄,果实较为坚硬,吃下去寡淡无味,但优点在于耐运输。

根据检测,硬果型番茄的风味营养物比软果型番茄低很多,所以吃下去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归根结底咱们吃的不是一个品种。

现在研发团队正在培育更加优质的品质,努力研发出“硬果型风味番茄”,在保持原有耐运输耐储存的标准后,尽可能提高番茄内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和29种挥发性物质的含量,使其吃起来口感更加酸甜多汁。

0 阅读:19

蝉说春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