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作家|魏学光:龙舟载不动的乡愁

冰海谈小说 2024-04-14 09:12:54

“无龙船,不道州。”少年时,我听老辈人讲,龙船陪伴我从小到大。端午节,扒龙船,是道县人的最爱,抹不掉的记忆,带不走的乡愁。

道县古称道州,乡风悠悠,古朴厚重,曾为府、州治所,今为湘南重镇,襟带两广,屏蔽三湘。每年端午未到,三坊四里,七乡八镇百龙下水,漂满潇水,蔚为大观。

“呛——咚”

“呛——咚”

......

道县境内的潇水河由南至北,从下五洲到鲤鱼坝,十五公里长的河岸,彩旗迎风猎猎,城里城外,万人空巷,万头攒动,大家宛若鸟儿跃进山林一般兴奋,纷纷占据码头、山头、河畔,数十万双眼睛鹰隼似的在河道里搜寻自己熟悉的龙船。尽管溽暑蒸人,但每个人都踌蹰满志,意兴盎然。“呛——咚”一声声锣鼓俨然从远古传来,从天际传来,由远及近,铿锵激昂,回音袅袅,威震四方。此际,读书的放下书包,种地的放下锄头,上班经商的歇业打烊,连常年卧床的老弱病残,都被儿女们背到河边看龙船比赛,实在背不动了,每个碰到的后生都会搭帮背上一程,不管认不认识,在老人面前,大家都是孝子。

端午前二十天,龙船下水,锣鼓喧天,龙舟轻盈若蛟龙跳波,桡手矫健若浪里白条,百多条龙船,数千桡手从早划到晚,将全国唯一以幽深命名的潇水河搅成沸腾的热浪。

六月初一开始比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越聚越多,尤其是初五决赛,全县男女老少,连同外嫁的、打工的、远行的游子全赶了回来,观看龙舟竞赛。潇水、濂溪呈现“烟横古渡双江喧”“画船齐逐万人看”的空前盛景。

我人生最初的记忆,是爬在姐姐的背上紧赶慢赶数十里,从村旮旯赶到人头攒动的江水边。尽管姐姐累得气喘吁吁,恨不得把我这个包袱扔下,单独去看龙舟,但风挡不住我,雨挡不住我,我就是要去,连滚带爬,我缠着姐姐每年一起看龙船,直到我长大,自己单独跑去看龙舟。

从孩童到老人,看什么呢?

看热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仿佛一夜之间,天南地北的道县人全赶到河边,穿漂亮衣服,打扮光鲜亮丽,红男绿女,姑娘小子,正当妙龄,他们成双成对,在盛大节日气氛中眉来眼去、你来我往,缘定终生。

全县上下,举家而出,大街小巷,码头渡口,桥头、山头全是人头。大家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你看我,我看你,正应了那句“道县乃崽一窝蜂”人山人海,眸子莹然,精神抖擞,俨然一道绝美景致。

看龙船。从初一看到初五,大家或坐或站或蹲,选最佳的位置,循着熟悉的锣鼓声,寻找熟悉的龙船,熟悉的桡手。不用多问,不用多看,单凭龙头及颜色就会找得到。道县龙船几乎都与当地的庙、祠堂或门楼一一关联。比方我家东阳坊良田大队,自然是“金龙得胜”龙船,每当我们一群半大小子每人背着一把写着“金龙得胜”的划桨,像背着一把冲锋枪似的凌然傲立,活灵活现;像打了胜仗的将军,昂首挺胸。“道县龙船见头便能知村。”每个龙头对应一个村或族,其他村和族不得混用。这是规矩,千年未破,沿袭至今。我们村东阳坊的火神庙、东阳红门楼、东门进士楼、阳乐田乌龙庙、上关三宫庙、下关护龙庙、状元庙……均保存完好。

爹每年掌龙头。龙头不能乱掌,只有村里占据见多识广、公道正派、威望高、家底殷实这几条的人才有资格掌龙头。

初五正式决赛。爹起了个大早,收拾停当,焚香祷告完毕,领着我风风火火往龙船赶。二十个虎虎生威,粗胳膊粗腿,肌肉呈古铜色的精壮小伙头扎罩帕,腰扎腰带,脚蹬草鞋站成两排等我爹吩咐,安排上船。

爹弯腰拜过龙头,领着一干人马登船启程。爹掌龙头当总指挥,挥红色令旗。哥坐前排压阵听令,叔敲鼓,伯敲锣,本族大哥当舵手。收拾停当,爹令旗一举,叔、伯“呛当”一敲,“哦嗬——”全船一声大吼,龙船箭似的射到河中央,只见爹魁梧的身材渐次矮小,船行至赛道待命。“金龙得胜”号龙船在第一赛道像铁柱似的稳稳站住,只等文昌阁上的发令枪一响,决赛立马开始。“啪——”地一声脆响,决赛的五条龙船像离弦之箭,“嗖、嗖、嗖”直插终点。

爹头顶烈日,半蹲曲坐在龙头下面,左手挥旗指挥舵手和锣鼓手,右手挥旗指挥桡手,有条不紊,成竹在胸。在一百米直道冠军争夺战中,爹瞅准战机,头三十米不紧不慢,压住阵脚,中间四十米稍稍加速,待到后三十米冲刺阶段时,爹腾地呈马步站立船头,左右挥旗,带头扯着嗓子高喊:“划呀,哦嗬”二十位后生,齐攒攒预备、举桡、入水、划水、出水五个动作整齐划一,刚劲利落,二十位后生前脚掌抵船,后腿弯曲,两臂抱圆,呈三角形,连续挥桡、击水、出浆,船飞也似的向前冲击。我手搭凉蓬,朝河心爹掌头的龙船望去,爹左右抡番挥旗,气贯神定;锣鼓居中,叔矗立舟中,抱圆了胳膊猛敲大鼓,大鼓山响,伯居舱中敲锣控制节奏;大哥巍然立于船尾,听鼓下桡,徐疾有度。冲刺时,哥哥一伙后生挥桡如织,挥汗如雨,锣鼓震天,桨劈波斩浪,水花如注,船行如飞……五条决赛船,谁也不甘落后,一条船紧追一条船,咬得很紧,直到最后三十米,五条船都难分伯仲。

倏时,一朵乌云飘来,豆大的雨点瓤泼似的飞溅下来,雨点似弹弓弹子,击打在桡手身上,迷糊了双眼,迷朦了视线,爹沉着冷静,大雨中,只见红色令旗上下翻飞,左右舞动,一切调度自若。“呛咚”“呛咚”的锣鼓声, 羼和着“划呀”、“哦嗬”的号子声,一声高过一声,一浪高过一浪,声浪、水浪浪浪滔天。

“不管暴雨、雷电,只要我们的龙船下了河,上了赛道,就必须冲到终点,哪怕下刀子,也再所不辞……”爹事后给我们讲。冲刺到了白热阶段,桡手挥桡不停,此起彼伏;锣鼓雨点般敲得震天响,舵手眼疾手快,大雨中,大家齐心协力调转调直船头,直涮涮冲向终点。

岸上,“金龙得胜”、“黑虎得胜”、“黄龙得胜”“白虎得胜”、“青龙得胜”……各村各队啦啦队扯破嗓子,摇旗呐喊,一点也不示弱,喊得比桡手还卖力。桡手们听到岸上的吆喝声、呐喊声、助威声,像打了鸡血、喝了烧酒似的,拼命划桨,越划越猛,越划越快。冲在最前面的金龙、青龙、黄龙几乎齐头并进,不差毫分。关键时刻,爹拿出他的撒手锏,令大哥奋力摇舵搬直船头,龙船斜刺里杀出重围,一马当先,率先触点“抢标”。终于,金龙得胜,爹一个猛子跃到水里,把终点竹篱上挂着的半幅猪肉抢了下来,并获得第一名锦旗一面,上岸后,全村人将桡手们抛上天空,欢声雷动,像簇拥英雄凯旋似的团团簇簇,挤挤挨挨迎回村里,狂吃狂喝狂舞,全村人像过大年似的大摆三天庆功宴,大人微醺,小孩打闹乐呵呵,欢歌伴着笑语,意兴盎然,连空气也颤巍巍、醉醺醺,快烧着了。

端午节是道县大节,所有道县人只做三件事:一是年轻男人在河里划龙船;二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包粽子;三是男女老少上街买艾草、菖蒲等风药,煮风药水,喝雄黄酒,祈盼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端午节最大的事莫过于划龙船、看龙船。正是“龙船争渡过端午,好山好水记乡愁。”

正如周敦颐理学传千年,龙腾跃四海,道县人一代接着一代划龙船,从古划到今,划龙船成了道县人的一种念想,是无法褪去的乡愁。夕阳西下,当我们这些游子背对故乡,越走越远,无数次遥想故乡时,龙舟竞渡便镌刻在我们记忆的石壁上,那是乡愁穿越时空,在无尽的岁月年轮里,一圈圈地重复着心头的记忆,缠绵悱恻,无尽无止。

道县人划龙船始于哪朝哪代?没人说得清,道得明,听老辈人讲,至少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端午节赛龙舟,世界龙船看中国,中国龙船看道县,道县千百年来演绎的龙船竞渡,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典,只有开始和高潮,从来没完没了的划,划龙船是道县的大事情。这既得益于道县人古道热肠,生性豁达开朗,每个道县人都觉得,人除了死以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在享受快乐。还得益于道县河网密布,境内蒲水河、濂溪河、洑水、泠水、淹水、泡水等大小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全境。水生云,云从龙。道县人自古崇尚龙舟竞渡,渐渐演变民俗文化。道县人以村落、宗族为主体,以打龙船、雕龙头、竞渡比赛为主线,在每年端午和中秋自发组织,老少妇孺重在参与。活动涵盖节庆、风俗、技艺、竞技、饮食、保健、民间传说等文化内涵。道县人推陈出新,除打传统龙头外,还打虎、凤、猫、鹰、麒麟等造型,色彩明艳,表情萌哒,极尽风雅。

道县龙船古老得如同一部古书,从扉页到落款都精彩纷呈。相传舜帝南巡溯潇、湘两江而下,入道县境,龙船造型幽逸,款款排列,盛况空前。舜帝有感于此,归葬舜陵后,道县人始以龙舟竞赛以表追思。后来,屈子投江,又赋予龙舟赛满腔爱国情。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生于斯、长于斯,出生于端午,道县人以周子为自豪,龙舟赛又添缅怀家乡故人的赤子情怀。

龙舟竞赛盛世华年的象征,但作为真龙天子的皇帝亦有龙颜不悦之时。《道州志》记载,明朝万历二十六年,道州州守韩子祁下令收缴民间龙舟改为浮桥,严令百姓赛龙舟。

道县人天生不信邪。为此,道县人开动脑筋,将象征吉祥喜庆的虎头、凤头、猫头等移上龙舟竞渡,既避皇之讳,又推陈出新,这也是道县新的龙船造型的来历。当年,州官禁赛,我的先祖们在东阳坊,悄悄将其“九龙二虎”11条龙舟移至境内坝塘竞赛,始有“潇江端午静悄悄,人海谁知在北郊。梦里州官浑不觉,九龙二虎动高潮。”的美谈。

好事多磨,明清之际,道县龙舟赛已远近闻名,蔚为大观。

“五月五,龙舟下水打烂鼓”,从此,道县龙舟赛一代接着一代沿袭至今,并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清光绪:“(道州)五月端午,城市龙舟竞渡于东西洲,鼓声喧震,观者如堵”到如今万人空巷,人车塞流,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道县龙舟分龙头、虎头、凤头、麒麟头,船头分别饰有金、黄、赤、白、青、乌、粉红诸色。每一个龙头都有来龙去脉。我所在的东阳坊有15条金龙龙舟,因村里有座供奉火神的火神庙,故龙头为金色。逐一类推,东门村有黄龙庙,阳乐田村有乌龙庙,西洲有白龙庙,所以各村为黄、乌、白龙头船。各坊各村龙舟造型别致,韵味独特。

龙头有张嘴、闭嘴两款,着红、金、黄、白、乌六颜色;虎头着红、黄、金、黑、白五色;凤头有金、银二色;麒麟头着红色。

制作龙头是祖传技艺,我们东阳坊陈家世代传承雕刻龙头技艺。小时候,我看见陈师傅选用上等水柳制作龙头,龙头重15公斤左右,经过选料、砍胚、出胚、合成、雕刻、打磨、裱漆等工序。据当代传人陈兵寿讲,龙头制作难在龙眼,要求双目一致,神威并重。孩提时,我爬在龙头上看陈师傅一刀一式雕龙眼、龙角、龙鼻、龙嘴、龙牙、龙唇,十几个小时眼都不眨,半个月才雕成一个活灵活现的龙头。

道县龙船沿用传统造型,龙船身长18-20米,中间宽1.3-1.5米,抬头翘尾,浑身一体。船中设鼓、锣各一套,尾端辍五色彩旗,挂5米长“关公刀舵”,掌控船向。划船桡片前置的为抽水桡片,长1.26米;中间为鼓卷桡片,长1.05米;后置飞水桡片,长1.4米。各方桡手,统一调配,齐头并进。

打造龙船,要选黄道吉日,选樟木树。砍树前,由长者在树前绕三圈,烧香化纸,杀鸡抹血,放三眼铳,祈求神灵护佑。开始打船叫“驾马”,驾马需杀鸡溅血,所杀公鸡需挑灵童去偷,所偷公鸡必需是七乡八里最凶猛的公鸡,且越飞得高,越跑快的公鸡为妙。龙船至关重要的龙骨也要偷,龙骨树是固定龙船边板的核心和枢纽。砍龙骨树时,故意让树主人知道,主人追偷砍树奔跑的后生家,跑得越快越好,寓意龙船下水会一往无前,穿梭如镖。

龙船打完并未了结,还要进行“倒马”、“落龙”、“搭台祭祈祷”、“打犁头火”、“划阴龙船”、“暖龙”、“点骏”、“摆贺喜酒”等民俗仪式。

“暖龙”仪式感最强。龙船做好,村里长老主事,发贴邀请周边友好乡邻共同庆贺。领帖的村坊喜气洋洋,划着自己的老龙船来接新龙船下水、陪练。新船下水前要点骏,即划旱龙船,村民在船上放置祭品,由师傅主持模拟行船。古时,点骏,要在船尾摆象征龙船公公的屈原像,以示敬意和怀念。点骏仪式,六眼铳齐鸣,鞭炮炸响,锣鼓喧天,烟雾袅绕中,几十个精壮后生抬起新船走街串巷,男女老少围拢嬉戏,不亦乐乎。当晚,主家设“下水宴”,款待十里八乡,远亲近邻畅饮乡情,共度良宵。

道县龙船几起几落,史兴船兴,史衰船衰。近年,恰逢盛世,参赛范围由过去一镇五乡扩至全县境内,龙船由几十条扩至180余条,赛手达6000余人。各村各坊,不仅把划龙船看作民俗传承,更是通过划龙船当作增进团结、促进协作,增强集体荣誉的象征。无论男女老少,都跃跃欲试,展示本村气魄魅力,展现自己彪悍、强悍的率真个性,赢得乡邻夸奖,姑娘青睐。每次比赛,汉子们各自坐实,锣鼓一起,数十人一起挥桨,驾着气宇轩昂的龙船以脱缰野马、离弦之势,直冲终点。汉子们拼尽全力,划呀划呀,蓝天白云下,龙船像一条巨龙,凌波飞旋,鳞光闪闪。汉子们矫健的身影倒映在水面,倒映在河岸上观看姑娘们的心上……直令观看者血脉贲张,手舞足蹈。当两强相遇,船上的汉子们各不相让,噪子里吼出“哦嗬——哦嗬”号子,手起桨落,水花飞溅,龙腾欲飞。双方桡手对吼,如雷贯耳,地动山摇,像下战书,又像调侃,两强相遇勇者胜,胜者成了姑娘们心中的王子和英雄。

龙船赛完,高潮迭起。抢鸭子开始了,只见裁判员蓦然从空中抛出数十只活蹦乱跳的鸭子,鸭子入水,四处扑腾飞腾,岸上观众若浪里白条,一个个扎下猛子,奋力拼抢。哥哥水性好,往往一个猛子扎到鸭子成堆的水面,左右开弓,左手一只鸭,右手一只鸭,手到擒来,上万人看着哥哥双手提满了一串串鲜活的鸭子,令岸上观众大饱眼福。

每年划龙船,爹掌头必赢,我纳闷遂问爹何故?爹讲:“易事不做,取其难。”我不懂,又问,“难在哪?”爹耐心开导我,其实人生一世,恰如龙船一搏,人生难得几回搏?划船时,一船人,七七八八,性格迥异,力气大小不一,怎么能赢呢?爹说,关键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每个人划桨快慢不一,力气大小不匀,船很难又快又稳。这就要求大家放下自我,融为一体,听口令,看旗语,强者降低速度、力度,弱者自加压力,奋起直追,大家共同舟共济划好一条船,靠集体的力量扭成一股绳才能赢得比赛,个人单打独斗永远逞不了英雄。

比赛顺水顺划,逆水逆划,逆水行舟要加倍用力,顺水行舟,不能飘飘然。遇到急流漩涡,要鼓足勇气,咬紧牙关,逆流而上,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面对逆境一声吼,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哦!龙舟竞渡,举间之深之广,比幽蓝的河水还深还宽。

望着空濛澄澈的天空,凝眸幽深湛蓝的潇水河,道县龙舟竞渡已然穿越时空,踏空而来,随日月穿梭,随时光流转,葳蕤生长,长盛不衰。潇水河两岸缓缓行走的云朵,穿过黎明,穿过黑夜,在太阳的辉映中,凝固了两岸如黛的青山和旷野。龙舟竞渡源于民间自发划船拯救屈原;源于民间对龙的祭祀和图腾。由此上溯到北宋,即有“雷奔电逝三千儿……三十六龙衔浪飞”的龙舟竞渡激烈场面。张择端在《金明池争标图》中描绘皇帝与群臣宴饮中观看龙舟竞渡的场景。随后的岁月长河,龙舟从南到北,泛舟大江大湖,流入民间大众,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体证,又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诠释,它凝结了宏扬团结、向上,强身健体的精神血脉。时光易老,龙舟长在。

时值夏令,不物葳蕤,和风日暖。故乡选择在万物兴盛的端午节,泛舟江湖,张扬美感和力量,比拼智慧与精神。胜者,无疑是力与魄的结合,是团队协作,族群归宿和荣誉的体现;败者,亦不气馁,好在每年的龙舟竞渡给每一位粗犷的道县汉子以展示的空间与舞台,全民参与,胜不骄,败不馁是活色生香的生活,是追求卓越的气质,是永远不被自己打败的精神。

长大后,我们与故乡渐行渐远,但故乡的气息和味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蓝天白云下,故乡无处不在。

故乡的天是世界上最蓝的天;

故乡的地是世界上最厚的地;

故乡的人是世界上最美的人;

故乡的水是世界上最甜的水。

故乡是水波荡漾中的从容自在;故乡是每年喧嚣、喧腾的江河水,是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龙舟赛。

龙舟竞渡,激昂,激烈,激越。这是我终生的记忆,长相依伴的魅影,割舍不断的衷情。

道县天下稻源,理学圣地,千年古郡,大道之州。龙舟竞渡不是历史,是当代,是未来。时光易逝,童年不再,乡愁不老。龙舟牵引我回家的路。

作者简介:

魏学光,男,汉族,70年代生,湖南永州人,本科,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在《中国散文家》《鸭绿江》《黄河文学》《牡丹》《绿风》等省、市刊物发表数百余件文学作品。作品荣获全国首届春风杯文学大赛优秀奖。散文集《风醒大地》被列为2023年新疆文艺扶持激励资金项目。现供职于新疆吐鲁番市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

微刊投稿邮箱:1505105907@qq.com

◆总编兼创作基地主任: 刘云宏

0 阅读:0

冰海谈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