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乡无法容纳灵魂,故乡却又无法安放肉身,因此在灵魂与肉体的挣扎中,春运应运而生。
春运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历经四十余载,春运人数从最初的1亿人次激增至14.8亿人次,被誉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我们每个人都是如同水滴汇入大海一般,融入那庞大壮观的春运队伍,尽管疲惫与汗水交织,却仍无法浇灭那颗炽热的思乡之心。
“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过年”仿佛成了每个外地打工人的痛点,也成了大家的执念。
那么,请跟随笔者一同回顾过去,见证春运的沧桑巨变。
01
"只要上了车,一切都好说"。
记得以前火车站拥挤不堪,春运回家难如登天。
没有网上购票,没有实名制,通宵排队是常事。
那时高铁少,火车载客量小,一旦票售完,几乎无望回家。
即使买到票,还有第二关:在庞大的人潮中,要紧紧抓住行李和亲人,忍受漫长的等待。
2000年春运期间,一幅呈现于车厢外的景象,定格了时光中的困苦艰辛。
当你终于在火车上安顿下来,列车缓缓启动,心中的忧虑随之消散。
此时,你可以静候数十小时后 ,汽笛声引领你回到故乡。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对于经久不衰的“硬座”设计产生了疑问,为何它如此“反人类”,却又被构思出来?
事实上,在电力机车出现之前,铁路机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的演变,直至上世纪90年代电力机车的诞生。
而高速动车组则是新世纪的代表。
由于以前的列车速度较慢,长途铁路客运成为一段漫长的时间旅程,往往需要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
在这种长途、慢速的乘坐过程中,铁路运输部门必须在提高运力的同时,兼顾乘客的饮水和用餐需求。
因此,设计了这种118个座位,高直靠背面对面设有小桌的布局,这样的设计既能满足多搭载乘客的需求,又便于乘客饮水和进食。
然而,在人体工学方面的舒适性要求,则不得不居于次要地位。
随着高速动车组的问世,铁路运行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从上海到北京,内燃机车需要18小时,而现在仅需4-6小时,即使客流量较大,也可以通过增加动车组开行次数来解决。
这样一来,每个动车组车厢无需再过多搭载乘客,且乘客的餐饮需求也不那么迫切。
长途快速列车与飞机的差距较小,因此在座椅舒适度方面需下足功夫。
如今,高铁动车二等座车定员100人,采用排排坐布局,配备可调节的软座椅和小桌板。一等座车定员仅51人,加大了座椅前后空间,使乘客可以躺平,更加舒适。
02
“有困难就有办法,回家的路不会断”
如果你没能成功购票,你会选择放弃回家过年吗?我认为你不会的。
无论车票是否在手,回家的路始终在那儿,无论你是否能直接看到,无论雾多么浓,那尽头就是你母亲等待的地方。
即使困难重重,相信你也会找到回家的路。
在21世纪初,许多农民工朋友由于买不到车票选择骑摩托车回家,队伍逐渐壮大。
他们轻装简行,主要携带水和干粮,用大衣挡风,行囊捆绑牢固后上路。2008年春运期间,随着“摩托车大军”人数的增加,他们得到了媒体关注。
此后,各地政府在国道边设立了临时休息点和补给站,为回家的游子提供帮助。
如今,这支队伍依然存在,虽然出行工具有所变化,但很多人仍选择骑摩托车行驶在清晨与黄昏之间。
只要目标家园在前方,前行的道路便不再遥远。
03
"想家了,就回来",
但回家变得困难了。
四年前,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之后的节假日都带着悲壮。
为了抗疫,我们选择就地过年,这是我们能为抗疫做的最好的贡献。
那一年,无数人坐在异乡的出租房中,调大电视春晚的声音,试图融入那份团圆与热闹。
许多人在心中发誓,明年一定要回家过年!
然而,一年复一年…
随着时光荏苒,今年春节已然临近,疫情的影响已然消散,恶劣天气的干扰亦不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运大军们得以安心踏上归乡之途。
04
结语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在不经意间,我们已走过票务紧张的九零年代,穿越了车水马龙的零零年代,而现在,绿皮火车也逐渐成为回忆。
现今的春运大军们,选择低价机票,乘坐便捷高铁,回家的路似乎变得更加短暂。
在这年终之际,万里归途,灯火阑珊,我国有句古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然而,实际上,“有钱没钱”无关紧要,“过年”亦非关键。
最重要的,是回家。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