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者: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代名词也。太阳、阳明、少阳、皆为阳病。太阴、 少阴、厥阴、皆为阴病。太阳、阳明、少阳、皆为热病。太阴、少阴、厥阴、皆为寒病。太阳、阳明、少阳、皆为实病。太阴、少阴、厥阴、皆为虚病。阴阳寒热虚实之中,又有在表在里,与在半表半里之不同。
太阳为表,少阴亦为表,太阳之表为热为实,少阴之表为寒为虚,阳明为里,太阴亦为里,阳明之里,为热为实,太阴之里,为寒为虚。少阳为半表半里,厥阴亦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为热为实。厥阴之半表半里,为寒为虚。太阳少阴,皆为表。太阳之表,为发热恶寒。少阴之表,为无热恶寒。阳明太阴皆为里,阳明之里为胃实。太阴之里,为自利。少阳厥阴皆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为寒热往来。厥阴之半表半里,为厥热进退。太阳少阴皆为表。太阳之表可汗,少阴之表不可汗。阳明太阴皆为里,阳明之里可下,太阴之里不可下。少阳厥阴皆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可清解,厥阴之半表半里,不可清解。得病之初,身体之正气,起而反抗,发热恶寒,即正邪交争之表示也。头痛、项强、体痛,即正邪交争时所发生之充血作用也。此时因皮肤开合,汗腺通塞之故。又发生有汗为中风,无汗为伤寒之两大症候。伤寒为散温机能衰弱,故以麻黄汤发其表。中风为散温机能亢进,故以桂枝汤解其肌。凡此伤寒中风,可由发汗解肌而愈者,皆称为表病。又称为太阳病。正气抵抗邪气,在太阳病期内,无法战胜,因而妨碍三焦水道之流行,由此而引起寒热往来、胸胁满呕、口苦咽干各症,概称为少阳病。《内经》谓三焦为决渎之官,生理学则不称三焦,而称淋巴,其理由相同。三焦在脏腑之外, 皮肤之内,故谓之半表半里。小柴胡一方,为本病之主剂。正邪交争愈久,水分愈加蒸散,内部粘膜,愈加干燥,及在太阳少阳期内,发汗利尿过多,则肠胃间之水津,乃愈涸竭,由是发生烦渴谵语,不大便,但恶热不恶寒之阳明里实症。轻则用白虎汤,重则用承气汤。若肠胃之抵抗力不足,失去消化水谷之能力,则为太阴病。水谷不化,则水分过剩,因而上吐下利。此与阳明病正成反比。阳明热而太阴寒,阳明实而太阴虚也。理中汤温中去湿,故为太阴病之专剂。若造温机能衰减,体温为之降低者,则为少阴病。中医谓为阳虚。因心脏衰弱,故少阴病之脉必微细也。因神经不振,故少阴病之症但欲寐也。因体温不能分布,故少阴病之四肢必厥逆也。此与太阳病正成反比。太阳必发热而恶寒,少阴必恶寒而不发热。四逆汤强心生温,实为少阴病之主剂。若夫厥阴病者,实抵抗力消长进退之重要关头也。其病状为厥热互为来复,热多于厥,则抵抗力有恢复之希望。故主病退。厥多于热,则抵抗力愈趋愈下,故主病进。若但厥无热,则抵抗力完全失败,病主不治。此与少阳病正成反比。少阳之寒热往来,不过三焦不和,血管伸缩之作用,可以和解了事。厥阴之厥热来复,则出生入死,关系重大。厥阴之主剂,亦不离四逆辈。盖非生温无以退厥也。总观六经之变化,三阳病惟恐其热,三阴病惟恐其寒。三阳病惟恐其实,三阴病惟恐其虚。三阳病则抵抗力均未衰弱,故三阳病无死症。三阴病则抵抗力均感不足,故三阴病多死症。一部伤寒论。盖如是而已。
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
1、经方六纲的辨证有严格的套路。首先要辨明六纲,再辨明具体方证,最后再辨药证加减。辨六纲首辨病位(表里半表里),病性(寒热半寒热),病态(虚实半虚实)。这就需要清楚六纲实质(病位、病性、病态)是什么?
比如太阳少阴病位为表;阳明太阴病位为里;少阴厥阴病位为半表里;三阳纲为热,三阴纲为寒;少阳为半寒热,厥阴为半寒热;三阳为实,三阴为虚,厥阴为半虚。
病位辨证:首辨有无表证,无表证就是里证或半表里证。
寒症:寒证面色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
热症: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舌红绛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辨出寒热,虚实也就出来了。一般情况下,寒者为虚,热者为实特殊情况(如寒结)除外。基本可以分出属于哪一纲了。
如:有表证,不是太阳病就是少阴病(根据寒热来辨,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除了表证,尚有肢体痹症同时出现。如肢痛肢麻等表现。少阴病也可以没有表证,只表现出一个寒证。
如病者只表现出寒证,而无表证时,要考虑是少阴病或者是太阴病,再或者是太少并病。如何区分?这就要抓临床症状:如腹泻、腹痛、腹胀、胃痛、小便清长,这些都偏于里,就是太阴病。如表现出肢体麻痹的,就是少阴病。如二者兼有的,就是太少并病。
厥阴的情况比较复杂,厥阴的热症并不明显,可以有小便黄、苔黄,或心烦,有时还会表现出少阴太阴或少阳的症状。比如少阳与厥阴病的不同在于:少阳症单纯、明确、热多而寒少;厥阴症复杂、多变、热少而寒多。
一知半解。
[赞]
[点赞][点赞][点赞]
太阳症,有热有寒,更别说其它的了。不懂伤寒,别人说啥就是啥,你真能黑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