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人生应该“狼入狗窝”,还是“狗入狼窝”进错就会出心理问题

云尔育儿知识 2024-09-16 17:04:41

在我指导的很多有抑郁精分等心理问题的孩子中,往往是有些孩子所在学校是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或者重点班,大学里的强基计划之类的班级。

这就让我想起一个话题:人生到底是应该“狼入狗窝”,还是“狗入狼窝”?这里并没有侮辱人的意思,只是用狼和狗更能形象比喻。因为狼和狗外形基本相同,可是,本质却不一样。

云尔老师

狼吃的是肉,谈论的话题是如何找到猎物,捕猎的技巧,吃肉的乐趣。而狗们谈论的是如何能找到屎,谈论的是吃屎的乐趣,还有如何讨好人类,摇尾乞食,博得人类的喜欢。谈论的话题不一样,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

到底自己是狼还是狗有些人并不知道,这就导致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不适应不匹配造成心理困惑,进而导致心理问题。

明明自己是一只狗,非要钻进狼群里,既没有狼的野性,也没有狼的耐性和力量;既没有狼的凶狠,也没有狼的团队精神,更不习惯吃肉。每一次追捕猎物它都被狼群远远甩到后面几公里,等它追上狼群的时候,猎物早就被其他狼吃光,剩下的只是一点点骨头,它每天连吃饱的可能都没有,更别说追上猎物。就这样的一只狗在狼群里不但成不了狼,最后,连狗也不是,只能被狼群抛弃,孤独死去。

云尔老师

自己本来是一头狼,却和一群狗生活在一起,他们没有捕捉猎物的习惯,偶尔狗拿耗子,也是一个人独享,不会和任何人分享,毕竟一只老鼠也就那么点肉,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劳而获,或者是饿得不行了,翻一翻垃圾桶,找点人们丢弃的变质的残羹冷炙,甚至屎都是它们可口的食物。你发现一头猎物,让狗们一起围捕,他们都不屑一顾,没那个兴趣,顶多汪汪两声,把猎物吓跑了。

最后,这只狼不像狼,更不是狗,因为既不习惯吃垃圾,更不习惯吃屎;既不会向人类摇尾乞食,更不会向同伴分享吃屎的乐趣,有时候还觉得自己很清高,看不起这群狗,当然,也被这群狗看不起,最终,抑郁寡欢,抑郁而终。

云尔老师

前面用狼和狗的比喻并没有侮辱谁的意思,而是用这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人要走进适合自己的群体中才能够生活的幸福快乐,生活的有价值有意义。如果不是自己的群体非要走进去,那只能导致自己出现问题。

我指导的很多这种重点班、重点学校的孩子,中考高考卡着分数线进重点学校或者重点班,有的家长托关系让孩子进重点班。家长和孩子都以进重点学校上学而自豪,不想一想自己到底真的适合这所学校吗?这种重点学校的学生几乎个个都是原来班里的尖子生,有些孩子根本就不需要老师讲课,自己就能自学。而这些卡着分数线考进去的学生老师讲很多遍都听不懂,这种差距只能导致自己心理压力巨大,自卑感导致无价值感,最终出现心理问题,轻则抑郁重则精分。

云尔老师

有一句话说得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呢?明明自己退到普通班或者普通学校,过普通学生的生活,压力小,学得轻松。可是,他们在重点学校重点班跟不上听不懂,无法面对同学和老师,却对普通学校普通班嗤之以鼻。

我举一个大学的案例,一个高中案例。

曾经有一位考进重点大学的男生,入学前学校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参加强基计划,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可是,当他发现和自己同时加入这个强基计划的同学中竟然有几位14岁的同学比自己小四岁,而且听课毫无障碍,考试成绩遥遥领先自己。他很多问题都听不懂,尤其是高等数学,根本弄不明白,问任课老师,老师讲了他也没听懂,再问老师不耐烦,你强基计划的大学生这点问题都弄不明白吗?让他痛苦不堪。问同学,同学都比他小,人家讲了几次就不耐烦了,哪有时间天天给你讲啊。

我多次劝他退出强基计划,他执意不退出。最后,只能休学。第二年又来一个轮回,第三年才退出强基计划。耽误了自己三年的时间。

一位高中女生,初中成绩不错,考入本市重点高中的重点班。高一第一学期只上了两个月,就听不懂数学了,成绩直线下降,从入学的全班第九名降落到全班38名,全班45名同学。数学只能考50多分。让她转到普通班,说什么我这是重点班,普通班都是什么学生?什么老师?我才不去呢?她为了这点仅有的虚荣宁愿在重点班什么都听不懂,也不去普通班。后来只能办理休学。

在休学期间,爸爸妈妈帮她找了一所学校,让她暂时听几天课,可是,她在那所学校仅仅待了一上午就再也不去了。她说,这学校能和我们学校比吗?都是些什么也不会的学生,没什么出息,他们只能上个职业技术学院之类的学校。可是,她自己的学校那么好,她却在班里抬不起头来,自卑的不敢去上学。这明显心理出问题了,不是正常心理。

上面的两位学生出现的问题,可不是一两天的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心理问题。这就是卡伦·霍妮所说的病态的雄心。一个人一旦出现病态的雄心,这就是心理问题了,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点醒梦中人。引导这样的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这种心理问题不单单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家长和老师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所以要想让这样的孩子走出心理困境,就需要对他的家庭系统进行改变,也就是要对父母进行认知重建,很多心理工作人员往往会忽视家长的问题,导致引导失去作用,甚至导致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对心理引导的抵触。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家长一定要慎重选择咨询师,避免不但改变不了孩子,造成对孩子的更加严重的伤害。最好是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家庭指导师对整个家庭进行指导。

0 阅读:0

云尔育儿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