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小年忙,擦窗扫地净灶膛。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进入腊月下旬,小年将至。小年就像春节的前奏曲,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忙碌起来,赶集市买年货、逛商场买新衣,大街小巷都挂上了红灯笼,热闹喜庆。
不过每次过小年,南北总能引起一场关于“小年是哪一天”的激烈争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异,让小年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也变得很不规矩,不仅民俗活动各不相同,就连时间上也有着差异,北方一般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要等到腊月二十四才会开始过小年,而一些渔民和海岛上的居民,过小年就更晚了,一直要等到腊月二十五才会正式开始,那真正的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呢?
其实关于小年的日期,民间一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俗语,古代大部分时间不分南方北方,其实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晋代地方风物志《风土记》中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范成大在《祭灶诗》中写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由此看来,过小年正统的时间应该是腊月二十四日。
但从清朝中后期开始,雍正皇帝时期北方小年才改为腊月二十三。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雍正皇帝会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间的神明汇报一年的工作总结,当时为了节省开支,雍正皇帝顺道也祭拜了灶神爷,王族贝勒等也紧随其后,于是宫中的小年就变成了腊月二十三。
而当时北方的百姓深受皇权影响,也跟着上行下效,北方的小年变成腊月二十三,而当时远离京城的南方,依然保持原来的传统,小年依然还是腊月二十四,便出现了如今南北方小年不在同一天的局面。当然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习俗,除了南北方的腊月二十四、二十三年过小年,还有江浙沪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年,贵州、四川的小年则是除夕夜等。
南北过小年的民俗都送灶王爷吗?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过小年最重要的民俗都离不开“祭灶”,祭灶起源于人们最早对火的崇拜和敬畏,相传灶王爷的职责就是负责管理灶火,管理一日三餐,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此重要的职位也让其成为了“一家之主”,小年这天,灶王爷要回到天庭,把家里的大小事情汇报给玉帝。
民间为了让灶王爷上天以后多多美言,多说一些好话,让上天来年赐下更多的祝福,希望自己来年庄稼丰收,衣食有余,财源滚滚,自然也会心甘情愿的为灶王爷好好的送行,摆上各种祭品和酒水,“二十三,糖瓜粘”,祭品里面一定要有灶糖,粘住灶王爷想告状的嘴,让灶君吃吃喝喝,醉饱上天,不要在玉帝前议论人间短长,希望他可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南方和北方过小年的节日食俗不同,差别很大北方人过节过年几乎都会包饺子、煮饺子吃,小年这天也是一样。饺子外形好似元宝,圆鼓鼓的“肚子”里有肉有菜,象征着团圆福禄、招财进宝,吃起来鲜香美味又抗饿,是北方一直以来无可替代的节日食俗。祭灶时也就会先煮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摆放在供台上,让灶王爷先吃满意了。
北方各地除了吃饺子外,像河南、河北等地还会吃火烧,寓意着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每逢腊月二十三这天,烧饼摊的生意会非常好,买烧饼的队伍往往会排的很长。这天的火烧一般会买“甜火烧”,火烧里面夹有红糖或是白糖,买回家先供上灶糖,希望香喷喷甜丝丝的火烧让的灶王爷吃了也会像吃了灶糖一样,上天多说几句“甜言蜜语”。
南方过小年则多爱吃汤圆和年糕,汤圆也叫“团子”,“圆子”,也有“全家团圆”之意。年糕的谐音是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寓意着生活、事业年年高升。这两样吃起来也是香甜软糯又粘牙,小年祭灶时和灶糖一起供给灶王爷吃,让灶王爷的嘴甜上加甜,不说一句坏话。
其实不仅仅是小年,过春节也是一样的,基本上还是“北吃饺子、南吃汤圆”的格局,南方会在春节前制作腊肉、年糕,北方则会在春节前蒸馒头、炸丸子,总之都是热热闹闹的喜庆氛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其实春节无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我们都一样怀着一颗团圆的心,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期盼着吃一顿丰盛开心的年夜饭,这里也提前祝愿大家春节快乐,万事如意,大吉大利!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南方广西白话区过小年一直是农历12月23日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