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灭夏路线:战国竹简改写认知,原来商汤用了一道“诡计”

蜀山史道 2024-09-21 19:31:2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我们熟知的历史中,商汤灭夏,似乎是一场正义的起义,顺应天命、民心所向的胜利。但最近出土的战国竹简,却悄然改写了这一认知。

原来,商汤在讨伐夏桀的过程中,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诡计”,这个关键手段不仅让他出奇制胜,还彻底改变了整个战局走向。

商汤真的只是凭借天时地利,轻松推翻了夏朝吗?还是说,胜利的背后,有着我们从未想象的谋略与心机?那道隐藏千年的“诡计”究竟是什么,让历史学家们纷纷感叹“原来如此”?

周人的"套路":一个被精心编织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中,周朝的建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然而,周人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讲述自己的故事。

他们还精心编织了一个关于商汤灭夏的传奇,这个故事与他们自己推翻商朝的历史惊人地相似。

据周人所述,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昏君。他宠信妖女妹喜,残害忠臣关龙逄,肆意压榨诸侯方国。

这种行为导致天怒人怨,民心尽失。在这种情况下,商汤挺身而出,举起了正义的旗帜。他发动了一场名为"吊民伐罪"的战争,在鸣条与夏桀展开了决战。

在这场战争中,那些被夏桀压榨已久的方国纷纷倒戈,投靠了商汤。最终,商汤以一场大胜结束了这场战争,建立了商朝。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它与周武王伐纣的故事几乎如出一辙。

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故事却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在数量众多的商代甲骨卜辞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场改朝换代的大事。

考古之谜:甲骨文的沉默引发的争议

甲骨文作为商朝的重要历史记载,其中记录了商朝许多重大事件。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些记载中,却找不到任何关于商汤灭夏的只字片语。

这个现象让最早系统研究甲骨文的王国维感到十分困惑,也给后世研究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这种历史记载的缺失导致了对鸣条之战的诸多争议。鸣条究竟在哪里?战争的过程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成为了历史学家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这场战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人认为商汤是从商丘出发,沿着陇海线向西进军,最后在鸣条之野与夏桀决战。

也有人认为商汤是从商丘出发,先灭了几个小国,然后绕道攻击夏都。还有学者提出,商汤可能是从山东曹县出发,向东北进攻,然后再向西南推进。

这些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由于周人讲述的故事过于简略,很多细节语言不详,甚至连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大家都难以厘清其中的来龙去脉。

毕竟,从司马迁到传说中的夏桀时代,时间跨度之大,与我们今天回顾司马迁的时代相差无几。

清华简:揭开历史真相的新钥匙

就在历史学家们为商汤灭夏的细节争论不休时,一批新的考古发现为这个古老的谜题带来了新的转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出土,为完善商汤灭夏的故事提供了新的线索。

这批竹简中包含了多篇与商汤、伊尹相关的珍贵文献,如《尹至》、《尹诰》、《赤鹄之集汤之屋》、《汤处于汤丘》和《汤在啻门》等。

这些竹简出自战国时代士人之手,虽然成篇年代和思想倾向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补充了成汤灭夏的故事,为商汤伐桀路线提供了新的视角。

清华简上的记载显示,商汤的军队是从西面进发的,绕过了东部的防线。这个说法与《尚书·汤誓》中的记载不谋而合。

《尚书》中提到"桀都安邑,汤升道从陑,出其不意",意思是说商汤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动了进攻。

这些新发现的证据表明,夏朝可能在东部设有强大的防御,商汤为了避开这些防御,选择了一条迂回的路线。

他从南面绕过,然后从黄河北渡,最后偷袭安邑的后方。这个策略显示出商汤高超的军事智慧,也解释了为什么他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

伊尹:商汤的神秘军师

在商汤灭夏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物的作用不容忽视,那就是伊尹。传统的历史记载中,伊尹常被描述为商汤的贤臣和谋士。然而,清华简的发现为我们展示了伊尹更加复杂的一面。

根据清华简的记载,伊尹出身于有莘氏。而商汤渡河的地方,恰恰是有莘氏的领地。这个巧合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伊尹在商汤灭夏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事实上,商汤与伊尹的结盟可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政治联姻。商汤不仅与伊尹结盟,还娶了有莘氏的女儿。这个联盟为商汤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伊尹赢得了崇高的地位,最终成为了一代权臣。

伊尹的加入,为商汤带来了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优势。作为本地人,伊尹对地形的熟悉,对当地势力的了解,都为商汤的胜利铺平了道路。可以说,没有伊尹的帮助,商汤的胜利可能就不会来得如此迅速和彻底。

夏桀之死:历史的谜团

在传统的历史叙述中,夏桀在战败后逃到了南巢,也就是今天的巢湖一带。然而,清华简的发现再次挑战了这个长期以来被广泛接受的说法。

清华简上记载,在追击夏桀的过程中,商汤下达了"一勿遗"的命令。这个命令的含义是不分老幼,全部杀光。这个残酷的命令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夏桀逃跑的方向和原因。

如果夏桀真的如传说中那般残暴无道,被自己的臣民抛弃,那么为什么商汤还要下达如此严厉的命令?唯一合理的解释是,逃跑的夏桀仍然拥有一定的实力,仍然构成威胁,所以商汤才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措施。

这个推论与夏桀南逃的说法产生了矛盾。南巢并不是夏人的旧地,如果夏桀逃到那里,更像是一种流亡,而非重整旗鼓。因此,夏桀逃跑的地方很可能是一个能够聚集旧部的地方。

一些学者提出,"南巢"可能并不是指今天的巢湖,而是山西境内的巢水。这个说法与清华简中"夏民播于水"的记载相符。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夏桀的最后结局可能是这样的:在安邑战败后,他逃到了附近的巢水,试图重新集结部众进行反击。商汤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下达了"一勿遗"的命令,与之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结语·】——》

商汤灭夏的故事,远比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通过对清华简等新考古发现的解读,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历史画面。

这些新的认识,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也提醒我们要用更加开放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王宏宇.《尹至》“一勿遗”与夏桀北逃新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06):77-82.

0 阅读:0

蜀山史道

简介: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