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圣人书是拿给人看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4-09-09 22:34:43

大明王朝1566中,浙江一把手胡宗宪在驿站中,对新任杭州知府高翰文说:圣人的书是拿来给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

很多人对这句话,理解成是读圣贤书无用,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句话对不同人讲,含义是大不一样的。

在剧中,胡宗宪对高翰文和马宁远都说了这话,意义却大不一样。

官场新手高翰文

胡宗宪对高翰文说这番话,不单单是以上级的身份,更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谆谆教导自己的晚辈。

高翰文是前科探花,出身苏南大族,人生一帆风顺,没有接触过基层, 没有经验。他是个雅人、喜欢诗文,精通音律,理学上也有名声。

这种人最大的问题,便是脱离实际太久,过于理想化了,处理具体的事务能力差。

改稻为桑出了问题,内阁让大家讨论,毫无经验的 高翰文提出了方略,自以为可以解决灾区百姓问题,同时是为了自己博一个前途 。

朝廷那么多官员,难道都没有这样的见识?

只是他们都不发表意见,这些人知道理论和实践相差太大,基层的事情执行是另一回事。

谁也不出头,提这样一个建议,万一被别人拿去当枪使呢。

高翰文却不懂这个道理,一心要出头报国,甚至拜了小阁老严世蕃为恩师,失去他清流的名声。

想必胡宗宪也了解到,这位新任杭州知府的背景,才会对他说这一番话,完全是因材施教。

高翰文在政事方面的知识太少,不免被奸臣利用,若非胡宗宪指点,只怕在这场风波中,不止是身败名裂而已,胡宗宪是他的贵人。

劝诫高翰文不要当书呆子,拿书上的理论指导行动。

毕竟圣人书里那个时代,是高度理想主义的时代。

大明嘉靖时期,国家到了什么情景,内外交困,人人都是利己主义,道德理想早已经被抛弃。

胡宗宪在官场多年,天天经历朝堂严党、清流的争权夺利,早就看透了。

他只想对刚去浙江的高翰文一些告诫,即使高翰文把书读得再好,理学研究得再明白,对于具体的事务也是很难有办法的。

高翰文是一个聪明人,听明白了胡宗宪的意思。

官场老手马宁远

面对自己另一个部下马宁远,他向胡宗宪坦白了毁堤淹田真相。

为什么胡宗宪这个时候,不对马宁远说“圣人的书是拿给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

马宁远是胡宗宪一手提拔的,他原本只是一个举人,有了胡的赏识,做到四品的杭州知府,不可谓不幸运。

马宁远对胡宗宪忠心耿耿,他久在官场,只唯上,早就忘记了百姓民生。

平日胡宗宪总是劝诫马,多读左传,通鉴。希望他更加通透一些,看问题不要一知半解。但他总是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在胡的眼中,马宁远的不足之处,便是不愿意读书,而不是不会办事。

马宁远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会办事,忠心于上司,不然胡宗宪也不会看重他。

对一个办事能力强,不爱读书的下属,胡宗宪自然要用圣贤书来训斥他,让他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事实上,马宁远对圣贤书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望文生义。

毁堤淹田之后,马宁远来到胡宗宪请罪。

听到真相后的胡宗宪,愤怒了。

“现在我问你,孔子说的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什么意思?”

“孔子是告诉世人,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

他恨自己的部下,对事情理解有偏差,造成了巨大错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是知道了什么不能干,才能知道什么该干。

虽然胡宗宪知道马宁远对他忠心,但这么大事,他只能挥泪斩马谡了。

一方面他不想被拖下水,另一方面他只有以雷霆之势将三方人都无差别杀了,浙江的大局稳定不下来。

胡宗宪是马宁远、高翰文的贵人,只是马没有听他的话,死了。高听了,活了下来。



0 阅读:8

不会落水的焱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