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汉初“鸡飞狗跳”的七国之乱,是如何引爆的

梗叔说历史 2022-11-07 18:09:01

公元前154年,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刚刚登基三年,东方的七个刘姓诸侯王,就在吴王刘濞带领下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通过长时间休养生息、已经和平了40多年的大汉,再次陷入血与火的战争之中。

汉景帝之前的汉文帝是一个比较注重休养生息的皇帝,在位期间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带领大汉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现在儿子汉景帝又才刚刚才上台,也没什么行差踏错,那么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为什么会发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汉景帝

其实这个火药桶早就埋在了大汉王朝的地基下,等待着随时引爆。这就是诸侯王问题,早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为了夺取天下册立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后来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又干掉了这些异姓诸侯王,分封了一堆刘姓诸侯王。

等到吕后上台又开始打压刘姓诸侯王,换上了吕家的人当诸侯王。后来吕家垮了,汉文帝上台后先提拔力顶自己的琅琊王刘泽做了燕王,又册立了自己的二儿子刘武为梁王。

可以说汉初每次政权交接的关键节点都是诸侯王大洗牌的时候,但无论怎么洗,诸侯王这个角色是不会被抹掉的,因为新上位者还要靠他们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当皇位巩固后,诸侯王又会变成皇帝的一块心病,毕竟几十年下来虽然都姓刘,但血缘和亲情早就淡薄。

图片来自网络:晁错

而对于刚刚上台的汉景帝来说,除了封在梁国的弟弟刘武还算是自己人之外,其他的诸侯王都是多少年也见不到,一见到就只能尬聊的叔伯大爷而已。

偏偏这些叔伯大爷一个个还活得又嚣张又滋润,不但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实力还强大到让中央都感到威胁。比如吴王刘濞所在的吴国靠着大海,通过煮海水熬成盐卖给别人就日进斗金,而且吴王刘濞还拥有好几座铜山,能自己铸造钱币,相当于一手开着专卖店,一手搂着印钞机,简直不要太有钱,而说一个诸侯王这么有钱,当皇帝的哪能放心?

图片来自网络:袁盎

更何况这个吴王刘濞和汉景帝还有血海深仇,因为当年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吴国的太子来找他玩,两个人下着棋就吵吵起来了,汉景帝抄起棋盘就给吴国太子开了瓢,没想到吴国太子被一击爆头,直接就挂了。

吾王突然没了儿子心里肯定非常生气,从此之后就和中央政府闹起了别扭,甚至开始密谋要造反。

那么这场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又是什么呢?其实削弱诸侯王,这是汉文帝时就开始动手了,只不过汉文帝刘恒装孙子的经验丰富,都是暗地里动手,静悄悄地找茬。

当年曾经和汉文帝刘恒竞争过皇位的齐国和淮南国都成了他下手的对象,齐王刘襄死后没多久,强大的齐国就被他拆分为6个小国。后来淮南王刘长企图叛乱又被刘恒拿下,死在流放途中,富庶的淮南国也被刘恒一分为三。

汉文第一出手不但又稳又准又狠,而且都是师出有名,波澜不惊。但汉景帝的功力和火候就差了点儿,当时汉景帝最信任的大臣叫晁错,是汉景帝在当太子时的管家,晁错的个人忠诚和业务水平是没得说的,但就是晁错情商低,无论领导还是朋友,实际上都不喜欢他。

图片来自网络:七国之乱

《史记》上形容晁错用了四个词“峭、直、刻、深”,就是严厉,刚直,苛刻,狠心的意思,但从意思上看,就知道这人有多不好相处了。

当时另一位大臣袁盎和晁错的关系闹得非常僵,两个人不但从来不说话,甚至都不愿意同框出现,总是一个来了另一个就走。

后来晁错上台,就借口袁盎曾经接受过吴王的财物,要把他论罪处罚,幸亏汉景帝网开一面,袁盎才躲过一劫,只是被贬为平民。

晁错整完了仇人,就准备整这些诸侯国了。晁错给汉景帝上书说,削藩这事就跟脸上长痘痘一样,你挤他也长,你不挤他也长,早点挤痘痘,小还不疼,挤得越晚痘痘长得越大,挤起来越疼。说白了反正早晚都得干,不如现在就干。

图片来自网络:吴王刘濞

汉景帝把削藩策交给朝臣们讨论,大家都害怕晁错,不敢发表意见,只有窦太后的表侄子窦婴表示反对,于是晁错和窦婴之间也结下了梁子,当然窦婴的反对并不能动摇汉景帝削藩的决心。

皇帝还是下诏削去赵国,焦西国,吴国和楚国等几个诸侯国的大块地盘,其中吴国更是直接被砍掉了将近三分之二的面积。晁错这么搞,诸侯王的不满都达到了爆发的极限,连晁错的父亲都看不下去了,跑来跟他说,你这是想闹哪样啊?晁错说我不这么做,怎么安定江山设计呢?晁错父亲说,你这是只管刘家的江山,不管我们晁家的死活呗,一看劝不动儿子,晁错可怜的老父亲,觉得接下来就是死路一条,于是回去就服毒自杀了。

火药桶早就埋下,导火线也点燃了,这回炸弹想不炸都不行了。果然皇帝的削藩命令刚公布,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个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图片来自网络:窦婴

叛乱口号喊得很正义,说皇帝身边有坏蛋,我们给皇帝扫干净,但真实的目标谁都清楚。吴王刘濞在起兵时发表的战斗宣言中就说,老子30年来拼命攒钱养兵就是为了今天。

七国叛军还勾结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闽越,准备四面开花。而且由于早有准备,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叛军势如破竹。被东边叛乱炸得昏头转向的汉景帝赶紧找来晁错商量平叛的事。

别看晁错提议削藩时说得头头是道,一旦诸侯王闹事了却根本没有应对预案。局势如此危急,晁错想出的昏招,居然是让汉景帝御驾亲征去打叛军,他自己留守京城搞后勤,就自己捅了马蜂窝,然后把老板推在前面挡枪,这样的员工简直就是对手派来的卧底。

汉景帝对晁错的表现非常不满意,这时候就看出人缘不好的后果了。晁错的1号仇人窦婴把晁错的2号仇人袁盎带到了汉景帝身边。两人提出了一个快速解决叛乱的方法,吴王起兵不是说要干掉皇帝身边的坏蛋吗?不如我们先把这个坏蛋干掉,那叛乱不就搞定了吗?这个坏蛋是谁?当然是晁错了。

汉景帝沉默许久,最终决定牺牲晁错,于是几天后晁错被腰斩,算是给了七国叛军一个交代。那叛军停手了吗?当然没有借口。这种事说说而已,谁会当真呢?

图片来自网络:周亚夫

汉景帝只好采取武力措施,这么一看晁错不是白死了吗?也不是。如果七国叛军能就此收手当然是最好,就算叛军还是想打,这时候清君侧的借口没有了,中央政府动用武力是名正言顺的。而且杀晁错也是给那些还没判断的诸侯国看,现在晁错人让我弄死了,你们这些还没有判断的、或者还想起兵造反的就回去洗洗睡吧,你们已经没有出兵的理由了。

因此晁错一个人的死至少能换来和平解决,舆论优势或者稳定全局三种可能,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对汉景帝来说都是值得的。当然,平定叛乱这事还是得战场上说了算,斩了晁错后,汉景帝任命窦婴为大将军,坐镇荥阳,让弟弟梁王刘武就地坚守,又任命周勃的儿子名将周亚夫,带领主力东进平叛。

图片来自网络:汉景帝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周亚夫打仗的技术,比起自己的老爹只高不低,周亚夫仅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七国之乱。自此,诸侯王势力受到沉重打击,汉景帝趁机趁机削减了诸侯国的封地,收回了地方的行政权,中央政府的威信得到加强,西汉的国力进一步提升,为后来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周亚夫也凭借战功升任为丞相,但这位新上任的丞相却有一块心病,这块心病是关于一个寓言:多年以前就有人跟周亚夫说过,他将会封侯拜相,走上人生巅峰,但最后的结局却是活活饿死。

这个预言的人还是那个嘴跟开了光一样的秦汉第一女相士许负。现在预言的前半部分封侯拜相已经实现,那么预言后半部分到底会不会成真呢?

0 阅读:34

梗叔说历史

简介:每天分享历史“梗”,深度解读“梗”背后有趣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