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学生韩桐被开枪打死,随后当地两万群众自发为其送行

史海友影 2024-02-14 09:10:31

十年文革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从1967年开始,文革开始从文斗逐渐升级为武斗,更是随着后来军队的参与,使得当时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而在当年的内蒙古,有一个叫做韩桐的学生在当年的文革中被军队直接开枪打死,至此军队在文革中的作用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在林彪等人的操纵之下,全国的军队开始选边站,全国一段时间内陷入无秩序的内斗状态当中。

那么,当年的韩桐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的结果又发生了什么呢?

1967年1月9日至22日,《人民日报》两次刊发社论,强调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权力》。

这一时期,上海的“一月风暴”如同黑死病一般,急速传播开来,导致全国范围内各级政府机关、工厂、矿山和学校纷纷展开为期两年的狂热夺权斗争。

但是,在1967年1月,毛主席号召全国的“造反派”从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手中夺权,各地的“造反派”组织纷纷响应,与“保守派”组织展开激烈的斗争。

毛主席又命令军队“支持革命左派”,但军队往往与“保守派”组织结盟,把“造反派”组织视为“敌人”。

在这个混乱的过程中,1967年1月11日,《内蒙古日报》社的造反派开始改名,创办了《内蒙古日报·东方红电讯》。

十天后,对立派红卫军反抗夺权,引发了著名的“1.22”报社武斗事件。

内蒙古师范学院的东纵派,由高树华领导,派员支持报社的造反派,而韩桐等师生则守夜在报社。

随后,内蒙军区首长黄厚和王良太派遣一连部队进驻报社。

在这一过程中,呼和浩特的三司造反派主持了揭批1.22事件的大会。

当天下午,由首都三司造反派驻呼的联络站主持,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揭批1.22事件大会。

在当天下午,三司造反派主持了揭批1.22事件的大会,内蒙古各单位之间的夺权与反夺权彻底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不少原本的自治区的党委如王逸伦、王铎、刘景平等以及当时的教育厅揪出的韩明、云照光、陈觉生等被公开批斗审判。

1月22日,立场保守的“红卫军”和“工农兵”组织试图反夺权,但被“造反派”组织击退。

1月23日凌晨,一连全副武装的军人闯进报社印刷厂,带队的内蒙古军区群众工作部副部长高碧当即宣布对报社实行军事接管,报社的所有门口全站上了士兵,他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枪,只许进不许出。

而这个时候,自然是报社内的学生和社员直接和军队发生了争执,一直要求军队给出说法,并且不断质问:“为何要对报社进行军事接管?”

并且,接管之后,反而是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表示要支持“革命左派”,一时之间,双方的矛盾和对立不断升级。

因为对于军队而言,在最开始的要求就是要保持中立,对于保守派和造反派都不能够支持,但是现在报社被造反派夺权了,而且军队接管以后,还直接表示要支持革命左派,这使得当时的保守派都极为不满。

在这样的情况下,1月23日晨6时,“造反派”组织把刘昌请到《内蒙古日报》社,与之辩论。

刘昌再三对“造反派”解释:这次行动是“来保卫工厂”、“怕发生冲突”。

由于报社内的“造反派”群情汹汹,刘昌不得不下令部队撤离报社。

从《内蒙古日报》社撤兵以及刘昌认错并不意味着此事件的结束,军队既已介入地方政治,卷入了群众组织的派性斗争,就把两派群众组织之间的冲突转化成了军民对抗,于是一系列事件接踵而来。

革命派、造反派都因为军队的介入而使得原本就已经混乱的局面彻底变得不可收拾了。

1967年2月5日,数百名“造反派”组织成员聚集在内蒙古军区大院门外静坐,抗议军区镇压“造反派”。

内蒙古“造反派”组织从2月2日凌晨开始,在内蒙古军区大院外连续静坐64小时,到2月4日晚6时仍得不到军区的答复,于是组成了“见刘昌百人代表团”求见刘昌,要求军区于10分钟内答复。

但是,许久并未得到军区的答复,造反派便更加激动。

1967年2月5日中午,数百名内蒙古学生、"造反派"、"呼三司"成员以及"河西公司8.18"的工人组织成员齐聚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军区大院南门外,静坐抗议内蒙古军区介入并控制地方政治的行为。

周围围观者上千,气氛紧张。

一位年轻的学生挥舞着扩音器,高呼口号:“强烈要求军区检查错误!”、“刘昌不投降就让他灭亡!”、“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毛主席!”

正午12时15分,一名军官从军区办公楼走出,右手插在裤兜里,径直走向领头喊口号的学生。他对学生喝斥:“不许乱喊,这是军区!”学生回答:“就喊!”军官威胁:“再喊就毙了你!”学生坚定地回应:“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军官突然抽出手枪,对准学生连开两枪,学生应声倒地,鲜血从前胸涌出。

开枪的军官淡然地将枪收回裤兜,若无其事地回到主楼。

这就是1967年初震动内蒙,影响全国,甚至引起外蒙关注的“二·五韩桐事件”。

三小时后,因伤重不治身亡。

医生从他的肺部取出一颗手枪子弹,诊断结果是子弹穿过肺动脉,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而这位开枪的军官竟是内蒙古军区军训部副部长柳青。

这一枪标志着军队在“文革”中对学生实施的第一次致命开枪,也揭示了军队奉命介入“文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场事件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对内蒙古和整个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直到6月22日,以内蒙古师院东纵为核心的呼三司及其许多友好组织乘400来辆汽车,把曾在内蒙古医学院冷藏4个多月的韩桐遗体护送到母校托一中,近两万人出席追悼会后,又送到他的故乡召湾下葬。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0 阅读:23

史海友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