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期,西北草原与荒漠地区的植被,有几个植被带?

万万有料 2022-08-11 21:50:49

西北草原与荒漠区。该地区大体包含今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陕北、冀北、晋北,以及河西走廊和新疆、宁夏南部等地区。这一区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较为干旱,降雨集中,年温差大。

一、森林植被的变迁。王守春研究认为,在全新世中期西北地区森林带较今偏西。因此,该时期西北草原荒漠地区的植被有森林、草原和荒漠三个植被带。进入全新世晚期,森林带向东退出这一地区。李春雨等对浑善达克沙地高西马格剖面抱粉分析込为,约5101-4040aB.P,该地气候较今温暖湿润,并分布有桦木林。

而4040-1820aB.P时,以旱生植物为主的草原花粉占据优势。其时间划定与王守春认定森林带发生东退事件的时间基本一致。

宋长青等依据内蒙古大青山DJ钻孔的花粉发现,9000-2500aB.P,乔木花粉所占比例较高,比例最低时亦超过50%,基本以桦属、榆属、冷杉属、云杉属、株属、松属、鹅耳栃属等为主。证明在全新世中期至春秋时期,该地仍具有面积很广的森林植被。

位于晚全新世的战国时期,在今晋北和内蒙古土默特川地区居住的游牧民族称楼烦和林胡。而目前这种解释也最为合理,说明今晋北及内蒙中部地区在战国秦汉时期应覆有茂密的森林。

西北荒漠地区历史时期的植被也存在一定变化。姚轶锋等对新疆地区全新世泡粉记录综合分析认为,中全新世时期,北疆地区如伊犁河谷、玛纳里斯湖等地区,植被类型先后由荒漠转向蒿属为主的荒漠草原及草原,并伴有松属及桦属等乔木花粉,环境有所改善。

而局部地区,如巴里坤湖区域于4300-3800aB.P出现过短暂的气候干旱,该区植被转向荒漠类型,乔木桦属花粉达到最低值。

另据学者研究:“根据对乌伦古湖东南角湖岸沉积地层花粉分析,末次盛冰期结束以来,该地区植被演替经历了多个阶段:距今12000-10000年为灌丛草原,距今10000-7000年为荒漠,距今7000-5000年为草甸草原,距今5000-3000年为荒漠,距今3000-1000年为灌丛草原-荒漠草原-灌丛草原。

历史时期西北荒漠地区植被的变化,应是与气候变化有关。”历史文献对相关地区的林木植被亦有所记载。可见,棉南北地区均有分布,应属常见松种。

先秦两汉时期,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泊西岸的楼兰亦有大片的天然森林,其乔木主要为胡杨,灌木有红柳、甘草等耐旱植物,以及还间杂生有芦苇等湿生植被。

据《汉书?西域传上》记载,楼兰国“多葭苇、胡桐、白草”气桎柳即红柳,胡桐即胡杨。1975年,新疆罗布卓尔地区发掘了一处距约今3800年的公共墓地,该墓墓葬中即出土有胡杨、红柳、麻黄、芦苇等植物,种类与《汉书》所载相合,说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林木种类没有太大的变化。

而出土的一、二类墓葬中,均含有大量的木质葬具,働应为古墓沟人从周边砍伐而来,反映出当时该墓葬周边的森林覆盖状况良好。此外,楼兰古城东郊所发掘的东汉墓地墓口铺盖有27根园木,经鉴定为胡杨、榆树、沙枣等,其上为防沙土泻入,铺有芦苇。这些木材均应为当地自然林木所制而成。

二、“五木”考。祁连山在秦汉时期亦覆盖有大量的原始林木。汉宣帝时,赵充国在祁连山南麓湼水一带屯田,并曾“伐林木大小六万余枚”。说明当时该地自然林木有丰富的储存量。焉支山,位于祁连山北麓,“亦有松柏五木”、“与祁连山同”说明祁连山及周边区域应覆有大量的“松柏五木”。

“松柏”当为针叶林,关于“五木”。清人张潢认为,“郡指酒泉。《酉阳杂俎》言,祁连有四味木,未审即五木否?”疑其为传说中的仙树,即“四味木”。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五木”或为后世的青木香。

释者云:“榆柳青故春用之,枣杏赤故夏用之,桑柘黄故季夏用之,柞栖白故秋用之,槐檀黑故冬用之。”笏取火木材因时节而异,这里的“五”指代季节。“亦有松柏五木”中的“五木”应指同时节人们改火所用木种,而非某一树种。

三、政府政策对植被变迁的影响。考古资料亦能反映秦汉河西地区的林木情况。这些地区军事单位.“林中燧”、“临木燧”、“木中燧”等名称的由来,或与当地自然景观有密切关系,其附近极有可能分布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林木。

出土于甘肃武威韩佐乡红花村五坝山汉墓中的壁画《山林狩猎图》气画中山峦上森林茂密,松柏的图像更为生动形象。

可以说,该壁画是当时该地区林木茂密景象的一种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片森林存在的客观事实。此外,西北地区所发现的大批汉代简牍,其制成材料以松、柳两类居多。而这些材质大多来源于人们对周边自然林木的采伐。

西北草原与荒漠地区天然森林的变迁受人类活动影响极大。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以及边防军事体系的完善,西域与河西地区的开发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黄文弼在罗布泊北岸发现记有“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的汉简,以及西汉军队屯垦的沟渠、堤防等遗址。说明至少西汉宣至元帝时期,这里一直持续屯田,且规模较大。据谢丽研究认为,西汉楼兰地区常驻屯田士卒人数常年维持在万人以上,完全可以使楼兰城内外的土地遍垦。

大规模的屯田,不仅需要大量采伐当地林木,且灌溉农田汲取了大量的水分,造成当地水资源分配格局改变,屯田以外的区域水源逐渐减少。且由于气候干旱,缺少水分使得新生植被无法生长,植被一经砍伐极难恢复,从而使得当地森林带逐渐缩减。

此外,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怯卢文木简中,载有楼兰人严禁砍伐树木的律令:“若连根砍断者,无论谁都罚马一匹;若砍断树枝者,则罚母牛一为。”从立法严度来看,当地的林木资源至迟在东汉晚期已较为紧张,森林退化严重。

河西地区的林业破坏也极为严重。从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开始,便施行“徙民实边”的政策,另外,尹湾汉墓简牍中成于汉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的简牍《东海郡吏员考绩簿》有“平曲丞胡毋(钦)七月七日送徙民敦煌”的记载。说明汉代移民河西的政策至西汉中晚期时,仍在施行。

大规模的人口迁入,需釆伐大量木材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在军事建设上,也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用于制造或修缮兵器、器械、车辆等工事。这也使得河西地区的林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以唐延地区为例,在汉代中期木材资源已变得十分匮乏了。如居延新简中记载:地节三年四月丁亥朔丁亥将兵护民田官居延都尉,库守丞汉言戍卒且罢当豫缮治车毋材木。

这是一份汉宣帝地接三年(公元前67年)的关于修缮车辆缺乏材木的报告。当地林木的匮乏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至东汉时期,居延的垦区逐渐衰落,后至废弃。究其衰败的根本原因,确如倪根金所认为的:“大规模毁林而导致生态平衡破坏造成的。”

云贵川地区。云贵高原北接四川盆地,西起横断山脉,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处于高原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影响,该地区冬暖夏热,整体温度偏高,其雨量多,气候湿润。

总的来看,“云贵川地区多高山,山地垂直植被带发育。特别是川西和云南西部的横断山区,山地相对高度很大,山地植被垂直带尤为发育。全新世中期,山地植被垂直带的森林线上升,而近2000年来,由于气候趋于变冷,山地植被的森林线下降。

云贵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情况及若干树种的考证。龙瑞华等对云南中部杞麓湖地区沉积物中的抱粉分析认为,5000aB.P—1600aB.P(过去距现在的年数,下同),该地区气候温凉偏干,阔叶树减少,以松为主的针叶树增多,同时分布有油杉、铁杉、桦、栋等树种。

杜荣荣分析贵州白噩湖沉积物中的泡粉认为,5500—4500aB.P,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常绿栋、楮等树种在木本植被中抱粉比例较高;4500—1500aB.P,气候转向温凉干旱,常绿栋、楮、榆、榛等树种比例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这与云南中部杞麓湖地区的气候变化时间基本一致,说明在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气候向温凉干旱转变,常绿阔叶林呈减少趋势。

四川盆地地区温度变化情况与云贵高原不同,据罗丽萍等人对成都地区4000aB.P以来的泡粉记录显示,3800—3400aB.P,该地区气温温暖湿润,伴有大量栋属、胡颓子属、铁杉属、梢木属、榜属等落叶阔叶及常绿树种。

3400—2600aB.P,至春秋前期,该地区气温下降,但更为潮湿,灌乔木花粉减少趋势明显。2600aB.P以后,气温回暖,但仍潮湿,梢木属、楮属等常绿阔叶及落叶林数量有所增长。回说明先秦两汉时期,四川地区应是常绿乔木繁殖的繁盛期,与历史文献所载相合。

云南地区林木茂密,植物种类繁多,时至今日,仍覆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秦汉时关于云南地区林木已有所记载。

《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哀牢国“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其竹节相去一丈,名曰濮竹”气今人考证哀牢国位于云南保山地区气汉代一尺为今23.1cm,一丈即2.31m。今竹节最长的麻竹亚属的11种竹子,节间均未及lm,故“竹节相去一丈”应为夸张之辞。

清代《云南通志》云:“濮竹,即《南中志》所谓相去一丈,可受一斛者。今产不过只二三尺,受升合而已。”当符合事实。刘琳释“濮竹”为今龙竹。龙竹纤维柔细,刻之缕缕如麻,可以绞索织履。其特点与“濮竹”相同,刘氏考证无误。

唐代《蛮书》记有“孟滩竹”:“长傍出,其竹节度三尺,柔细可为索,亦以皮为麻。”从特征来看,似为同种,均为今麻竹亚属。关于“梧桐木华”,官德祥认为:“梧桐木能制成布,也能制出高质桐琴,再加上从其身上能釆桐油,可说是西南各主要竹木中用途较广的一类。”

官氏视哀牢“梧桐”为斫琴所用之桐,与今之梧桐无异。但从可制布来看,该木应能产出大量的天然纤维。另据《后汉书》李贤注引《广志》曰:“梧桐有白者,剽国有白桐木,其华有白森,取其義淹渍,缉织以为布。”“华”,古通“花”,所制之布的原料均来自于“梧桐花”上的白観(白毛)。

这类白色天然纤维均出自该树的花叶之上,但今天的梧桐木并不具备这类特性。刘咸等认为该“梧桐”应为棉花树(木棉),梧桐为棉花木的异称。从木棉特征来看,其“果内绵毛可作枕、褥、救生圈等填充材料。”

此说当更为准确,且无论梧桐或木棉,均为被子植物。而所以称之为“梧桐”,或与当地语言风俗有关。另据《华阳国志》,与哀牢国相邻的兴古郡,有将桃榔木做成食材的习俗一一“有桃榔木,可以作面,以牛酥酪食之,人民资以为粮。”由此亦可以推断,该树种在当地有较高的产出量。

结语

贵州毕节出土的商末周初的瓦窑遗址中泡粉表明:“该地区主要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山地植被……植被中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但在木本植物中针叶林的松、柏则占优势,其次是阔叶的桦、梢木等。”此外,贵州地区在汉代应分布有大量竹林。

0 阅读:22

万万有料

简介:娱乐领域原创作者,艺人剪辑师,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