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全才的官二代、善于治理民族地区的能臣:王承衎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4-13 18:09:18

远观近鉴宋朝人·26·善于治理民族地区的能臣:王承衎①

宋朝武将世家

王承衎(951-1009),字希悦,王审琦次子,《宋史·王审琦传》后有附传。

附传记,王承衎享年不永,寿只49岁,但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却显示出了不同常人的胆识、能力,做出了颇值得称道的业绩。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12岁的王承衎得到宋太祖的召见,被授予“闲厩使”职衔,并当面赏赐他紫袍、金带——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且多有更改,仅以武官而言,简单可以分为阶官和职官两种,阶官,略相当于今日之军衔,职官,略相当于今日之实职;闲厩使,唐(周)武则天圣历三年(700)置,原属殿中省与太仆寺饲养宫廷马匹的差使,后来演变成授予官家子弟的武职虚衔和晋身之阶,宋初沿之。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王承衎改官职为官阶从七品的“崇仪使”。这当然更多地来自于承衎父亲王审琦的“恩荫”,但也可以看出,承衎在小小的年龄,必已崭露能够赢得宋太宗喜爱甚至赏识的不同凡响之处。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在27岁至35岁之间,王承衎出任徐州军(治今江苏徐州)监军,后任负责西京(今河南洛阳)附近地区治安的“水南巡检使”,改官职为“如京使”。期间,承衎上表宋太宗,请求担任州郡长官,以施展抱负,报效国家。宋太宗答应了他的要求,任命他为潭州(治今湖南长沙)知州,并升其官职为“六宅使”、领昭州(治今广西平乐)刺史,不久改任澶州(治今河南濮阳)知州,升官职为“庄宅使”。

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王承衎两次奉命赴四川传达皇帝诏旨,慰抚当地官吏,筹划治理“蛮洞”——所谓“蛮洞”,多在古时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所居的今川北剑阁、梓潼、阆中、南部、盐亭、苍溪、旺苍等地,均凿于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悬崖峭壁之上,而古代汉人多蔑称此地少数民族为“蛮獠”,故常以“蛮洞”代称这一地区。

之后,王承衎连续担任与西夏接境的延州(治今陕西延安)、代州(治今山西代县)、并州(治今山西太原)知州,且每任一州,皆兼任兵马钤辖——钤辖,武职,掌一州、一路或两路军旅屯戌、营防、作战政令,以朝官及“庄宅使”之类诸司使以上充任,官高资深者称都钤辖,官卑资浅者称钤辖。

宋夏边境疆重镇凤翔府(治今陕西凤翔)知府张雍因病不能履职,朝廷命承衎接替张雍,任凤翔知府,后改任同在西北边疆的泾州(治今甘肃泾川)知州,升官职为“东下閤门使”,遥领永州(治今湖南永州)刺史。

景德年间(1004-1007),因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与西夏接境,汉人和少数民族错居杂处,需要选择了解少数民族风土民情、能够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官员担任长官,朝廷特意任命承衎为秦州知州。

其后,多年任职边境的王承衎终于回任内地,改任天雄军知军——但也相差无几,只不过离京城汴梁略近,天雄军治今河北大名,是与辽国相接的边关重镇。

大中祥符初年(1008),王承衎晋升官职为“东上閤门使”。但是,在大名期间,承衎得了脚病,不能骑马,而承衎担任的职任,恰是重在治军镇边,因此导致政务多有废弛,没能象以前很好地履行职责,及至卸任离职,朝廷命其居家休养。承衎上表,请求解除自己所担任的官职,但未得允准。承衎遂以很久未能面见皇上为由,请求在离京城较近的地方任职,以得到更多觐见的机会。不久,承衎得任寿州(治今安徽寿县)知州,升官职为“左武卫大将军”。

次年(1009),王承衎于寿州任上去世。宋真宗下诏,派承衎之弟承倓、承僎护送承衎的灵柩返回京城,归葬祖墓。

而王承衎之逝于寿州,亦有可感慨之处:当年其父王审琦任寿州知州,承衎生于州衙,后审琦病殁于任上,而今承衎既逝于所生之地,复追迹乃父后尘,弃世于知寿州任上,颇令人称奇感慨!

王承衎一生,颇好读书、问学,通晓音律,又爱作诗,每到一地,虽政务繁多,却吟咏不辍,均编诗作一集;又多与文人交游,胸怀开阔旷达,领悟力颇强。于此观之,虽为武将世家之后,承衎与其父兄,有很大的不同。

——————

注:① 衎,音Kan,四声,意为快乐,刚直。

王审琦

0 阅读:3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