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埋葬50万明军,其实不全是朱祁镇的锅,朱瞻基就开始挖坑

文诩与过去 2024-08-07 20:52:55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立国以来,所遭受的最大的败绩,这一战中,明军战死者达到50万人,随军的文武官员也是死伤殆尽,皇帝朱祁镇同样成为了瓦剌的俘虏。完全可是说,这一战直接把之前几代皇帝的家底全部败光。如果不是于谦最后力挽狂澜,北宋靖康之耻的故事说不得真要重现。

这一场大败的罪魁祸首固然是当朝皇帝朱祁镇和宦官王振,但是其实在明宣宗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祸根。那么在朱瞻基在位时期,到底做了什么?为何说他在位时期,就已经为土木堡之变埋下祸根?

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封狼居胥的皇帝,他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威慑和打击都是十分大的。当时的瓦剌和鞑靼都是生活在永乐大帝的阴影之下。

而在明成祖离世后,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煦在北方的边境上,采取防守的态势。一方面是他并没有永乐大帝那样的领军才能,另一方面就是他需要休养生息,恢复之前永乐帝连续北伐损耗的国力。

到了明宣宗时期,更是抛弃大明曾经占据的国土,比如安南以及草原上的一些地方。当然,明宣宗对于北方的蒙古人,一直都是十分重视的,四次巡视北方边境,大修边堡。他担心未来各个卫所之间互不隶属,防止他们被各个击破,因此在重镇设置都司,对当地卫所进行统一调度。

朱瞻基对于自己的这一安排非常满意,当时他在巡视宣府的时候,就称此地为“朝廷北门”,完全能够拱卫京城。

这一布置在宣德年间确实有着效果,但是在朱瞻基死后,就开始全面瓦解。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明军的战斗力开始日下降。其实在宣德晚期,这些明军的战斗力就已经开始大幅度下降,这也与明朝的兵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朝的兵制是卫所制,军丁世代为兵,他们的给养除了朝廷的补给,就是依赖当地的屯田。最初的时候,这一制度确实有着效果。但是时间一长,上层的军官开始侵占军屯,导致屯田逐渐无法供养卫所,这就导致不少负责屯田的兵卒开始逃亡,那些原本专门负责操练的士卒不得不参与种地,这就造成明军战斗力的下降。

而这样的情况,明宣宗根本无力阻止,他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保证边境的安定。

随着明宣宗的离世,到了正统年间,明军的情况越发严重,虽然明面上记载参与土木堡之战的明军达到50万,但这根本不是真实的数量,因为当时的明军早就出现了大量的兵员缺失,比如五军都督府并锦衣卫缺员就达到一半。由此可见,明军的战斗力与永乐时期完全比不了了。

当时的明英宗因为年轻气盛,再加上宦官王振的蛊惑,带着早已不同往日的明军御驾出征。虽然瓦剌的军队数量并不算多,但战斗力却不是明军能比的。再加上明英宗和王振的瞎指挥,将这几十万的明军带入绝地,最终全军覆没。

所以说,土木堡之变的首要责任自然是明英宗朱祁镇和王振,但是作为前任皇帝的朱瞻基在见到明军战斗力下降的时候,没有做出改变,选择放任。而这就造成后来的悲剧。

0 阅读:50

文诩与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