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农村生产队时的人和事,你还记得吗?记得的人已经不年轻了

诺阿平 2024-04-01 05:28:34

作者:阿平说三农

生产队的诞生:上世纪50年代!

现在说起生产队相信记得的人应该也不小了。在那个年代物质匮乏,能吃饱饭就是一种奢施,生产队,是中国农民一个熟悉的词语,是中国农村一种难以忘怀的生活,是一首曾经的田园牧歌。它的管理模式有点像现在企业的管理,有生产队长,主要负责生产队所有的大小事务;还有指导员负责代理在哪块地里干活;还有计分员,负责一天所有干活的人计公分。而农民呢都统一叫社员

有人说虽然那时候吃不饱饭,但是什么东西都是集体的,一起干活一起吃饭,活的没心没肺。虽然我不是生产队的亲历者,但是从老一辈的口中的听说过很多关于生产队的故事。今天我想整理一下跟大家一起分享,不能忘记过去农村的生产队,忘记过去就等于被判!

场景1:

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县市城区高中低档次的大小饭馆比比皆是,去饭馆就餐入座时,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块方型大小不等的一次性的餐布,上面印有饭馆名字、电话号码,甚至还印有欢迎光临、欢迎光顾之类的宣传标语,有的顾客把餐布带回了家,待积攒多了,有的用餐布做成了内裤,有时穿着这样的内裤去公共浴池洗澡,才引出了欢迎光临、光顾的笑话。

场景2:

虽说以前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但是家里孩子多,一年到头一天也不敢休息,休息一天就等于一天没有公分,那时候唯一的念头就是拼命的干给家里孩子和老人填饱肚子就行,更别奢望能挣多少钱了。平时干活时肚子实在饿的受不了才吃一点自己带的干粮,一般是胡渣粑,平时十天半个月休息一次在家就煮稀饭吃,说是稀饭,其实锅里基本上都是水。没办法米能存点就存点,自备不时之需。

春天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去山上摘野果子吃,当时有个顺口溜“塬大坳平畛子长,年年吃的返销粮”,就是形容我们家乡的。每年春节一过,国家就放粮救济,一直到新麦上场。当年粮食收获了,再填补窟窿,年年如是。

场景3:

那个时候收割麦子都是人拿镰刀割,割好了,用板车拉到麦场里晾晒,用石磙来回不停的碾压,压的特光,麦一到场里就摊平,晒,从上午就开始牛后面拉石磙压麦子,上午太阳大麦晒的特别干,容易压下来,要压好几遍的,麦秸秆都压软了,冬天就是牛吃的食料,不像现在麦秸秆都是硬的,牛肯定不吃

场景4:

60年代时,家里只有近80岁的奶奶和85岁的爷爷两个人,我们跟孩子都舍不得吃,有米饭都先给老人吃。那时候吃的东西稀罕,这样的习惯在家庭里形成传统,就是对一代代人最好的教育。这样人才有同情心,才不会自私心重,才会懂得为别人着想,父母把子女养大也不容易的

场景5:

七十年代大集体的麦垛有着我们好多儿时的回忆,例如捉迷藏,麦垛象迷宫一样,是我们儿时最向往的地方,雨季来临,还能在麦碾麦过后的麦杆和麦壳里能采到好多的蘑菇,那才天然的,做菜吃真香呀,几十年过去了,也没有吃到那么原生态的味,也没有见到比麦场捉迷藏更有趣的地方

场景6:

18岁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当时肥田用化肥很少,主要用农家肥,就是人粪尿 牲畜圈肥和青草沤肥。为了割草沤肥把村边路旁的青草刮得光光的,离村子进的小山丘也变的光秃秃的。人们都很忙,战天斗地,一会也不得闲。成年人赶个集、走个亲戚、生个病都要请假,学生星期天回家要到生产队做活

场景7: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日子虽过得清贫,却感觉充实、有趣。最难忘在村边打谷场上度过的那个不眠之夜,弯月当空,秋风送爽,人声鼎沸,我和小玩伴们坐在矮矮的小板凳上听大人们讲过去的故事……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真想重归四五十年前那星光熠熠、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时候每个劳动日按十公分计算就二三块钱了,有时一天多了能挣几十分工,生产队有副业组养殖组,有面条机粮食加工厂,七一年就有了手扶拖拉机,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有些事终身难忘,心里一直非常感激在我困难时鼓励和帮助过我的人

0 阅读:0

诺阿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